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生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及实施策略

2022-11-21 21:24四川省资阳市绵阳中学资阳育才学校
亚太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阳群文议题

四川省资阳市绵阳中学资阳育才学校 向 秀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纳入课程体系,且“中国革命传统研习”在选择性必修中占0.5学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习”在选修中占2学分。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融合语文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的育人功能,把反映革命文化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论述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等适宜内容纳入课程体系。相关的政策要求不仅指明了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革命文化的目标和方向,还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也强化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一、革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源于与当代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契合。”革命文化可溯源至中国共产党的初创,它的内涵和资源相当丰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助力新时代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部编版的高中教材还处于变革、探索、试用阶段,而资阳市高中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缺乏革命传统作品,应根据高中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作为有效的补充。

迫于高考的压力,有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忽视了革命文化作品的阅读指导,有的教师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播,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源有限、宽泛、单一、零散,尽管偶尔在教学中有革命文化作品的身影,但也只能对遇到的单篇文章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阅读,无法深入,欠缺思考。所以校本课程的缺位,会使革命文化作品的阅读指导沦为形式的蜻蜓点水,课堂效果也收效甚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教师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教研的积极性、深入性。

高中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追求时尚潮流,不愿意接受家庭和学校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在长期以来的民族文化心态失衡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会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生忧虑,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当今网络媒体发达,信息传播复杂繁多,高中生还不具备完善的、稳定的价值观,无法甄别、选择于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化,反而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盲目推崇西方文化、韩流文化等。而革命文化作品与新时代高中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很难激荡起他们内心的革命文化情结,他们对革命文化的认识、认同还需要在相关的作品研习中去构建,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去浸润,才能逐步拉进革命文化与新时代高中生的距离,转变对革命文化作品的刻板印象,培养对革命文化作品的审美趣味。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光辉历程,众多经典的革命文化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时代的检验,其思想价值、审美价值、育人功用等愈发凸显,是新时代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先进文化引领。从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中汲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滋养,开发的革命文化校本教材是承担起“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重要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革命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首先应具有议题性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把传承革命文化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融入高中群文阅读教学中,将更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群文阅读需要围绕议题展开。议题是指人们在阅读时进行深入探讨时的线索或讨论的话题,这些线索或者话题能够贯穿这组文本,从而把文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有了议题,就有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风向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着议题对群文展开阅读,并在议题引领下走向深入的思考、深刻的理解。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编写了七个议题的群文:“爱国救民——从辛亥革命走来”“一脉相承——传承地域文化”“红色资阳——资阳人抗战史”“文以载道——妙手著文章”“精神缺钙——现代人应该怎样补钙”“人工智能——革命精神不忘怀”“家国情怀——打造命运共同体”。

例如,“爱国救民——从辛亥革命走来”这一群文议题,遴选的五篇文章分别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秋瑾的《感愤》、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绿原的《憎恨》,这五篇文章都是诗词,韵律极强,情感浓烈,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以反复诵读的方式,厘清革命先辈们如何拉开辛亥革命的序幕,感受他们将爱国救民践行为终身事业,从而去认识旧中国的沉沦与危机,去了解日寇铁蹄下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去感受辛亥革命中、抗日战争里有志之士对国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拳拳的赤子之心,去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乐观的革命精神,由第一个群文议题铺垫起学生走近革命文化、进一步学习革命文化的情绪。

(二)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注重地域性

校本课程的选定绝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出严格的筛选,让革命文化校本课程具有本土特色是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资阳是陈毅元帅故里,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本土革命文化资源,革命文化氛围浓厚,要充分利用好陈毅元帅和各位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生动教材。

例如,群文议题二“一脉相承——传承地域文化”,既有费孝通的《血缘和地缘》,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理论基础学习;又有野夫的《大伯的革命与爱情》(节选),感恸于老一辈用青春甚至生命去捍卫理想,丰富学生对相邻地域下苦难人生的感性认知;还有脍炙人口的经典革命文学佳作陈毅的《梅岭三章》,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能激发学生对家乡伟人的敬仰之情,唤起学生对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此外,群文议题三“红色资阳——资阳人抗战史”,主要通过研读中共安岳县党委史研究室的《八年抗战中的安岳人民》,让本地革命文化的亲切深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由地域的革命文化认同上升至对国家的革命文化自信。

(三)革命文化课程的编写不能忽略评价性

校本课程作为高中基础课程的有效补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测评这一单一方式上,应多元化。就教育而言,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比较容易,心灵的成长、思想的提升、精神的发育,则艰难得多。革命文化课程应注重高中生思想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虽艰难,但可以丰富课程的评价方式逐步实现。

每个群文议题由“含英咀华”和“链接延伸”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革命文学作品,群文编排,体裁不同,时代不一,内容广博,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后者主要是打破课程中革命文化作品文学性的局限,针对每个群文议题,选取相关的其他革命文化资源,让学生对议题有更彻底的认识。

例如,“红色资阳—— 资阳人抗战史”这一议题的“拓展延伸”内容是“看资阳过去与现在的城市变化”,此课程的完成和评价主要由学生参与设计,自主搜集资阳城市发展的相关资料,探寻资阳典型遗迹,采访资阳发展见证人,完成专题报告,涵养建设未来资阳的家国情怀。

(四)革命文化课程的编写还要具备思辨性

革命文化多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通过编写教材让其穿越时空向师生走来,只有文字的阅读、感性的认识,缺乏深度的思考、理性的思辨,无法真正拥抱革命文化。而高中生如何更好地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前进力量,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用理性与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让宝贵的革命文化与当今时代脉搏和学生个人发展达到契合。

例如,“精神缺钙——现代人应该怎样补钙”“人工智能——革命精神不忘怀”“家国情怀——打造命运共同体”这些群文议题,旨在让学生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让自豪的民族情感升华为开拓创新的动力,由此革命文化才能内化为高中生的精神追求。又如“家国情怀——打造命运共同体”议题中,编选《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这一新华社评论文章,可信度高、时代性强,相较于老一辈革命领袖的诗文,能让学生产生崇高感,让学生切身感受抗疫精神是与中华民族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

三、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学校——加强相关资源的挖掘,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氛围

学校鼓励课堂教学的改革,为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条件。学校领导应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联合资阳市相关的革命文化研究部门的力量,融合本土的革命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为革命文化校本课程的创设奠定基础。

学校加大革命文化建设的投入,打造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强调升学率的同时,应为革命文化教育提供充裕的课程安排,每周至少一节课,鼓励其他学科及班团活动灵活开展革命文化的特色教育。完善革命文化的校园主题建设,如增购革命文化书籍,开发陈毅元帅、革命先烈等的浮雕文化墙,设置革命英雄的事迹宣传栏,在校园墙体上镌刻革命领袖的名言,将革命文化渗透在校园环境之中。

(二)教师——提高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提升专业的教育水平

语文学科带头人加强课程教研,强化组内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科带头人要引领课程开发,有前瞻意识,邀请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教学指导,明确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正确路径、时代价值等,以此增强教师的理论基础,调动教师对革命文化研究的积极性。

教师之间协同探索革命文化课程教学的可行性。教研组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将革命文化课程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契机,在对革命文化产生认同的基础上,注重提升自己的革命文化素养,将自身领略到的革命文化魅力,切实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组内教师大胆进行革命文化课程的教研示范课,如创设情境式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课程体验,群文议题五“精神缺钙——现代人应怎样补钙”中的《林海雪原》(节选)和《红岩》(节选),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研究。面对新时代的高中生,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权威,做一名与时俱进、与生俱进的学习者。且革命文化课程是全新的教研教学领域,教师除了对理论知识的破冰钻研,还可以让学生看到教师也在提高自己,刺激学生进步。教师与学生一起编选革命文化作品、共同诵读革命文化诗歌、一起参观革命先辈故居、相互交流革命文化体悟等,增进师生的沟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效助推革命文化课程的开展。此外,创新教学方式也是关键关节,教师可以用好新时代的革命文化影视资源,如《八佰》《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优质的活教材。

(三)学生——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深化继承革命文化的使命

学生是革命文化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新时代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强,需充分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群文议题式的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家乡,多方搜集革命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与方法,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教师一起完成革命文化课程的开发。

学生是革命文化的传播者。一堂课的结束不应是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刹那,一堂课的延续应该是对学生课后的影响,革命文化课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转化。语文课是一门结合听、说、读、写的学科,仅仅是授课中的听,停留在书本上的读,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还应走出课堂本身的局限,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促使自己形成对革命文化的独到见解。如参与革命文化主题演讲、争做革命英雄事迹的讲解员、拜望当地老党员等,让革命文化的基因真正融入自己的血肉,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传播革命文化,做到无愧于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学生是革命文化的践行者。高中生心智趋于成熟,高中阶段是他们建立三观的关键时期。革命文化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启智增慧、备受感染,让学生认识到革命文化对自我成长的价值,摆脱缺乏核心精神引领的迷茫,愿意在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愿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资阳群文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打造资阳第一城市文化读本 代言资阳城市文化点点滴滴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群文活动
资阳话中的程度副词“蛮是”初探
资阳牵引变电所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
资阳110kV数字化牵引变电所试运行分析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