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 麒
浙江省高考历史因涉及两次考试,故从复习时间及效率角度考虑,在复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存在的“碎片化”现象,教师需要在逐课复习的基础上,同步注重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整合。单元整合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择取相关内容确立教学主线,将原本分散的、孤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化零为整、建构有深度且有趣味的复习课堂。
教学主题是观察历史的视角,更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切入口,以此为中心能够起到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主题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饮品,在本节复习课中,笔者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茶叶视角”为主题,以学生常喝的一款茶叶饮料的广告文案作为导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呢?以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教学主线是贯穿一堂课的主要线索,能够架构起一堂课的主要框架,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应当结构完整、逻辑严密、重难点突出。教学主线的梳理需要围绕教学主题,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厘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重组,使原本分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以“茶叶”为关键词梳理教材,会发现与“茶叶”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涉及新航路的开辟、列强的殖民扩张以及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而这些内容散见于不同的教学模块。通过分析这些内容的内在逻辑,可以梳理出明、暗两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明线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英国为了扭转茶叶贸易逆差,向北美殖民地征税引发独立战争、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在印度寻找茶叶产地并使其沦为殖民地,因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暗线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茶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明、暗两条主线相互结合,直观地揭示出“茶叶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个核心概念。
围绕本课的教学主题和教学主线,笔者将教学目标设立为:以茶叶为主题、中英茶叶贸易为线索,将原本分散但与茶叶相关的历史内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通过思考中国茶叶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振兴中国茶叶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教学目标开展问题引领、史料研读、深度学习等教学活动。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紧密关联。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才会有重点、有方向。比如,茶叶来到英国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自1718 年开始,茶叶取代生丝、绢物占了首位。英国的全面饮茶时代正是18 和19 世纪,刚好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茶为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出5 300 多万两白银到中国。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二茶叶只有中国才能提供,而此时英国人已经离不开茶叶了。
——摘编自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通过这两则材料,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英茶叶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中国在茶叶贸易中占据优势,也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正是英国为了扭转茶叶贸易逆差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使接下来的世界历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史料研习能够推动历史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需要精选史料,引导学生围绕“英国如何破解贸易逆差”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
1.《茶叶税》与波士顿倾茶事件
材料三1773 年出台的《茶叶税》授权给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茶叶贸易,每磅加收3 便士的税收,同时严禁私茶入境。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到:英国在获得北美殖民地后,便加大了在这里倾销茶叶的力度,企图通过征税挽回损失。《茶叶税》使北美人民只能购买因东印度公司垄断而价格高昂的茶叶,这激起了北美人民的极大不满,引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2.鸦片——白银的替代品
材料四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失,为了保住银子,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 年的鸦片战争。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梳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逻辑,会发现英国为了减少白银流失而走私鸦片,最终在中国爆发了禁烟运动,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以茶叶、白银和鸦片为载体,中国与英国和印度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三角贸易,茶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推动力量。
3.阿萨姆——茶叶的新产地
材料五从1845 年到1846 年,贸易逆差高达35%到40%。英国人成立了专门的茶叶委员会,主要负责调查引进中国的茶叶茶种。1888 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中国。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学生通过研读史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依然没能扭转,于是英国转移视线开始寻找新的茶叶产地,并在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发现了本土茶园,最终凭借印度茶叶迅速击溃中国茶叶,英国所关心的茶叶贸易逆差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
历史复习要有深度,教师要引领学生跨单元调用历史知识,对常见的历史现象或结论进行深度探究,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1.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
材料六在波士顿港口发生数百箱茶叶被倾倒入海的事件之后,茶就成为英国傲慢自负和不经北美代表参与表决就对北美征税的象征。
——摘编自艾伦·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材料七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编自1776 年《独立宣言》
通过以上两则材料,学生能够看到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原因,不仅在于英国对北美征收了茶叶税,更是由于“不经北美代表参与表决就对北美征税”,违背了“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等启蒙原则,这也是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
2.开放通商口岸的选地原因
材料八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
——摘编自李东沅《论教传》
借助“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图”(图略)解读材料,学生可以看出《南京条约》所要求开放的这几处通商口岸都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侵华战争的目的是接近茶叶产地,降低进口茶叶的成本,也进一步说明了开辟原料产地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3.鸦片战争后英国没能扭转贸易逆差的原因
材料九中国不需要英国的产品,但英国需要中国的茶叶,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来决定。19世纪50年代,福建武夷山种茶面积迅速扩大,这些茶都是外销。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饼状图。
学生阅读材料可知: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英国的工业品进入中国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畅销。同时,受英国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影响,在通商口岸,茶叶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加大了中国茶叶的出口。
4.印度茶叶能够击溃中国茶叶的原因
材料十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而中国茶叶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
材料十二中国亟应将机器焙制之法,推扩各处,应可将印度茶业利权,稍为收复。
——摘自《时务报》
通过分析材料十一,将印度茶叶与中国茶叶在运输、生产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可知,中国茶叶的小农生产模式无力对抗工业革命下的西方机器制茶、近代交通运输和逐渐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全方位地败下阵来。从材料十二中,学生可以看出面对印度茶叶的冲击,当时的资产阶级提出学习西方推广机器制茶,以挽救中国茶叶颓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单元整合教学需要整体营造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整合起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的同时,也要突出教学内容和逻辑的完整性。本节课导入中所创设的主题情境为“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引导学生生成历史解释。
材料十三当大英帝国的魔爪伸向到包括诸如缅甸、锡兰、东非以及其他适于种植茶的地区时,茶叶就变成了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材料十四英国经济学家描述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我们的棉田,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基于史料,教师设计问题:根据材料,说出茶叶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生通过研读材料,能够认识到英国在印度发现茶园后,加速了对印度的殖民扩张,并最终于19 世纪中叶使印度彻底成为了殖民地,适宜种植茶树的斯里兰卡等地也被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至此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落后地区均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由此,学生便可对“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作出解释:英国为了在茶叶贸易中扭转贸易逆差,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对外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十五,分析中国作为最大的茶叶产区,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劣势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此引导学生升华教学主题,构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材料十五我们一年茶叶的收入,还远不及英国立顿公司半年的收入。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通过讨论,学生生成答案:不合理的国际劳动分工依然存在,并在茶叶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也有自身管理、技术水平薄弱等原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品牌意识、加强茶叶文化建设等方式制定中国茶叶标准,以此来振兴中国茶叶。
综上所述,单元整合教学能够在主题情境中串联起众多教学内容,并注重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构建起有深度、有趣味、整体性的复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