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贵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广西 百色,533000)
利多卡因为临床常见一类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被用于室性心律失常Ib 型抗心律失常治疗。作为钠通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抑制钠离子内流并降低动作电位上升速度,使其达不到阈电位并发挥显著成效,具有扩散性好、穿透力强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1]。同样,利多卡因也被用于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麻醉,作为临床常见椎管内麻醉方式,其应用具有显著成效。但利多卡因应用期间同样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发生,与椎管内特殊解剖、生理及利多卡因理化性质关系紧密,如何防止麻醉意外事件发生成为保障临床麻醉安全性重要依据[2]。本文就利多卡因椎管内麻醉安全性相关研究情况如下综述,现报道如下。
1.1 神经损伤研究近些年来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大剂量局麻药物应用会形成病理性感觉障碍,继而合并连续腰麻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为明确上述情况发生原因,对引起表现情况分析得出,与蛛网膜下腔利多卡因注射期间剂量过大、分布不均有关,当高浓度局麻药物使用期间会产生神经毒性,后续研究指出[3],5%利多卡因作为临床安全用药“金标准”。部分学者认为,局麻药物会产生毒性反应成为患者神经损伤主要因素,离体和在体等相关试验中,有关动物实验分析中得出,麻醉不良反应事件与剂量控制关系紧密,包括传导中断、酶漏出以及细胞膜损害等。一系列实践研究得出[4],当予以患者同等局麻药物时,5%利多卡因会对机体产生较大损害,其作用远远高于0.75%布比卡因、0.5%丁卡因。
1.2 药物蓄积研究利多卡因剂量过多会造成药物积累引起利多卡因中毒,其中以肝肾功能异常及老年人群多见[5]。利多卡因中毒防治要求为停止输注,局部麻醉药物中毒者配合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予以镇静药物地西泮、咪达唑仑,谵妄、惊厥患者静脉注射硫喷妥钠,抽搐患者配合小剂量肌肉松弛剂,期间需监测呼吸状况,防止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骤停。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当情况危急时,立即配合气管插管,血压下降患者注射血管收缩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及多巴胺等,血压上升至正常水平。心率缓慢者接受阿托品、肾上腺素,对合并心脏骤停者,立即开展心肺复苏。
1.3 短暂神经症研究目前对短暂神经症有关发生原因分析得出[6],利多卡因作用于椎管内,药物剂量过大会产生短暂性神经毒性,其中以膀胱切开取石、蛛网膜单纯注射利多卡因患者多见。患者表现为臀部疼痛、肢体末端疼痛。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利多卡因成为短暂神经症产生重要原因,对使用同等剂量布比卡因、丁卡因患者,极少出现短暂性神经症状。但目前有关该类研究较少,对其原因分析不完全明确,但对利多卡因机制分析得出,及蛛网膜下腔神经组织直接作用相关联,肌筋膜疼痛理论得到临床广泛认可[7]。同时,利多卡因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下,会加剧不良反应并损伤患者组织功能,丙胺卡因可对机体造成较大损伤,但短暂性神经症发生率偏低。
利多卡因应用于椎管内麻醉中不良反应产生主要因素为剂量较多,为此,减少麻醉用药成为降低不良反应重要措施,如降低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剂量,但实际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8]。目前临床认为短暂神经症状马尾神经综合征与利多卡因应用关系紧密,但目前尚未得到相关研究证实,但多数学者认为减少药物剂量或降低药物浓度能避免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生,但仍然需要寻求可替代利多卡因麻醉药物,作为后续临床学者深入分析及探讨重点。现阶段研究指出[9],布比卡因可作为一个良好替代药物,布比卡因与芬太尼联合应用具有显著成效,但同样存在一定风险性,增加短暂神经症状发生率。丙胺卡因成为近些年来临床研究重点药物之一,药物所引起麻醉意外风险性偏低,可作为临床后期研究重点药物之一,但目前缺乏应用标准及指南,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10]。目前利多卡因仍然作为蛛网膜下腔麻醉注射中常用药物,为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利多卡因用药剂量不超过60mg;避免应用肾上腺素;浓度不超过2.5%;对部分特殊患者,如老年人群、关节镜手术及膀胱切开取石术,需要评估患者体重、身体耐受程度,合理制定麻醉用药剂量,保障麻醉安全性。
目前利多卡因临床应用期间,对其麻醉安全性相关研究不断增多,而引起麻醉意外事件因素众多,有关安全性问题对临床应用影响较大。目前对利多卡因使用情况存在一定争议性,但因利多卡因所致椎管内损伤发生率偏低,长期损伤更为少见,进一步指出,利多卡因具有较高应用效果。对临床麻醉医师而言,开展椎管内麻醉期间,仍需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评估,拟定针对性麻醉方案,进一步减少短暂神经症状发生,提高利多卡因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随着后续对麻醉药物研究不断深入,可替代药物研制及临床应用进程加快,对临床麻醉事业发展拓展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