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视域看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及启示

2022-11-21 13:29杨刘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杨刘保

中国的小康之路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那么简单,而是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升级的过程。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里。《诗经·大雅·民劳》里讲“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说明,我国古人就开始了对这种殷实宽裕生活、小康安乐日子的追求和向往。小康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封建时代,一些统治者也曾提出过“小康”的要求,但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小康”这个伟大梦想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出庄严宣告,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2021 年9 月28日,《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历经磨难始终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明确“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笔,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跨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探索的哲学意境

(一)小康社会的设计和总体小康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 年第一次明确指出,小康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客观实际、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设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的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和蓝图又能够促使我们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小康”概念的提出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有了新的内涵、新的坐标,从理念到实践层面都赋予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从总体目标设计到具体方案制定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为民情怀。1982 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此,我国真正拉开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40 年小康路执着不悔的征途。

在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小康、小康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小康社会的轮廓逐渐清晰。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就包含了小康社会的思想。不仅目标明确,还设定了具体时限。“三步走”中“三步”的关联是:“第二步”战略目标是“第一步”战略目标的提升,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它将“第一步”战略目标与“第三步”战略目标有机衔接起来,是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必经阶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渐进性。

正是因为我们遵循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同时又发挥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20 多年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劳动,到2000 年底,我国人均GDP 达到了800多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胜利实现,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三步走”战略走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进入21世纪,我们要达成第三步战略目标。但第三步是一个更为宏伟的目标,从时间来看,大约需要50年,如何扎实稳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新的谋划和设计。经过认真思考,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完成“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仍然需要我们尊重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同时仍然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一样,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条件下矛盾也会呈现出不同特点,要处理好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过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小康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要解决的矛盾也会不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定正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做的相应调整和设计,这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最终引发质变。“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定,正是基于量变、质变这一原理。在“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小康社会建设会有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是阶段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发生,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适时突破,也不会有质的发生,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抓住机遇适时突破,才能促成质的飞跃,实现现代化。

新形势、新任务就是新的矛盾、新的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在新形势、新任务、新的矛盾中,要处理好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矛盾的主、次方面之间的关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解决好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党的十六大强调要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由此可见,小康社会建设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系统性思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在这一战略任务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幕拉开,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优化、能耗降低、环境保护等指标被纳入进来。小康社会“量”的积累在增加,“质”的要求在提升。只有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才能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升级。

从2002年到2012年,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历史昭示着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的十八大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代十七大报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描绘出了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幸福图景。从“建设”向“建成”转变,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小康社会通过不断“建设”这一“量”的积累,最终实现“建成”这一“质”的提升。而要实现从“建设”到“建成”的转变,需要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抓住量变与质变的关节点,赢得主动,积极促成质变,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了新的前景,作出了新的展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经济层面的小康、政治层面的小康、文化层面的小康、社会层面的小康和生态层面的小康这五种“小康”形成的“五位一体”。小康社会这“五位一体”大系统的确立正是在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结果。

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系统性思维。指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同时,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从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实际出发谈发展,谈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全面结合起来系统、综合考虑。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要协调推进,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深化,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系统地考虑如何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精气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中心任务、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人口的脱贫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最终实现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脱贫目标。既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满意,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最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需求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变革创新的结果。

40 年小康路,弹指一挥间。这一路走来,饱含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的艰辛与努力,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与荣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情怀。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探索的哲学启示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哲学的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探索之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一)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反映的是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小康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反思过去的错误和审视时代发展所取得的认识结果,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在这一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我们党以目标引领方向,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科学认知发展目标和路径,根据实践的变化发展制定新的阶段性、可及性目标,一步一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量变质变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理论创新,坚持改革突破,坚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小康社会的这一千年梦想和夙愿终于达成。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更加光荣,但任务更为艰巨复杂,要兼顾的方面更广,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多,更需要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

(二)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只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才能创造伟业和奇迹。在小康社会建设探索与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相信人民,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意志和成功经验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焕发出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活力;同时,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急人民所急,忙人民所忙,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就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实现过程。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仍然需要立足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党的初心使命所在。

(三)必须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目标定了之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道路去实现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道路不会自己出现,需要我们去探索、甄别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正是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探索与推进这一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推进40 年小康路、推进40年改革开放的结晶。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仍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定并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对历史的自信,也是对未来的自信。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唐山专场一)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不负韶华 逐梦小康
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