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婵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国内各个城市承办国际赛事的频次与日俱增,其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创造了地方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高校大学生这一独特的群体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高尚的人文素养及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受到了历届国际赛事主办方的青睐,成为比赛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1],自然而然地承担起翻译服务以及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以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为例,成功报名志愿者的人数超过96 万,在校学生占比85.01%。然而,新形势下,除了过硬的翻译服务能力,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必不可少。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政府禁止观众入场,运动员被要求留在“泡泡”中,他们的活动范围受限。在许多情况下,奥运志愿者成为运动员能进行交谈的唯一当地人。[2]志愿者不仅是一名翻译,还承担着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
与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志愿者招募相比,志愿者培训受到的关注度普遍较低,相关研究也较少。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20 年6 月,全国注册志愿者已达1.72 亿人。但以“志愿者培训策略”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结果还不足10 篇。此外,研究者较多关注志愿者语言能力的提升,如牛实华[3]、郑超[4]、辛程[5]、王芳、邓卫新。少数研究者对志愿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方式和培训教材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魁浏青等学者在对南京青奥会语言类志愿者翻译服务质量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志愿者对外国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处理问题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欠佳,并建议在招募志愿者时,应对志愿者外语掌握度有一定要求,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有针对性地高效培训。总而言之,相比志愿者体量庞大、活动频次逐年增加的趋势,有关志愿者培训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语言能力的调查,将研究对象聚焦于高校翻译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从参与者的动机、专业技能、培训情况、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讨论和分析,从而提出适应新形势下翻译志愿者需求的培训策略。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对参加原定于2021 年 10 月(延迟到2022 年12 月)在泉州晋江举办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翻译志愿者展开调查,73 名大学生来自泉州某高校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年级。
1.参与者的动机
钱理群先生在《志愿者文化丛书》总序中提到当今志愿者文化正在遭遇新的挑战:“志愿者很容易成为一种‘时髦’,和某种利益捆绑在一起,人们纷纷盲目加入,却不去思考其背后的理念,这样,就会逐渐模糊、淡化最初的理想、追求,失去了目标,造成独立性的丧失,甚至被异化。”[6]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志愿者活动已不单纯是为了奉献社会和追求理想,也会存在一些实际的考量。因此,本研究专设问题“你为什么要参加翻译志愿者活动?”(多项选择),对73 名翻译志愿者的动机进行了调查。从答案来看,98.63%的同学选择“积累社会经验”,近30%的同学选择“挣学分或志愿时长”,还有57.53%的同学选择了“结交朋友”。这一结果反映了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现实需求。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考虑学生的实践经验,高校也对学生的实践学分有所要求,所以参与志愿者活动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另外,上述选择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趋利思想,王益峰在《功利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影响考略》中指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自身的发展’、‘积累、扩大自己的人际资源’、‘为自己创造锻炼机会,增加竞争资本’。[7]间接而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为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自己身置其中,也可让自己受益。”但同时有67.12%的同学也选择了“奉献社会”,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有着更为理性的认识,即给予与接受:一方面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锻炼自我,获得实践经验,得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
2.英语专业技能
英语专业技能的考量主要从英语水平等级和自我评估两个方面来进行。参与调查的73名同学中有61.64%的同学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43.84%和52.05%的同学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和英语专业四级。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词汇量应在4500 词左右,大学英语六级和专业英语四级的词汇量在 5500~6000 词。而 Paul Nation 在《How Large a Vocabulary is Needed for Reading and Listening?》一文中对外语学习者阅读和日常交际所需英语的词汇量进行研究,结论是:在无辅助理解的情况下,口语交际需要6000~7000 的词汇量,而阅读应达到8000~9000 词。从中可以推断73 名志愿者中有接近半数会在口语交流中遇到困难。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阻碍你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志愿者的障碍是什么?”时,有接近70%的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不足”,65%的人感觉“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与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相吻合,说明他们的自我评估相对比较客观,数据真实、可靠。除词汇以外,其他方面的障碍也不容忽视,例如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外国文化了解不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还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欠佳等。以上调查的结果为翻译志愿者培训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让接下来的专业培训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3.志愿者的培训
志愿服务是国际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志愿者的服务水平直接反映了举办城市的软实力和人文素养,志愿者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则决定了其服务质量。因此,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好、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赛会志愿者队伍应是志愿者培训的最终目标。
目前,晋江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翻译志愿者培训主要采取线上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形式开展。问卷的结果显示参与线上培训的人数为51 人,占比69.86%,只有23 人有参与线下培训的机会。当被问及“你觉得哪种培训形式对你帮助最大?”时,近80%的学生认为线下分组实景演练最为有效。由此可见,赛会组织者开展的培训并未契合志愿者的意愿,培训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培训内容上,90%的学生认为专业培训对英语翻译志愿者十分重要。良好的口笔译能力均有赖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专业词汇的积累。当然,一半的翻译志愿者表示通用培训、岗位培训和场馆培训也十分必要,线下培训应多增加相关内容。由此看来,大多数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志愿者,需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仅有语言能力还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4.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问卷调查的最后设置了两道题来考察翻译志愿者的应变和沟通能力。回答“在担任翻译志愿者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所使用的英语你难以理解,你该如何解决?”时,超过90%的同学选择“不失礼貌地请求对方重复”或“利用手势语或肢体语言进一步沟通”,意味着志愿者遇到沟通障碍时的第一反应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通过礼貌性的重复询问或是辅以体态语来尝试进一步沟通,说明大多数志愿者真切希望在志愿者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仅有三人会选择“请其他志愿者来帮忙”,也反映出大多数同学存在不善于求助别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
针对开放性的问题“外国运动员不遵守组委会制定的防疫规则,作为翻译志愿者,你如何与其沟通”,词频分析中“防疫”“规则”“耐心”“劝说”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受访的翻译志愿者在对外国运动员宣传防疫规则的同时,不忘展现良好的服务态度,而“后果”和“必要性”等词更是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防疫意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73名受访的翻译志愿者参加活动的认识比较理性,志愿者期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达到双赢的局面;志愿者均经过初步的筛选,所以语言水平相差不大,一般的口语交际尚能应对;所有志愿者均接受了一定时长的线上或线下培训,志愿者独立解决问题的意愿强烈且防疫意识较强。调查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升,以线上为主的培训无法满足翻译志愿者提升实践能力的需求;应变和沟通能力尚可,但合作意识不强。
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当前许多中国城市用以推动城市国际化、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策略。作为影响赛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翻译志愿者的培训更应受到特别的重视。基于以上对73 名翻译志愿者能力现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提出针对高校翻译志愿者的培训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提到:“希望志愿者们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对志愿者活动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积极的行动来响应。所以,针对志愿者培训和志愿者动机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文化和思想建设应成为翻译志愿者培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在翻译志愿者文化和思想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现有的《志愿者文化读本》等书籍加以利用,取其精华,编撰成宣传小册子分发给志愿者。志愿者通过阅读中外优秀文化和人物事迹,能够提升思想意识和奉献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将意志力和行动力贯穿始终。也可以将以往优秀翻译志愿者的事迹、赛事志愿者的标识、口号等内容制作成系列视频以供翻译志愿者进行学习和研讨,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此外,还可将赛事志愿者的典型案例加以宣传,树立榜样,加以传承,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志愿者文化。
语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专业的指导和长期的训练,对于翻译志愿者更是如此。所以,仅依靠短期培训来拔高翻译志愿者的语言水平显然不切实际。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应将参与翻译志愿者活动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翻译实践机会,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缩小现有英语水平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站在赛事组委会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将翻译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加以区分,因为前者大多从事接待外宾和语言翻译的工作,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建议邀请专家开展系列讲座或聘请高校讲师团,在口笔译方面对翻译志愿者进行专业指导,并开展实操训练和阶段性的考核,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夯实他们的英语基础。此外,对翻译志愿者进行语音语调和听力辨音训练也十分重要。参与赛事的运动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操着不同英语口音,所以增强学生对英语变体的认知和多元文化意识也非常必要。
除了语言技能的相关培训,其他方面的培训也需同步进行,尤其是涉外礼仪、通用培训、岗位培训和场馆培训;同时,增加线下培训时长并进行实景演练,使志愿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场景之中,以提升学习效果。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校大学生均为“00 后”,生活物质条件相对较好,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并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涨。但受到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导向影响,他们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心理抗压能力普遍较弱、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翻译志愿者的团队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任何一场翻译活动都需要多人的通力合作和协调才能完成,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在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环境下,个人才能全面成长。其次,搭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动课堂,通过微课或视频的方式让翻译志愿者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态圈。最后,翻译实践训练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培养每位翻译志愿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材料分析、制订计划、规范要求、开始翻译、翻译审校和交稿的不同环节中,成员之间会不断地进行沟通、交流、磨合,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团队荣誉感,另外也能让他们更懂得站在团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以团队的荣辱为己任,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
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相信晋江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也会如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志愿者是中国的“最美名片”,肩负着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而高校翻译志愿者更是肩负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因此,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团队意识和使命感都是新形势下翻译志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地方城市发展经济文化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翻译志愿者队伍才是应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