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识图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究

2022-11-20 17:0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读图课堂教学能力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鲍 彤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道:“要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图图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观察中进行观测、获得地理信息。识图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当前,大部分中考地理试题通过图片呈现关键信息,需要学生从图片中获得解答题目的线索。如果学生不会读图则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在解答问题时会出现错误。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与正确答案的传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求。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二)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课本与单一类型的图片进行课堂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将多种类型的地图共同呈现,或者利用多媒体将多种地图的信息叠加展示进行课堂教学,再辅以实地风景照片,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画面,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张图片往往能够包含许多信息,学生拥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在学习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考试中,从图中可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解答试题,取得良好的成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识图能力,有利于减轻学习压力与学习负担,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识图能力的策略

(一)以图导学,培养识图意识

学生想要学好地理,离不开自身的读图能力。一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培养自身的读图能力,导致做题时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在考试中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渐渐地失去学习地理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识图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学习地理知识。“气候”这一节课属于中学地理学习中较难的一节课,也是学生必须利用图片学习地理知识的一课,学生利用地图辅助照片进行学习,可以降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春节期间广州花市与哈尔滨冰灯节的两张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气温分布特点。学生在阅读我国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后,可以得出“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的结论。教师不用再一遍遍地重复课堂教学知识,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

学生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可以直观明确地了解到:“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 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执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学生根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观察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 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 毫米。”从而得出“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结论。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我国南北四个城市的降水柱状图,能够发现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这时,学生就能通过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到我国干湿地区的降水量以及影响当地植被覆盖种类不同的原因。

对于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必须借助图片完成学习。教师应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我国的气候分布图,在解题时才能节约时间,提高答题正确率。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思考影响因素时常常会忽略海陆因素造成的冬季风、夏季风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讲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时,不妨在黑板上画出我国冬季风与夏季风的示意图,为学生展示气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变化的过程,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地理的学习离不开较高的图片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以图导学,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可以将从课堂所学的读图技巧运用到考试解题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读图设问,激发识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识图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引入。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节时,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吗?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吗?你能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吗?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河流?你能说出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特点吗?你能说一说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吗?你知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吗?”借由问题引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本章节时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能够在脑中大致构建本章节的思维框架,发现自己在本章节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学习中就能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促进自身学习效率的提高。

当教师在教授本单元第一章节“地形和地势”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书中新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山东丘陵的图片,并提问:“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书中列举的图片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我国地形类型多样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观看书上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可以发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十分之一左右,从而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这时,教师为学生展示我国陆上主要山脉分布图,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分别将类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将天山山脉、阴山山脉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脉、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之后,向学生提问:“用彩笔将类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地分制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接下来,教师在PPT 上为学生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图,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地形网格进行总结并绘制成图表。学生完成图表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学生这时很容易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展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以北纬36°为剖面的地势剖面图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通过这两张图片总结我国三级阶梯的特点吗?”有学生会回答:“青藏高原构成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 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 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我国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与水能资源有什么影响?”有的学生会回答:“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时,注重通过提出层次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问题,了解每张图片的作用与重点,发现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促进自身识图能力的提高。

(三)图文转化,强化识图能力

一些学生在平时遇到利用图片解决地理问题时,常常产生畏难心理,难以利用图片中给出的信息解答试题。究其原因,学生无法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资料。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人口”为例,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应首先带领学生观看书中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并要求学生将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转化为文字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增长较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迅速。”教师为学生做了读图示范后,利用PPT 为学生展示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图,并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提取相应的文字信息。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后,能够很容易地提取相关信息:“全国人口共141178 万人,比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 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 年至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势态。男性人口为72334 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 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与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 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教师为学生展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热点话题,提高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

中考试题通常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出题背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社会热点话题与教学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利用统计图解题相较于利用地图解题具有较大难度,学生难以完全获取统计图中的信息。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利用统计图解题时,应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关注统计图的横纵坐标、变化趋势、图例等,努力做到将信息收集全面。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我国的人口分布图并要求学生将图片转化为文字信息。“2010 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 人/平方千米,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 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许多平原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带人口密度超过4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人口问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教师利用人口问题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提高图文转化能力,促进地理综合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识图能力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地理学习中所要掌握的必备能力之一,教师应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关键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促进新课标改革要求的进一步落实。虽然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以图导学,培养学生的识图意识,读图设问,激发学生的识图兴趣,图文转化,能够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读图课堂教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