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

2022-11-20 17:03重庆市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吴奇蔚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唐研学教师应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吴奇蔚

研学旅行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主要是指引领学生在游览人文环境、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同时,教授其地理、历史、语文、生物等学科知识,并让其将所学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这既可帮助学生从研学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提取教学元素,也可融合多学科内容,打破各学科的传统壁垒,以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品质、探究精神,培养其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基于此,围绕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课程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转化旅行场景的教学资源

研学旅行的开展核心在于如何取舍、运用并规划教学资源。基于学科融合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时,教师应将旅行场景中的各种素材转变为教学资源,全面梳理课程思路,转化教学资源。教师应全方位梳理旅行场地条件,挖掘素材性资源,从多维度对资源文化价值与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年段学生选择价值性、适应性较强的教学素材,遵循地域资源的整合与筛选原则确定研学旅行专题与研学地点。

例如,在围绕语文、历史学科确定研学旅行项目时,指导教师可分析各路线的资源特点及核心价值。如教师可选取武陵镇大唐荔园、石桥水乡等万州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其蕴含壮美的山水风景、大量文人骚客的探幽寻隐经历,融合神话传说、方言、民俗、戏曲、茶道、书法、诗歌、龙舟等多种文化,蕴含诸多汉语文化元素。苏轼、苏洵、黄庭坚、王周等名家在游览武陵时流连于此吟诗作赋,留下经典诗篇。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还应对资源所蕴含的教学元素进行全方位分析,重点筛选人物、故事、人情、风俗、诗歌、山水等教学元素,挖掘诗词、典故、景区中的各类教学元素并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二、合理设计研学方案

传统旅行活动主要是指游览人文环境与自然风景。而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问题带入旅行活动,借助系列性的游览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基于研学旅行活动,教师可整合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由于万州各基地的手工业、农业、经济发展与生物、地理、历史学科密切关联,在设计课程研学方案时,指导教师应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从研学旅行路线中找寻与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存在密切关联的教学素材并进行整合。

例如,坐落在武陵镇的大唐荔园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历史人文资源。近些年,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持续围绕武陵古镇开展开发与修复工作,使其更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充分表现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的精神。鉴于此,教师可将大唐荔园纳入研学旅行课程,由指导教师负责与生物、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走访基地规划路线,设计研学活动。基于学科融合视角,教师团队可设计出下列路线:华清塘—上庄院子—武陵记忆民俗博物馆—荔枝园。在完成对研学方案、研学地点的设计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对参与本次旅行课程涉及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开展充分的资料收集工作。如历史学科与本次研学课程的关联性在于“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生物学科与本次研学旅行课程的关联性在于“植物的生殖”知识点,地理学科与本次研学旅行课程的关联性在于“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鉴于此,教师应在准备阶段组织学生围绕研学旅行路线收集资料,从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中找寻相关信息,提前分析研学旅行环境,调查研学路径中的生物多样性与历史变革。

三、充分展现各学科特色

(一)历史人文

万州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大唐荔园更是江湾武陵的一张名片,是中国纬度最北的荔枝产地,在当地享有“文化名镇”的美誉,该地区拥有诸多丰富的历史典故。在历史教学体系中,乡土资源始终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且蕴含丰富知识。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时,教师可从历史学科视角汲取大唐荔园景区所蕴含的历史典故、人文古迹,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故、景观并进行介绍。例如,唐朝时期,大唐美人杨贵妃曾五次到武陵,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便是产自这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深挖大唐荔园蕴含的文化典故,让学生重走荔枝古道,了解唐代民风民俗。

(二)区域地理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可立足于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理地图绘制与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强化其地图绘制技能,重点对学生的地理位置分辨能力与空间思维进行培养。通过分析大唐荔园园区的独特气候环境,让学生认知不同温度带对果树的生长影响。教师可设计下列三个教学环节:第一,引领学生动手绘制大唐荔园园区的简笔图,引领学生了解地图绘制的三要素;第二,深入分析大唐荔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对园区开发、果树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上述问题;第三,组织各小组对大唐荔园的气候类型进行深入分析。

(三)地区生物

在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中,教师可立足于地理与生物课程的双重背景,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结合大唐荔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所呈现的独特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记录大唐荔园的果树,了解其习性并分析其生长环境。通过引领学生步入大唐荔园的果树林,让他们了解哪些种类的果树生长于长江流域,分析生态环境改善是如何影响大唐荔园园区生物多样性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步入生态园,深入了解生态园中荔枝树、桂圆树、枇杷树、李子树等的具体种植过程。同时,教师也可结合“植物的生殖”系统性地引领学生分析自开花至结果的果树是如何进行变化的,深化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子房经过发育可形成果实。立足于地理学视角,教师可结合上述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国内南北气候对当地生物生活、生产带来的差异性影响。

(四)民俗建筑

在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的民俗建筑文化也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大唐荔园景区的建筑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哪些元素共同构成该地区的建筑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分析当地的独特民俗活动,以汉唐文化为基调,以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了解汉唐文化习俗,了解古代各地区是如何重视农业发展,进而探究当今社会以何种态度看待传统民间习俗。通过深入分析研学旅行活动,鼓励学生阐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态度与探究精神。

四、制定翔实的学科融合策略

(一)明确主题切入点

基于学科融合视角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教师还应选取综合性的学习主题作为教学切入点,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了解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强化教学意义。由于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可引领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在整合景区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围绕具体主题纵向整理各学科内容,既要关注实践活动,也要体现地理、历史、生物、语文学科的特征。为推动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融合,教师应将有文化、趣味、好玩的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围绕大唐荔园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教师可设置古代文人游戏、地图绘制、古诗溯源等多种教学主题,整合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二)有机融合各学科知识

横向整合是指基于学生所处年代提取研学旅行项目所蕴含的教学内容,由教师重新建构课程体系。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石桥水乡实践基地的研学旅行课程时,教师可围绕石桥水乡带领学生学习“中华第一字谜”,探寻与石桥水乡相关的书法字体,令学生在猜谜、解谜的活动中认识汉字、研究汉字,使其可从汉字的音、形、义方面感知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通过引入自主活动,深化学生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令其逐渐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立足于历史学科视角,带领学生学习汉字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独特字体与使用状况;结合历史学科知识,让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角度理解汉字特征,发现汉字的独特美。

上述实践活动不但有助于提高汉字学习质量,还可让学生热爱汉字,整合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进而达到共振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开展纵向的整合活动,跨年段衔接中小学的教材内容。例如,在围绕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教师可从纪念馆中的墨迹题刻入手,了解语文学科中的对联文化、历史学科中的三峡文化。通过组织学生摘录对联题刻,用欣赏、对比、创作等多种形式了解对联文化所蕴含的传统韵律美。中小学语文学科涉及的对联文化包括风景名胜对联、自然景观对联以及春联等。不同的对联拥有迥然不同的编排形式。通过对刘江艺术厅中的独特对联形式进行赏析,可使学生立足于对联了解纪念馆所蕴含的三峡移民精神,由历史教师讲解三峡工程的由来、百万移民搬迁的辉煌壮举、城镇的迁建、专业设施的复建、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三峡工程兴建后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新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进而实现语文、历史课的整合目标。

五、设计细致的活动方案

立足于研学旅行地点,教师应设计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案,不但要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应分阶段设计实施流程。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引领学生了解本次研学旅行的主题。例如,在围绕七星谷实践教育基地设计研究方案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了解牯伏寨所发生的历史故事,鼓励学生吟诵《兰亭集序》,便于学生了解古人的诗歌游戏。同时,教师还应将学生划分为历史考察组、文化报道组、地理采风组、生物调研组、游戏设计组等多个小组,并明确各小组任务,由各小组自由设计计划书与任务流程。历史考察小组可引入戏剧方式,让其他学生参与完成“曲水流觞”;地理采风组可设计地图绘制任务;游戏设计组可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诗词,设计趣味的诗词游戏。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为践行学科融合原则,教师应鼓励各小组学生合作研究、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鼓励各小组整理录音,寻找学科背景资料,整合现场采访记录。这有助于将学生明确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参与者、组织者、设计者、主导者,使其真真正正成为研学旅行课程的主人,让其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独特乐趣,切实增强其语文综合素养。

在完成研学旅行课程后,师生应结合预先设计的方案,汇总活动感想、活动视频、小故事、记叙文、散文、地图集,再由师生共同点评,将其中的精彩元素提取出来并整合成研学旅行课程手册,便于学弟、学妹从中汲取经验,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回忆研学旅行的过程总结经验与认知。

六、注重研学旅行课程的反思总结

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到历史名城、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游览,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结合研学旅行课程,融合多学科内容,深入开发旅行地所蕴含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

例如,立足于历史学科角度,大唐荔园拥有春秋时期的历史遗迹,其中的麻柳沱遗址、下中村墓群等可极大地充实历史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巴蜀文化。立足于地理学科视角,大唐荔园园区的“春枇杷、夏荔枝、秋桂圆、冬蜜柚”果树,其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这也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教学元素。简而言之,在完成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任务时,指导教师应注重总结、反思、升华课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基于多学科融合视角反复思索研学旅行课程蕴含的各学科内容;借助研学旅行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多学科的认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研学旅行可延伸课堂的教学边界,拓展课堂教学成果,有效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科研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应正确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融合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既要重视实践活动,也要注重知识学习,展现研学旅行课程的可操作性、体验性。通过科学转化旅行场景的教学资源、合理设计研学方案、充分展现各学科特色、制定翔实的学科融合策略、设计细致的活动方案、注重研学旅行课程的反思总结,增强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大唐研学教师应
梦里大唐知多少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寻迹大唐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