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段寓言教学策略探析
——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寓言教学为例

2022-11-21 13:13江苏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214021张倩楠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2期
关键词:寒号鸟学段葫芦

江苏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214021)张倩楠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易于阅读,又寓意深刻,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第一学段的寓言教学应立足于寓言的文本特质,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丰富内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注文本内容,建构语言能力

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鲜明,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是十分适合用来练习讲故事的素材。但倘若仅靠第一学段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来阅读寓言,他们对寓言的理解大多只能停留在对人物善恶的判断等浅表层面。因此,第一学段寓言教学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一)认识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寓言教学中,教师应把识字学词当作首要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为接下来的寓意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识字学词教学时,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见过井,对文中的“井沿”一词感到十分陌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水井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井口与汉字“井”有何相似之处。这样,学生能很快地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快速地记住了“井”字的字形和字意。接着,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水井的简笔画,让学生凭借自己对“井沿”一词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小鸟的位置。这样教学,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从而快速掌握“井沿”这一生词。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中有许多描写老虎和狐狸的动作、神态的成语,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老虎和狐狸的动作和神态,并分别模仿老虎和狐狸在百兽面前走路的样子。学生乐于尝试,能在观察和模仿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这样教学,既能融洽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充分识记生词,加深学习印象。

在第一学段寓言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字词,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寓言、讲述故事、发展语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讲述故事,发展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一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复述故事是学生理解故事的有效途径,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寓言有着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深受第一学段学生喜爱。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寓言选材精良,为第一学段学生的言语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何引导第一学段学生讲好故事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脉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在课始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的课后习题梳理文章的主要脉络,初步感受寓言的特点。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笔者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笔者结合课后习题第一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寒号鸟》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课后习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圈画出寒号鸟和喜鹊面对寒风、大雪时的不同表现。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复述故事的支架。让第一学段学生独立复述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搭建相应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复述故事。例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笔者结合寓言的语言特点,采用填空和提示语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复述支架:“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____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绿叶间开出了几朵____小花。花谢以后,藤上长出了____的小葫芦,那个人很喜爱小葫芦。但他看到葫芦上长了蚜虫,他心里想的是____,他说的是____。邻居劝他治虫,他说的是____。最后,葫芦____。”

上述教学,教师在课始引导学生利用课后习题梳理寓言内容,在课中为学生搭建复述故事的支架,让学生借助支架复述故事,梳理出寓言的完整脉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寓言文本进行再加工,在组织和调整语言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语言体系。

二、关注文体特点,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语言的思考、推敲、琢磨。在研磨语言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对比阅读,培养发散思维

不同的寓言故事在语言表达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两篇或者多篇寓言进行对比阅读,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三篇寓言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先讲述一个故事,然后通过人物对话,发现其中一个人物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笔者在揭示寓言的寓意后会向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一说。”学生听到问题后,会根据寓意反思身边是否有同样的例子,进一步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明白了寓言具有“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同时,对比阅读能让学生在学习后回顾整个单元的寓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二)情节补白,培养想象能力

第一学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情节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编写故事,为情节补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笔者在揭示寓言的寓意后,根据寓言的结尾为学生布置了情节补白任务,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篇寓言的最后一段,想一想,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他会看到什么呢?

生1:青蛙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

生2:青蛙会看到美丽的公园、清澈的小河……

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他不会弄错的。这样的想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青蛙太自以为是了。

师:这篇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生: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要开阔自己的眼界。

又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笔者基于寓言的内容为学生布置情节补白任务,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1:种葫芦的人会说,“蚜虫长在叶子上,为什么我的小葫芦会掉落呢?”

生2:种葫芦的人会想,“原来蚜虫、叶子、葫芦这三个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师: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出了许多可爱的小葫芦。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候,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布置情节补白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关注人物形象,提升审美能力

寓言以生动的语言刻画细腻的人物形象。要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寓言中的形象美,教师可利用角色扮演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人物形象。

例如,教学《寒号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模仿寒号鸟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反复朗读“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这三句话,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寒号鸟的性格特征。

又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两个主角围绕“天有多大”这个话题进行了三次对话,这三次对话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展现了小鸟和青蛙不同的想法与态度。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小鸟和青蛙的不同形象呢?教学时,笔者创设了教学情境:“这个寓言有两个主角,同桌两人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鸟,想一想他们说话时的心情,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两个主角的不同心情:落在井沿的小鸟看到井底的青蛙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说话;一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又以什么样的心情回答小鸟。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三次对话的情感有何区别。在反复练习中,学生逐渐感知到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的形象。

再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扮演种葫芦的人这一角色,模仿他说话的语气,反复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两个特殊句式,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的差异,并思考哪一句更能表达种葫芦的人的心情。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能够发现语气和句式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角色扮演活动能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构出立体的形象,将书本上抽象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朗读、对话等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体验并感受到寓言中人物的形象美、个性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文本主旨,传承优秀文化

寓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寓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教书育人之责任。

(一)追溯源头,渗透文化

《坐井观天》选自《庄子·秋水》。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中华寓言故事——井底之蛙》,让学生了解《坐井观天》故事的起源和这一成语的来源。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展示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对“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再现,引导学生感受《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链接生活,领悟哲理

寓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和智慧相遇,更要教会学生观照生活,与生活中的智慧相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将课内知识链接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寓言中的青蛙一样目光短浅的人,谈一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道理。又如,教学《寒号鸟》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喜鹊和寒号鸟这样的人,分享自己遇到或听到的事情。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将寓言中蕴含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总之,在寓言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之中,为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寒号鸟学段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寒号鸟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宝葫芦
画葫芦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