中国史中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2022 年创新性高考试题及变式选登

2022-11-21 03:05云南王明权陕西唐业森新疆迟习军张树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5期
关键词:绿营所学考查

云南 王明权 陕西 唐业森 新疆 迟习军 张树江

【真题展示】(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社会价值观导向热点。本题书法鉴赏部分的材料出自米芾对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的评价。其鉴赏语言意在强调其书法气势雄浑、刚正有力,与盛唐刚健有为的文化气象相符合,这种评价与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的特点相吻合;唐朝的楷书有定鼎之功,最能体现盛唐雍容气度的就是以颜真卿为代表的楷书艺术,因此B 项正确。小篆字呈竖势、挺拔秀丽、圆润纤细、端庄严谨、富于图案美;行书笔画简约流畅、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奔放跃动。材料中的鉴赏语言与这三种书体风格特点均不吻合,故A,C,D 错误。

【创新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其考查角度具有创新性,将书法与人物及时代进行结合。以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创设命题情境,体现了解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而理解历史叙述的能力素养,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变式1】诗人杜甫因其作品中多有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名篇,故其作品被誉为“诗史”。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由盛而衰过程的是 ()

A.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C

【解题思路】选项所涉及的都是杜甫的诗句。A 选项出自《八阵图》“遗恨失吞吴”,表达的是刘备失策之处在于意吞东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光复汉室成了千古遗恨。B 选项出自《登高》,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他乡的悲苦之情。D 选项出自《蜀相》,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竟的遗憾。C 选项出自《春望》,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长安陷落后的萧条零落的景象,符合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故本题选择C 项。

【变式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唐诗作为文学创作史上的高峰,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本题以杜甫诗作的创作背景为载体,充分印证了杜甫诗作写实、写史的特点。以文学作品与作者及其特定历史背景的联系,重点考查学生从史料得出历史解释的能力。设问处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唐朝政治发展和文艺流派特点。题目创设可帮助学生感受杜甫诗作的特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突显家国情怀。

【变式2】图1 和图2 均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同一阶段的代表作,但两幅作品的特点却大相径庭。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多宝塔碑》

图2 《祭侄文稿》

A.创作风格蜕变

B.审美标准差异

C.书法体例演变

D.心境际遇不同

【答案】D

【解题思路】从题干可知,两幅作品为同一阶段的代表作,可排除A、C 选项。题中并未涉及审美标准,排除B 选项。《祭侄文稿》的“祭”字表明作者经历了悲切之事,通篇行文体现了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因此D 项正确。

【变式说明】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题以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作为切口,与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第25 题虽都考查了颜真卿书法特点,但本题反其道而行之,以方正的楷书与同一时期另一幅略显“凌乱”的行书的对比展示了颜真卿书法多变的特征。《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是纪念安史之乱中逝去的亲人,以创作者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作为关联,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精准解读信息并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素养,设问处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唐朝的社会发展和书法艺术。

【真题展示】(2022·全国乙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城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答案】(1)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虽勇猛无敌战斗力高超,但狡诈、崇尚功利、缺乏礼仪教化、缺乏仁义。

(2)商鞅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外作战屡战屡胜,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但不重视军队的礼仪教化,奖励军功虽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导致秦军好战喜功,暴戾成性。为后来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的军事改革、荀子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1)关于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可知,荀子认为按照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缺乏礼仪教化、太过奸诈、功利色彩浓厚,不是一支仁义之师。

(2)关于商鞅军事改革的评价,根据材料信息“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军事改革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区域,这就为后来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荀子之所以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是因为商鞅的军事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注重功利、缺乏礼仪教化,不是一支仁义之师等。

【创新点说明】本题围绕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军功爵制”,并融合儒家思想创设命题情境。创新点一方面落在选修与必修内容的融合上,即必修的儒家荀子思想与选修的商鞅变法进行融合;另一方面跳出传统的单一考查角度,创设新颖多元的考查视角,看似在考查商鞅变法,实质是考查荀子的“议兵”思想,要求学生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知,探寻史料背后的真实意蕴,强化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渗透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方法,体现出高考命题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

【变式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摘编自《荀子·议兵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魏武卒乃“危国之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关于“议兵”的核心观点,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案】(1)魏武卒待遇优厚,而魏国国力有限,国家税收难以承担庞大的军费支出;魏国国君穷兵黩武,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观点:主张建立仁义之师,强调礼制道义感化,遵循礼义王道,反对直接的物质激励,倡导民本思想;

认识:军队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仁义之师,重视道德教化,保家卫国;军制改革应因时而变等。

【解题思路】本题看似考查的是吴起变法,实际考查的是荀子关于治军的思想主张,立足必备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事物等关键能力。学生在作答过程中需要充分解读材料,辩证分析问题,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考查。

第(1)问要求简析魏武卒是“危国之兵”的原因。根据材料“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可知,经历了严格筛选、严酷训练并考核通过的魏武卒享有减免赋税、赐予田宅等优厚待遇,即使年老体衰,依然不取消待遇。但随着军队的不断扩充,国家的财政负担会日益加重,再加上列国兼并战争不断,魏国国君穷兵黩武,也会进一步加剧百姓的负担,不利于国家的良性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答案“魏武卒待遇优厚,而魏国国力有限,国家税收难以承担庞大的军费支出;魏国国君穷兵黩武,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2)问由两小问组成。第一小问要求概括荀子“议兵”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可知,荀子主张建立仁义之师;根据材料“……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可知,荀子主张加强礼制道义感化,崇尚礼义王道,反对直接的物质激励,体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第二小问要求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提出了仁义王道、君舟民水等民本思想,在治军问题上,儒家提倡仁和礼,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爱惜民力,再结合当下时代发展需要,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军队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仁义之师,重视道德教化,保家卫国。”在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同时,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变式说明】在题干材料设置上,笔者注意到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5题重视对儒家思想(治军思想)的考查,发现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有加大对文化史考查力度的趋势。因此在变式训练的题型设置上,对接高考评价体系,注重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推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化底色,引导青年筑牢信仰之基,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本题变式训练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以史育人的重要功能,较为符合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变式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绿营的编制和配置都根据镇戍需要而定。原则是“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既联犄角之声援,复资守御之策应”“皆量地形之险易,酌兵数之多寡”。编制虽然不一,但每营官兵的编制数目、粮饷供应都是固定的,非经总督、巡抚会同提督奏请兵部请旨批准,不能随便更易,因此称为经制兵。由于驻地分散,绿营兵中除督、抚、提、镇的本标兵兵力集中、机动性强可堪国防军之任外……清军入关后,承平日久,随着政治的腐败,绿营兵那种分汛设防、营制不一、调动不灵、将兵不相习的弊端使其也逐渐走向腐朽和衰落,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军装备、制度的落后和将领的庸懦无能。太平军兴,绿营兵更是遭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于是由乡勇团练发展起来的湘军、淮军等,取代了八旗兵、绿营兵的正规军地位。

——摘编自《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绿营兵制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绿营兵制改革,谈一谈其对近代军制改革的启示。

【答案】(1)特点:绿营编制和配置因需而设,原则性灵活性相统一;编制数目和粮饷供应相对固定,机动性较高、战斗力较强,地位仅次于八旗兵。

(2)评价:满清入关前绿营兵制组织严密,体系完备,训练有素,军队战斗力较高,在清军统一全国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统一全国后,社会局势相对稳定,绿营兵军备废弛,营制不一,日益走向衰落,难以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被地方团练和新军取代。

启示:军制改革应与时俱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军制改革关键因素;军事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的绿营兵制度,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绿营兵制的特点、评价及启示。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论证和探究事物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第(1)问要求概括绿营兵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绿营的编制和配置都根据镇戍需要而定。”可知绿营兵编制与配置因需而设。根据材料“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既联犄角之声援,复资守御之策应”可知绿营兵编制和配置因需而设,原则性灵活性相统一,根据材料“编制虽然不一,但每营官兵的编制数目、粮饷供应都是固定的,非经总督、巡抚会同提督奏请兵部请旨批准,不能随便改动,因此称为经制兵”可知绿营编制数目和粮饷供应相对固定,根据材料“绿营兵中除督、抚、提、镇的本标兵兵力集中、机动性强可堪国防军之任外”可知绿营兵机动性、战斗力较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军队主要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前者相对于后者地位较高。

第(2)问由两小问组成,第一小问要求评价清朝的绿营兵制改革,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需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军入关前绿营兵制组织严密,体系完备,训练有素,军队战斗力较高,在清军统一全国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清军入关后,承平日久,随着政治的腐败,绿营兵那种分汛设防、营制不一、调动不灵、将兵不相习的弊端使其也逐渐走向腐朽和衰落”可知,在清军入关并统一全国后,天下太平,绿营兵军备废弛,再加上吏治日益腐败,绿营兵逐渐走向衰落,难以抵抗外来侵略。第二小问,要求谈一谈对近代军制改革的启示,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军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顺应军事近代化的时代发展潮流,军制改革在国防近代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军事实力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

【变式说明】笔者在题干材料设置上,将旧教材与部编新教材有机结合,创设命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对清朝绿营兵制改革历程的梳理,辩证地分析清朝营兵制发展的影响,以史育人,引导学生反思近现代军制改革的曲折性。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军事力量是维护国防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必由之路。

【真题展示】(2022·全国乙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8 年1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 年8 月至12 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 年7 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

——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代表大会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我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准备条件;充分发挥民主的需要;团结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需要。

(2)意义:有利于团结各界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条件;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代表大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1)关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代表大会的原因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8 年11 月”“1949 年8 月”“1949 年7 月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可以得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地位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根本宗旨等。

(2)关于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根据第(1)问分析出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加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步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积累了经验等。

【创新点说明】一是以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为全国高考卷主观题的命题素材,这一现象并不多见。如在2021 年全国甲卷第47 题中,就是以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命题素材,考查其对科学技术的论述及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通过高考加大对党的领袖人物的考查力度,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共党史的学习和重视,也有利于学校红色教育的开展。

二是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价值引领作用,2021 年高考题中有关中共党史的考查力度明显加大。鉴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2022 年高考继续加大对党史的考查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变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彭湃(1896 年—1929 年),广东海丰人,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1918 年,留学日本期间开始关注农村问题,认为中国农民占多数,革命要依靠农民。1921 年归国后,致力于改造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调查农民阶级,并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1922 年组织成立赤山农会,次年成立海丰总农会,会员达十万人。1924 年,在彭湃的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亲率讲习所学生到黄埔军校军训。1925 年,领导组建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一年后人数达三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后备力量。1927 年4 月15 日,李济深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彭湃得知后立即领导海陆丰农民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的实践。同年9,10 月,海陆丰农民又通过两次起义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王亚生《彭湃与阮啸仙农民运动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湃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湃重视发动农民运动的原因。

【答案】(1)贡献:传播马克思主义,丰富农民运动理论;重视培养骨干力量,推动农民运动发展;重视武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推动国民革命发展;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原因:个人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广东良好的群众基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解题思路】(1)关于彭湃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根据材料信息“认为中国农民占多数,革命要依靠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调查农民阶级”,得出传播马克思主义,丰富农民运动理论;根据“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组织成立赤山农会,次年成立海丰总农会”“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出重视培养骨干力量,推动农民运动发展;根据“亲率讲习所学生到黄埔军校军训”“领导组建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一年后人数达三万余人”,得出重视武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根据“领导海陆丰农民发动武装起义”“海陆丰农民又通过两次起义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得出推动国民革命发展,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关于彭湃重视发动农民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如“留学日本期间开始关注农村问题”,可以从个人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广东良好的群众基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概括。

【变式说明】一是在题干材料设置上,把2022 年高考真题中的毛泽东相关考点,变换为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彭湃。二是在设问的考查维度上,把2022 年高考真题中的毛泽东重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分析,变换为彭湃重视发动农民运动的原因分析,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是不尽相同,各有原因的;把分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变换为概括彭湃对中国革命发展作出的贡献,以此缅怀和牢记革命先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的丰功伟绩。

猜你喜欢
绿营所学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论抗战时期罗尔纲的清代兵制研究
非所学
非所学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