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11-21 07:09张颖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天津30013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导神经血糖

张颖(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天津 30013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易诱发自主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与周围对称性感觉障碍,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会逐渐进展为疼痛、四肢麻木、肢端感觉异常等症状,甚至出现肌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及截肢等情况,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对于DPN患者的治疗以营养神经、降低血糖、抗氧化应激、扩张血管等为主,其中甲钴胺是常见治疗药物,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2-3]。依帕司他片是一种醛糖还原抑制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糖代谢水平,提升神经传导速度[4]。鉴于此,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依帕司他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糖水平、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制定DPN 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PN 患者100 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41~76(57.26±6.12)岁;糖尿病病程2~18(8.56±2.35)年;合并疾病:高血压20例、高血脂18 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龄39~86(57.87±6.34)岁;糖尿病病程3~17(8.21±204)年;合并疾病:高血压23 例、高血脂17 例。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疾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5]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肌电图确诊者;(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年龄介于18~80岁之间者;(4)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对研究内所用药物过敏者;(2)Ⅰ型糖尿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者;(5)合并糖尿病肾病等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6)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7)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者;(8)伴有足溃疡、水肿及感染者;(9)近两周内使用过营养神经药物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饮食、运动、健康教育。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

1.3.1 对照组 采用甲钴胺(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口服治疗,0.5 mg/次,3 次/天。

1.3.2 观察组 采用依帕司他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口服治疗,50 mg/次,3次/天。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比较治疗效果。(2)血糖水平。采集两组治疗前后3 ml 空腹静脉血,采用葡萄糖已糖激(氧化酶)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hPG)水平,采用乳胶凝集法(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3)临床症状。采用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6]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内容包括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灼热感4项,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作频率进行评分,每项0~3.66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4)神经传导速度。采用丹麦Key‐pointnt-4 型肌电图仪对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进行检测。(5)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腱反射恢复正常,血糖降低>30%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腱反射恢复一般,血糖降低>20%为有效;未达到显效及有效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FBG、2 hPG、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 hPG、HbAl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50 50 t P FBG(mmol/L)治疗前8.85±1.05 8.66±1.14 0.867 0.388治疗后6.91±0.87*6.01±0.52*6.279 0.00 2 hPG(mmol/L)治疗前12.16±2.03 12.34±2.31 0.414 0.680治疗后9.34±1.64*7.31±1.21*7.043 0.00 HbAlc(%)治疗前10.56±2.17 10.24±2.29 0.717 0.475治疗后8.14±1.32*6.67±1.14*5.960 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T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TS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SS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SS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50 50 t P疼痛治疗前2.35±0.58 2.48±0.62 1.083 0.281治疗后1.31±0.45*0.82±0.37*5.947 0.00麻木治疗前2.84±0.62 2.73±0.67 0.852 0.396治疗后1.52±0.44*0.86±0.38*8.027 0.00感觉异常治疗前2.17±0.65 2.05±0.59 0.967 0.336治疗后1.32±0.34*0.78±0.32*8.178 0.00灼热感治疗前2.04±0.49 1.97±0.52 0.693 0.490治疗后1.31±0.35*0.68±0.33*9.261 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的MNCV、SNCV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MNCV比较(±s,m/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MNCV比较(±s,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50 50 t P正中神经治疗前38.63±1.93 38.87±1.99 0.612 0.542治疗后41.51±2.02*44.95±2.38*7.792 0.00腓总神经治疗前35.26±1.86 35.49±1.90 0.612 0.542治疗后39.14±2.33*43.02±2.18*8.598 0.00尺神经治疗前33.92±1.96 34.25±2.10 0.812 0.419治疗后37.28±2.06*42.58±2.65*11.165 0.00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SNCV比较(±s,m/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SNCV比较(±s,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50 50 t P正中神经治疗前40.85±2.05 40.66±2.14 0.453 0.651治疗后43.66±2.12*46.76±2.31*6.991 0.00腓总神经治疗前36.85±2.62 37.12±2.05 0.574 0.567治疗后40.61±2.53*44.21±2.35*7.372 0.00尺神经治疗前33.91±1.95 34.02±1.98 0.280 0.780治疗后36.51±1.88*39.52±2.29*7.184 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DPN患病人数不断增多,给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困扰。DPN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普遍认为与氧化应激反应、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7]。相关研究报道[8],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管内膜增生和内皮细胞肿胀,糖蛋白在血管内沉积,造成血管壁狭窄,形成微循环障碍,神经组织缺氧缺血,进而诱发DPN。因此,有效控制DPN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增强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临床多采用甲钴胺治疗DPN,其属于一种维生素B12甲基化活性制剂,不仅可以有效修复损伤的神经轴突,加快髓鞘脂质和乙酰胆碱的合成,促进神经营养,还可以抑制神经传导异常兴奋,增加神经内膜血流量,加快神经传导速度[9-10]。但是该药缓解患者高血糖状态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需要寻找其他治疗方案[11]。

本研究采用依帕司他片治疗DPN,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lc 水平、各项TSS 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与学者龚小平[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采用依帕司他片对DPN 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分析原因在于醛糖还原酶激活是导致DPN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依帕司他片作为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减少细胞内果糖、山梨醇等的合成,刺激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导致蛋白酶C信号通路被阻断,抑制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性,减轻神经细胞的水肿程度,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3]。同时,依帕司他片对相关多元醇代谢均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DPN患者血糖水平,改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14]。

现阶段,临床对于DPN 患者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方法较多,其中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具有客观性、量化性及可靠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DPN患者的诊疗中[15]。通过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有效反映大神经纤维功能,在DPN 出现病变之前机体内就已经出现MNCV、SNCV 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的MNCV、SNCV 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采用依帕司他片对DPN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为接近。说明采用依帕司他片对DPN 患者进行治疗,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依帕司他片对DPN 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身体康复,且安全性良好,优势明显,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传导神经血糖
有关神经传导检测表述的建议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减肥好难!餐后血糖大幅下降更易饿
“神经”语录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神经”病友
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