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东新小学 陈亚丽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情境,如故事引入、猜谜引入、生活场景引入等,这样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会产生浓郁的求知欲望,就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茂密的树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会,这时大象爷爷来了,它给小动物们发红包啦!发了红包,小动物们就有了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钱在数学上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有了红包的加入,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直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也少,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加强训练,注重从观察能力、操作体验、数学说理等方面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例如,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具备大小、形状、颜色、方位、数量等的识别能力,在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能够迅速敏锐地感知事物,形成表象。
传统教育总认为学生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强调死记硬背;而当下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可以这样说,实践是思维的直接源泉,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操作,都是变静态的知识结构为动态的活动过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让学生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表象思维,并内化为知识技能,推动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设计3 个操作活动:(1)量一量,让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感受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之和;(2)折一折,在这张长方形纸里折出最大正方形,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密切联系;(3)摆一摆,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多少个,感受面积是图形的大小。通过以上3 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数学知识,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推动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语言,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语思维,注重数理表达,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个长方形长6 厘米,宽2 厘米,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吗?”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数学说理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从观察活动、动手实践、数理表达等方面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想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通过丰富想象,才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也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面临的挑战。
小学数学教学很多都是先从形象开始的,从直观入手,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而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慢慢从形象感知层面向抽象理性层面转变,培养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合理创设想象素材,让学生在想象审辩的过程中探究,训练思维过程严密,思辨有条有理,实事求是,形成正确结果。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其特征;接着用课件展示圆柱形,让学生边看图边进行想象,想象一下这个圆柱可以通过怎样旋转而形成,从而引导学生联想到这个圆柱形是以长方形的长或宽为轴,另一条边为高,通过旋转一周而得到的,这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圆柱的动态形成过程;接着,教师再利用手中的长方形教具,绕其中的一条边做旋转运动,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会得出有两种可能。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圆柱的特征有哪些,然后教师再通过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长方形和圆柱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感受蕴含其中的抽象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有运算能力、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刚刚学过的加法交换律是怎么说的,再让学生想一想,加法的交换律也适用于乘法吗?请学生举例说明,并验证结果。追问:“交换律也适用于减法和除法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思考过程说清楚、讲明白,学生对推理过程的表达不完整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和补充,让学生通过经历猜想和验证,实现数学认知结构的同化。这样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乘法交换律,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核心素养也提高了。
所谓质疑,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疑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辨析,自己寻求答案,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审辩思维能力。在教学“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前面学过的植树问题对比,观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引导学生以周长40 米的圆,每隔10 米栽一棵树为例,通过画图得知,能栽4 棵树。这时,学生就会大胆地质疑,能否把圆拉成线段,类似在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与“一端栽一端不栽”情况相同,从而发现其规律。这样大胆的质疑,潜移默化的迁移和转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学生的大脑在质疑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审辩思维在思考中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想法、新观念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新领域。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从而使学生向创新思维迈进。教学时,教师应多引导、鼓励学生,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充分交流,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迸发出新的想法、新的可能,这就是创新。
课堂冒出一点创新思维的嫩芽,都是弥足珍贵的,教师应悉心呵护。教学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讲解练习时让学生多说几种方法,并进行解法的优化。例如:12-8=?你是怎么想的?由于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和思路的不同,通过自主探究出现了以下4 种算法:(1)数数法;(2)“破十法”—把12 分成10 和2,10-8=2,2+2=4;(3)“连减法”—把8 分成2 和6,12-2=10,10-6=4;(4)“想加算减”—因为8+4=12,所以12-8=4。然后让学生对这几种解法进行比较、优化,让他们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进行计算。显然,一题多思的练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思维空间。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发表各自的见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若引导不当,学生往往容易“囫囵吞枣”,学习只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度学习,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让学生多想几种方法,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从多角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让学生多思考,并且通过对一道题的延伸、拓展、变式,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掌握灵活的解题方法,形成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又学得轻松,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其次,通过归纳总结和错题收集,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新知教授完成后,可通过对新知进行延伸、拓展,让知识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例如,教师在“百分数问题”一课教学结束后,可将百分数问题、分数问题和比的问题三种类型的题目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植树节到了,六年段同学去植树,男生100 人,女生80 人。你能提百分数、分数、比的问题吗?学生提的问题如下:(1)男生植树棵数比女生多几(百)分之几?(2)女生植树棵数比男生少几(百)分之几?(3)男生与女生的植树棵数的比是多少?(4)女生与全年段植树棵数的比是多少?(5)男生与全年段植树棵数的比是多少?通过以上问题,训练学生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办法,构建分数、百分数、比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人的大脑存在浅层次的表象系统,教学完的知识点存在学生大脑里是零散的、表面的,而将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能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促进学生归纳能力发展。例如,四下“运算定律”这个单元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如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二者不同的是前者是改变加数位置,而后者是改变运算顺序);减法性质—a-b-c=a-(b+c)(添或去括号要改变括号里算式的符号);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二者不同的是前者是改变因数位置,而后者是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a×(b+c)=a×b+a×c 或(a+b)×c=a×c+b×c;除法性质—a÷b÷c=a÷(b×c)(添或去括号要改变括号里的算式的符号)。运用运算定律方法:(1)看符号;(2)看数字特点。学生将单元知识通过梳理,整理成知识网状图,发展了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思维品质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有些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作业的反思意识,即不去思考自己哪儿错,为什么错。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反思习惯与能力,让学生进行错题收集,错题集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找准知识薄弱点,提升其思维能力。例如,小丽同学对分数与具体量的错题反思,错题:把2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 段,每段占全长的三分之二,每段长三分之一米。错误原因:分率与具体量混淆。反思:第一个问题指的是把2 米长的绳子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它问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全长中的一段,所以每段占全长的三分之一;第二个问题指的是把2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 段,所以就是2÷3,所以每段长三分之二米。让学生通过错题收集训练,通过引起注意(这题我怎么错了?)—观察(我错在哪儿?)—分析(知识点再次梳理)这样的反思习惯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该发挥这个优势,着力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尽情绽放;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