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融合”在初中音乐差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11-20 17:03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融合素养差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郑 凡

一、“乐动融合”与“差异教学”的含义

所谓“乐动融合”,指的是将身体的多元律动作为音乐出现伴随发生,从而辅助“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其虽与“体态律动”相似,但这里的“动”是听到音乐后的即兴肢体反应或角色代入演绎等,包括了自然、放松的律动,舞蹈、角色演绎等动作体验,对学生并无经验或动作元素积累要求。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音乐课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学生群体间的个体差异,会造成音乐素养较落后的学生失去参与的兴趣,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略显无趣。所以“差异教学”的必要性由此显现。此外,“乐动融合”具有多层作用,不但能洞察学生的水平,对症下药,还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及提高。著名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与“乐动融合”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三大教学法的成功实施也为“乐动融合”的实施及其对“差异教学”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一)“乐动融合”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

学者张潇和唐瑜发现,在中小学教育的变革中,音乐教育仍处于以教师为主的状况,而“授受”的模式不但脱离了音乐本体,也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感,学生无法感受、表现音乐,教师也无法客观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进行评价;石广平认为,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师生间交流的缺失,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进而教学质量也不够理想,需要体态律动的加入来改变这一现状。

综上所述,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大多围绕“教师讲授”“教唱模仿”“聆听+提问”等模式展开教学,对于“音乐律动”“音乐体验”等活动的普及性不高,导致学生缺失了审美体验,对音乐课的兴趣下降。这表明了“乐动融合”这一模式是被需要的,并且应积极尝试。

(二)差异教学的研究现状

影响较大的著作为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书中对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运用都进行了阐释;曾继耘教授的《差异发展教学研究》也对差异教学的概念及理论进行论述,从学生的角度讨论了差异的本质特点及行为特点;夏正江的《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实践》揭示了在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差异教学,并为学校差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意见。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聚集于理论层面,在经验和实践指导上还有欠缺,尤其是音乐学科关于差异教学的论著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这也是值得我们探索与探讨的。

三、差异教学在初中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差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把学生科学地进行分组,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制定,并给予多元的评价,使各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差异教学的实施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知学生的差异

华国栋、张福生等学者都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发表观点,认为差异教学应关注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能够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若要有效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前提就为充分认知学生的差异性,并能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或课堂中的实时生成。教师也需要学会利用回答、活动等了解学生的水平差异。

(二)制定枝状的目标体系

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纯粹的记忆,而是一种能力的习得。音乐作为一种“美育”,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后的积累而形成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的三维目标已渐渐转变为“发展性目标”和“达成性目标”,这也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将有机结合,成为更有因果关系的目标语句逻辑,也让目标的形成到达成更具目的性。这样的改变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入手,以单元视角找寻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达成性”的内容活动与“发展性”的体验感受形成贯通,进而形成枝状的目标体系,进行不同层面的辐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积极参与、体验,并在身边同伴的带动下,向更高层次的目标挺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三)设计多层化的实践活动

虽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已耳熟能详,但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大多围绕“教师讲授”“教唱模仿”“聆听+提问”等模式进行教学,音乐课也就成了戴着“美育”帽子的空壳。若学生没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与音乐素养,语义性较强的讲授及生硬的模仿学唱,会使得上课的过程枯燥、简单,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音乐的活动分为“体验性活动”“表现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具有一定的“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体验性活动”中感受、理解,从“表现性活动中”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一定的表现,最后能够激发自身灵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由于音乐课堂中未能有多次活动的时间,若在设计活动时能让这三类活动浑然一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不同目标的达成,就能实现差异教学。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的难度系数呈螺旋式上升时有相应层次的学生成为活动主导,而其他层次的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作为跟随提升,互相带动,也能保证最基础的课堂内容认知,就能形成较有成效的差异教学。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校外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今多数学生已有了音乐学习的经历,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音乐似懂非懂甚至知之甚少的情况。若以单一终结性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会使得音乐基础较弱者失去信心,从而导致这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不到一定的提升,影响其个体的发展,因此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初始程度进行记录、评价,并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进行跟踪式建档,以过程性的评价作为最终评价的主体。而在课堂活动中的评价,也应与过程性的提升相结合。除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要尊重差异,制定多项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准进行评价,给予学生信心,以达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发展”的目标。

四、“乐动融合”在初中音乐差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

在音乐课堂中,无论从欣赏、唱歌还是综合课等课型上,都尽量让学生进行动作、角色、律动的体验或表现,感知其基本情绪,辐射到营造此情绪的音乐要素及音乐背后的意义,音乐课堂将截然不同。在此过程中,笔者也提炼了“乐动融合”的实践成果,具体如下。

(一)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差异,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无非为“效果最优,时间最少”。《学记》中提到,有效的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被动接收制式,而是要自觉认识来启发学生自身的感悟,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观点也认为要激发学生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参与才能够有益于课堂。

“乐动融合”恰好适应了有效教学的所有要点。所谓“动”,并无任何基础要求,也不需教师引导,而是自觉的听觉反应。主动的感受表现正是参与课堂的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动”来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准备与设定做铺垫。通过观察同伴们的“动”,同时也能激发其创新意识,这也对应了新课标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有利于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音乐学科属于“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情趣”,既需要知识技能的积累,又需要多元又包容的视野。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除了“发现美”,还需要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别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

“乐动融合”注重的是“体验”,它伴随音乐发生,不需要较高的音乐基础,更重视情感本源,通过听觉、视觉等引起主体动觉,从而唤起主体的情感体验。正是因为要求较低的“动”对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不同程度的学生便于参与并通过体验呈现个性化的表现,这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也逐渐对音乐的欣赏、审美能力甚至创造能力都有较好的帮助。“动”所创造的音乐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引导其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在艺术形式及文化特征上将有更加包容的多元视野。它可以仅作为“体验性活动”,也可以推进为“表现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同样的“动”对各层次学生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不同的,却能以一个活动来满足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需要,也能对音乐感兴趣,并通过音乐抒发情感,获得快乐,从而满足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因此,“乐动融合”在差异教学中也实现了音乐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三点。

(三)有利于建立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合理的评价体系

课标中提到,音乐课堂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标准,将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信心,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及个性化发展作为评价的目标。

“乐动融合”能够更容易地在感受中进行分层评价,对于无基础的学生来说,能够在大家都“动”的这一轻松环境中,初步感受到作品的情绪,并能逐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体验与表现;对于有基础的学生,同样通过“动”来加深其与节奏、速度、作品内涵的联系,以听觉、肢体联动形成“联觉”。所以,同一个“动”可以从浅层的情绪感知表现与深层的音乐内涵探索两个层次对两类学生进行评价。有了自己的经验,可以更为具体、更有体会地对同伴进行评价,增添了评价途径,也更好地利于同伴间的相互促进。“乐动融合”在初中音乐差异教学中,不但尊重了学生的能力、性格、差异,也能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与信心,有利于音乐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每一个班的学生都具有差异性,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求以“个”为单位,至少以“类”为单位,强调“以学生为本”,满足每一类学生的良好发展需求。差异教学关注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导措施”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而不同程度的分组有时却也会让学生自尊受损。音乐课堂中“乐动融合”的开展恰好能通过同一个“乐”“动”来感受不同层次的音乐内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评价,却能在集体的“动”中相得益彰,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本文基于初中音乐差异教学对“乐动融合”进行了尝试,并将实践后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期待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融合素养差异
相似与差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融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找句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