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敏
作为一名毕业班班主任,我从以下4 个方面着手,为毕业班的学生赋能,帮助他们在提质的前提下享受“双减”的福利。
要减掉学生的校外培训,就必须保障学生高效地完成校内学习任务,提高校内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拟订每日学习清单,让任务目标可视化,为学生的执行力赋能。
新学期开始,我将自己一直使用的每日工作清单展示给学生看,并号召全班学生一起实施。每日工作清单就是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事项列成任务清单,写在本子上,然后根据每日任务清单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每完成一项,就在对应的任务后面画一个“√”。
刚开始推行任务清单时,我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先用3~5 分钟的时间拟订每日任务清单,晚自习前再花3~5 分钟核对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思考自己能否做得更好。每周班会课上,班主任邀请学生轮流汇报自己上周任务清单的完成情况,并评选“规划达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写每日任务清单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随时提醒、鞭策自己,避免丢三落四。学习任务可视化是保障“今日事今日毕”的前提;二是让自己有紧迫感,能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三是有成就感。学生看到自己一天之中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成就感会非常强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会大幅提高,还会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显感觉到班级的学风浓厚了,学生课间闲聊嬉闹的现象减少了,回家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慢慢缩短,科任教师反映作业质量普遍提高。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养成分门别类的习惯,这样不但有利于打造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养成思维缜密,做事严谨的良好作风。
九年级共有7 个科目参加中考,学生平时要记、背各类资料,活页练习和检测试卷也很多,如果不及时分类整理,课桌内外杂乱无章,不仅会影响上课,也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基于此,我从接手新班开始就非常注重教室的布置,从桌椅的摆放到讲台卫生,从各项制度上墙到前后黑板的功能区域划分,从学习小组的组建分工到班级事务分包到人,力求从形式到内容、由外到内都给学生井然有序的秩序感,同时也让他们亲测这种秩序感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经笔者调查发现,B公司市场业务人员的薪资制度存在缺陷,导致了经销商筛选机制的不严格。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部分经销商因无法适应企业文化,或者实际运营中利润率无法达到业务人员承诺水平或者预期,设立不久后便提出撤销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让外在的秩序影响学生的内在思维,我开始将秩序感的训练聚焦到学生的课桌收纳和书本整理上,要求学生的课桌上不得堆放书本,所有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东西都整理到课桌内或各自的收纳箱中,同时,学生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将7 个学科的相关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长此以往,这种秩序感不仅让学生行为与思维严谨缜密,甚至还可能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敬畏规则、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能发挥80%~90%的潜力。可见,激励有助于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李希贵校长曾表示,不是因为有了优点才鼓励,而是鼓励了才有优点。
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孩子的需要早已不是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生存保障”起步了,而是上升到“感官愉悦”“能力延伸”,甚至上升到对“个性与尊重”的强烈诉求。因此,精神激励在当下初中生心目中有着神奇的“疗效”,用得好,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释放无限潜能。
精神激励的种类有很多,我常用的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兴趣激励、表扬激励和感情激励等。例如,我们将每周一的班会课命名为“周激励会”,班干部根据同学上周的综合表现,采取先民主后集中的办法评选不同类别的优胜者,并现场表彰。
表彰非常具有仪式感。我们将每次表彰大会定在月考成绩出来后新一周的班会课上。同时,为了增添趣味性,颁奖以抽奖的形式进行,受表彰者站在有表彰字样的PPT 背景下抽奖、拍照,班主任将照片及时转发到家长群,让群内外“普天同庆”。
在学习方面,我要求学生早自习站立朗读。每天早自习前,科代表将早读内容量化,组织小组内相互检查,任务完成的同学可坐下。这样可视化的比、学、赶、帮、超很好地消除了学生早读不上心的现象。
学校既要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享受“双减”的福利,又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关键还是在课堂上下功夫,也就是打造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我认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了”并不等于学生“会了”,在“教了”与“会了”之间必须架起一座“习得”的桥梁,让学生即学即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如此才有可能打造高效课堂。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将“学而时习之”的“习”理解为预习、研习、温习,也可以延伸为演习、诵习、习作、习惯等。
习得课堂的高效体现在自主建构、互动激发的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中,强调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追求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效率,注重学生之间大量的“互学”和“自习”,而不是依靠教师大量的“讲”和“问”。在习得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欲和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学习活动的策划师、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和学习过程的导航员,要指引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当前,笔者所在县教科院大力推进“6+1”授课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习得”。具体流程为:导(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思(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单任务)、议(小组合议、互助)、展(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导学单上老师指定的内容)、评(教师点评、纠偏,并引导学生提炼出方法规律)、检(检验反馈,当堂测试)、用(拓展迁移、学以致用,这个环节在课外进行)。“6+1”授课模式强调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时,将学习任务以“主问题、任务群”的方式呈现,将零散的问题整合成核心任务,通过合理分解子任务,举行能够引发小组成员产生认知冲突的“头脑风暴”活动。通过圆桌会议、轮流采访、抽签展示等互动活动,保障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工作者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去谋划和设计,从教育教学的细微处去优化和创新,才有可能帮助学生一边提质一边享受“双减”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