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晓雪
(山东省东营市晨晖幼儿园 山东 东营 257000)
1.1 研究背景。[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幼儿园的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参与从而获得经验、知识的过程。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对事物进行更加直接、客观的操作、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各领域的知识、经验。
通过对东营某镇中心幼儿园的实地走访,发现乡镇幼儿园对美工区域活动仍不够重视,区角仅是摆设,无法合理利用。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走访,能够真实反映出其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美工区域活动的完善和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区域活动。[2]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2)美工区域活动。[3]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相对轻松愉快的空间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选择和表现探索的美工工具和操作材料,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1.2.2 国外研究现状。随着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各国对有关幼儿教育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1)关于美工区域活动中区域布置及材料投放方面的研究。蒙台梭利主张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的选择活动区进行活动。在美工区角的布置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去布置,要紧密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材料投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
(2)关于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方面的研究。瑞吉欧课程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安排者,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各种可用作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去探索环境和表现自我。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扮演着协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与教师帮助的情况下,不断掌握艺术领域的知识。
(3)关于美工区域活动与生活结合方面的研究。法国人兹克强烈反对使用抄写和模仿的教育方法,支持孩子们自由地观察这个世界,通过种种艺术手段自由地、愉悦地表达自己。美工区角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的将区域活动中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的为生活、学习服务。
1.2.3 国内研究状况。随着国外对于美工区域活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内对于美工区域活动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国内学者越来越意识到美工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美工区域活动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
(1)关于美工区域活动中区域布置及材料投放方面的研究。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区角布置及材料投放方面,国内学者提出了以下相关观点:李建岚认为[4]应该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提供尽可能让幼儿在活动区中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的材料,以发挥教学与游戏的功能。高芬认为[5]要创优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为理念,充分把握环境材料蕴涵的教育价值。
(2)关于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方面的研究。针对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方面,国内学者提出了以下相关观点:宋芳根据实践反思到区域活动的指导存在着四大误区:没有仔细观察,就给予指导;强行干涉活动,剥夺幼儿自主权;高控制,自问自答式指导;语言指导的表面性和随意性。张海红认为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要牢记自己不是导演,而是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激励者。
(3)关于美工区域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教育界就已经开始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曾在《教育生活》一文中指出,生活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2002年6月18日举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就集中探讨了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问题。
1.3 理论支持。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皮亚杰明确指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儿童通过与各种材料、教具的相互作用,通过自主活动,建立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在与各种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更加直观的获得有关物体的认识,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建构,通过建构,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首先,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被重视。在我国,大多是针对中小学生课堂形式的研究,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的研究不够充分。其次,对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进行研究,可以完善幼儿园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更好的完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体系。最后,进行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研究,可以剖析区域活动的现状,引起教师、学校、社会等的重视,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1.4.2 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呈现美工区域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美工区域活动中存在相关问题的原因,为美工区域活动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教育措施。其次,根据对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现状的分析,更加完善、合理的进行区域布置,投放适合幼儿特点的材料,更好的服务于幼儿的学习生活。最后,进行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探究,能够让教师、幼儿园重视发展区域活动,完善幼儿园区域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6]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经过认真地分析、整理,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解决幼儿园美工区域教育方面的问题。
1.5.2 自然观察法。[7]自然观察法就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个体的言谈、举止行动和表情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本研究观察了东营某镇中心幼儿园43次美工区域活动,在自然条件下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真实的记录,根据所记录的真实情况,对其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了分析。
2.1 幼儿园美工区域教育现状的总体情况。山东东营某镇中心幼儿园共有12个班级,通过对幼儿园43个美工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幼儿园美工区域教育在区角设计、教师指导、与地区文化结合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本论文对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1.1 可取之处。幼儿园内各班美工区域中材料投放数量充足,基本常见材料都具备,例如:彩纸、油画棒、剪刀等。在区角布置上,空间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幼儿能够在各自区域内充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对幼儿进行适时指导,幼儿在教师帮助下基本能够完成活动目标,美工活动区内可见具有东营地方特色文化的图片,教师有时会根据地方特色文化组织幼儿美工区域活动。
2.1.2 不足之处。活动区内只是投放常见的基本活动材料,缺少锻炼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材料,材料投放没有层次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合理,有时甚至会出现教师放任不管的活动状态。虽然美工区域活动可见地区特色文化的影子,但是结合不够充分、合理,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
2.2 区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区角设计存在的问题。
(1)材料投放不合理。在幼儿园中,各班的美工区角在材料投放上都过于简单,体现不出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创造性,缺乏地区特色,无论是在与地区文化结合上还是与幼儿实际情况结合上都不合理。
例1:在幼儿园大一班的美工区角内,看到最多的材料就是常见的彩笔、油画棒、剪刀、卡纸等美工工具,所有材料都千篇一律,美工区内摆放的最多的就是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品等都很少见。而且在美工区内,贝壳一类在东营常见的可作美工材料的特色原料都见不到,唯一体现地区特色文化的地方就是美工区内粘贴的几张海河交汇的图片。
由大一班的美工区角设计就可看出在材料投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材料投放的种类,还是在材料的地区特色上看,美工区角在材料投放上都存在着问题。
(2)教师独自进行区角设计。在美工区域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参照网络,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整个过程完全由教师包办,不符合师幼共建的要求,师幼之间没有交流、合作,幼儿参与不到区角设计中去。
例2:在中二班美工区角设计时,于老师和刘老师一边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一边仿照网上的相关设计对本班的美工区角进行布置,看到她们将一幅幅卡通画贴在区角内,我惊奇的说:“我们班孩子画画都这么好看啊!”于老师笑笑对我说:“这都是我们画的,他们哪能画出这样的话。”张老师表示,幼儿的水平有限,画出来的画太乱,不能往美工区贴。在整个区角布置过程中,全都是两位老师仿照网上的区角设计动手完成,完全没有与幼儿合作、讨论。
例2中,中二班的美工区域设计和布置完全是由班级里的两位教师来完成,师幼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再参照网络来进行本班的美工区角设计,忽视了幼儿的想法与创意。
2.2.2 原因分析。
(1)在美工区角材料投放方面,教师不能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及不同能力水平幼儿发展的需要,导致材料的投放没有层次性;教师在材料制作时,只是考虑到各种材料、工具的数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多样性。
(2)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山东省东营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教师的地区工艺艺术素养的缺失;民间工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单一造成了幼儿园区角布置无法与本地区文化相结合。
(3)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才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在美工区角设计中,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不允许幼儿参加区角设计,教师从教师视角出发设计区域。
2.3 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的美工区域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及时、合理、有效的指导,幼儿教师往往是先向幼儿展示活动方法,然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放任不管,或者幼儿教师只是为幼儿提供模板,幼儿根据模板自己动手。
例3:琳琳在美工区进行给糖果涂颜色活动时,由于控制不好手部动作,经常将颜色涂到图画外面,而且琳琳对涂色技巧掌握不好,导致涂色不均匀。而刘老师在美工区观看幼儿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却没有对琳琳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只是让琳琳按照错误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涂色活动。当琳琳涂完颜色给刘老师看时,刘老师也只是简单的评价不错,没有给出合理的建议。
刘老师在琳琳进行美工活动时就没有做到及时、合理、有效的指导,采取放任的态度,使得琳琳在本次美工区域活动过程中没有取得任何收获和进步,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2.3.2 原因分析。
(1)受我国传统授课形式的影响,教师对幼儿学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有些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无法掌控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或者无法组织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艺术区域活动,放任幼儿盲目操作,缺乏有效地指导。
(2)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幼儿动手能力差,自主创造的水平低。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往往离开老师的示范无法独立、自主进行艺术创造,这就导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位置的颠倒。
2.4 与地区文化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与地区文化结合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班级的美工区角中,能够体现东营特色文化的材料很少,只有个别班级会或多或少有所体现。而在美工区域活动的内容上,就更加无法科学合理的结合地区特色文化,大部分教师往往是按照教参按部就班的组织幼儿进行美工区域活动。
例4:在对某镇中心幼儿园十二个班级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只有三四个班级能够或多或少的将美工区域活动与地区文化相结合。在大一班的美工区,只有简单的几张有关海河交汇的图片,在中二班的美工区中,可以看到几件利用贝壳粘贴起来的动物造型,在小一班的美工区中,摆放着几件吕剧人物的头饰。在美工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够将地区特色文化融入其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从大一、中二、小一三个班的美工区角中虽然能够看到地区特色文化的影子,但大多只是摆设,教师无法科学合理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大部分美工区域活动仍旧是参照教参进行。
2.4.2 原因分析。
(1)受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潮流冲击,很多的工艺绝技没得到保护和传承,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大量的转变,大量民间工艺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却没有多少人去挖掘、研究等等。
(2)有些地区文化内容过于复杂、深奥,幼儿难以理解、掌握,对地区文化不感兴趣。例如在教师对幼儿进行有关石油文化讲解的过程中,有些专业名称幼儿无法理解,这就不利于他们对各种相关事物的理解、把握,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东营特色的石油文化。
(3)地区特色文化与幼儿美工区域活动相结合,需要一种合适、正确的途径。乡镇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不高,很多教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将地区特色文化与幼儿的美工区域活动结合起来,无法将其融入到幼儿的区域教育体系中。
3.1 区角设计方面。
3.1.1 结合幼儿特点,合理投放材料。材料投放要有目标性,根据阶段主题目标和幼儿需求及时投放材料。在材料投放时,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投放。同时,材料投放要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1.2 师幼共同参与。[8]我们要求教师把环境的创设权与规划权还给孩子,让教师与孩子共同商讨,使每个班级区域的规划与设置上都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在区角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参与其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适时参考、融入幼儿的想法。
3.1.3 结合地区特色文化。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这里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教师在进行美工区域设计时,可将东营市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如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文化、石油文化、吕剧等等。
3.2 教师的指导方面。
3.2.1 形成师幼合作关系。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将自主活动的权利还给幼儿,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进行自主活动。要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同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合作。
3.2.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幼儿园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本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如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组织交流学习等方式。幼儿教师自身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提高自身能力,更好的为幼儿区域活动服务。
3.3 与地区文化结合方面。
3.3.1 区角设计体现地区特色。在区角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区特色融入其中,让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到特色文化,从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美工区角内张贴有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投放提油机、油井等有关石油文化的模型;制作吕剧中各角色的头饰,为幼儿表演提供材料等。
3.3.2 围绕地区特色进行活动。儿童对他们不熟悉的绘画、工艺品等美术作品不一定会“情感参加”,但对本土文化资源中拥有的本地绘画、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美术等有着鲜明形象的事物能轻而易举地“情感投入”。教师要以东营特色文化为主题组织美工区域活动,就地取材,组织幼儿收集各种贝壳,用贝壳串项链、制作贝壳粘贴画;制作吕剧中典型的人物头饰等。
3.3.3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组织教师阅读有关东营市地区特色文化的书籍、杂志,让教师系统了解东营市的特色文化。组织教师参观当地博物馆,走访当地文化局等部门,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习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知识。幼儿园还可以邀请垦利县的民间艺术家来园开展民间特色文化的相关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