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 陈四海
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指引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并剖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语文学科是传承这种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还要指引学生积极地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同时,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有必要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此同时,当前国家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相融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语文教材是很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撰者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结合时代特征编排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内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中,也要加强本土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力,做到文化强国,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注重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推动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途径,而在实践中要想让初中生深入地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借助语文学科这一载体,指引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越来越高,在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有了明显增加,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篇目有124 篇。对学生来说,其虽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有限,但是一提到优秀传统文化,很多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想到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裁的选文都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要。
在兴趣的助推下,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知识,深入探究相关问题。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一开始选择一些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容易理解且富有趣味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要增加师生互动,提出一些启发性或者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满意的结果。另外,教师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传统文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戏曲和建筑等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这些内容,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直接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也能更深入地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程度,一个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良好的喜爱之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广涉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自觉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会感觉内容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声情并茂地背诵文言文,这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让学生树立“我也可以”的想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注意适当地穿插一些经典诗句,逐渐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在课堂上做到行为举止合乎规范,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好的文化榜样,引导学生能自觉地研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体悟到园林中蕴涵的美学理念和建筑智慧,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思维发现探索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自觉地为文化传承做贡献。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并可以配备相应的乐曲,在学生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示范诵读,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经典,感受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意境,领悟作者情怀,重塑自我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诵读,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感悟。我国古诗特别强调“韵外之致,景外之景,情景交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指引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体会作品情感。如在《小石潭记》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景物、画面入手,让学生根据游记内容,将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来。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从中体会到作者探山访水、热爱大自然的豁达心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构建具体场景,帮助学生走进文章描述的世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在教授《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另一位宋代著名词作家柳永的诗词作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让学生感受到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作的差别和各自的魅力。同时,可以进行扩展阅读。语文教材选取的一般是经典和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课文。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说,这些素材远远不足,还要进行补充和扩展阅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在学习完《论语》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阅读分享活动,让每个学生回去摘抄两则课本之外的《论语》的句子,并且查找释义。在分享活动上,必然有学生摘抄了不同的内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能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虽然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单纯地依靠课堂传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文化体验活动,实现课上课下全面渗透,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活动,诵读内容以传统古诗词为主,教师将诵读与竞赛结合起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又能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情景、情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境美,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发展。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综艺节目的特点,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经典永流传》等,让学生在观看综艺节目中学到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认知,进而达到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是很重要的一种批评方法,其主要是指要想读好作家的作品,就要对作家的经历、主张、所处时代、作品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文学家、诗人,都是由于时代变化、个人命运无常,寄情于山水间,处在入世、出世之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从作者入手,感悟其经历,品读其作品,进而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如《陋室铭》中,作者被贬安徽和县,其受到的待遇也是从三间房到一间房,但是作者并没有气馁,借助“铭”来自我打气、自我激励。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从生活的视角指引学生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古今对照,深化学生的感悟。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名言、俗语都是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演变而来的,如“德不孤,必有邻”“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古人对接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古人的时代背景、经历,体会当时的人与事,借鉴古人智慧点亮当下生活,鼓励学生延绵过去、现在和将来,提升语文教育深度。
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初中生的价值引导、人格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中,由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有很明显的障碍,导致学生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到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在生活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各个模块设计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关联,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入手,认真备课,把控好教学要点,实现对学生的指引。如在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实践学习环节,课题为“有朋自远方来”,其出自《论语》,原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其进行理解,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生刚进入学校,彼此很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交友之道,还可以引入古代的交友大义,借助名言警句、诗歌对学生进行渗透,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管鲍之交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构建平等对话的氛围。以往的对话,大多是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并且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本身是提前预设的,而教师给出的评价也是根据自身提前设定的答案进行设计的,这种对话很难保持师生平等。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打开心扉,互相讨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平等对话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观念的培养。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花木兰》的片段,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一形象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说自己心中的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相互交流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生在进入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互动交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思维碰撞,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阅读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预,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表达,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激活学生的灵感,指引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走进文本。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构建的花木兰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文章描述的花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荣华富贵、不图名利的形象。同时,也有的学生表示花木兰不仅是一个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女英雄,也是个爱美的平凡女子,这一点可以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看出。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学生的观点要肯定。当然,如果是学生出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提醒。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指引学生对文中的性别含义进行挖掘,辩证地看待古代性别观、现代性别观,让学生能更理性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些人生启示的问题,如《木兰诗》一课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引导作用。这类问题虽然难度比较高,其探究价值却很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语文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并通过科学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以此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