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2022-11-20 16:29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育内容课程

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翟 莉

德育不仅是思政课的内容,也是地理学科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的教育观念,不仅可以培养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还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今后的工作都有着十分正向的影响,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品德与能力的培养,甚至品德的重要性要在能力之上。

一、德育的含义与意义

(一)德育的含义

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它内部的含义,因为只有对德育有了一些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它。那什么是德育呢?德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在文章中只涉及狭义的德育,即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课程影响,使得受教育者由内而外地体现出被课程内化的效果。通俗来说,德育就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总称。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理念,培养学生成为“三观”健康、专业知识过硬的真正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二)德育的意义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上到社会,下到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都认为才智大于德智,这是大环境所致,因为只有取得不错的成绩才可以顺利读高中、读大学,而文凭在找工作时是十分重要的。从各项研究和调查来看,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甚至于出现了很多高才生犯罪的实例,这无疑为社会和学校敲响了警钟。那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学校中强调德育的作用,增大德育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

归根结底,实行德育的意义就是将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接班人特质的时代人才:爱国、具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三观”,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一些所谓的“高质量人才”,即便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若只是空有头脑而没有品格,也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传统的教育会出现很多“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是德育不到位产生的后果。因此,需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教育的含义是什么?是能够让学生熟练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倘若一直停留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层面,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以,还要持续推动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渗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实干型人才。

二、初中地理课程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现状

将德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中是近些年兴起的课题。该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各大学校的追捧和推崇,但为什么成效甚微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在教育中算新事物,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如何将德育有效、完全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仍需不断探索和研究。另外一个原因是新课改刚刚实行,很多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他们仍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仍然不注重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在其他课程中推行德育渗透是浪费时间的、没有意义的,不愿意把教学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一些“有经验”的初中地理教师认为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和德育完全不搭边,故而不听从学校的安排。再就是学校和教师都太过急于求成,一股脑地把这些东西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些德育知识,甚至产生了反感、抵触的情绪,影响了德育的正常推行。

(二)解决方法

首先要做好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每周举行一次关于德育的重要性的主题会议,给各位教师阐述新课改的内容和含义,告诉各位教师新时代有新要求,往常的教学评价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了,如果不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而只是一味地关注他们的分数将会害了他们,这样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是缺乏竞争力的。教师毕竟是推行道德教育的一线践行者,这样一来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于道德教育的看法,为推行德育增添不少动力。要求各位教师定期举行相关话题的班会,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德育的意义,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至于家长,学校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工作,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定时推出与之相关的文章,并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统一通过喇叭等多媒体工具讲述德育渗透地理乃至所有初中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说明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帮助学生争取今后发展的黄金阶段,相信家长也会理解、支持、积极配合。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进行德育和初中地理课程有机结合的时候,应该遵守相关原则,避免因为“走弯路”“走岔路”而耽误了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首先,要追求认知和实践同一性。简单来说,就是怎么学的就要怎么做,不能学一套做一套,违背了教育最原本的含义。其次,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生理条件和个人需求。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是否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评判标准,若是不遵守客观规律,给学生灌输不属于他们这个阶段所能理解的知识,也是达不到效果的。再次,要关注统一性和个性共存。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性格和很多习惯也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要保证大方向是一致的、正确的,但是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个性分析和照顾。然后,要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既要以集体学习氛围影响个人,又要通过个人促进集体共同发展。最后,要保证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影响是统一进行的。虽说学校是一个关注学习的场所,但学生终归是要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的,所以要保证学校教授的道德知识是符合现下正向的社会影响的。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初中的地理学科一直是作为“副科”开设的,但是在现在看来,学生必须将其作为“主课”看待。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地理资源的破坏,许多专家早年间便开始呼吁要保护环境,不要再把地理资源的破坏作为人类发展的代价,否则最终受到伤害的会是人类自己。初中地理课程看似和德育不相关,但二者是有共性的,地理除了讲述地理知识以外,还会描述一些人文知识,这就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一)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中人文素养的体现,要求人们从全球角度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人口要避免对环境造成负荷,比如旅游区控制游览人数;二是资源利用与开采方面要节制,延长资源使用周期,优先开采清洁能源,减少资源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学会爱护环境,节能减排与植树种草就是爱护环境的行为表现。

人地协调观涵盖人文地理的多方面内容,在实际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除了专门强调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在其他有关人文地理的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充分进行人地协调观的教育。在自然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适当角度切入人文地理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以促进德育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比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内容时,就可以通过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讲解全球气候变暖,借此把人与气温变化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二)教师自身树立德育典范,在教学行为中渗透德育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师德的体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道德表现也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涵养,深化自身对德育的认识。教师平时除了对地理知识进行研究外,也应当对德育内容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达到德育与地理知识共同进步的效果。在教学中,充分保证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德育实践,在教学中去践行自己所掌握的德育内容。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不践踏学生人格,面对学生的不当言行做到文明劝阻,切忌“以暴制暴”。

比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树立起“人人平等”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不同人种要互相尊重的思想。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应掺杂自己的好恶,更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办事。比如,教师在班级中对待少数民族学生、家境贫困的学生、肤色长相比较特别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时,不能加入个人色彩,而是应该谨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职业操守,对其采取平等和客观的态度,除因材施教的需要外,秉持客观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每个学生。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德育,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

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也可以融入德育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教学需求运用一些电子设备为主流授课方式提供便利。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比如在多媒体教学法中融入德育内容。首先,教师需要搞清楚多媒体教学法的优点,一是表达形式比理论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二是便于借助思维导图、地图、表格等可视化图表工具来教学。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优点,来融入德育教学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内容时,原有的理论教学只涉及对变迁过程的讲解,而多媒体内容则可以通过视频与图片呈现海陆变迁的过程。在视频与图片展示中会涉及对海洋与陆地环境的展示,在教学中即便教师没有特地强调“爱护环境”的德育内容,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增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另外,海陆变迁过程用理论表示,只是单纯的现象描述,若利用图表对不同环境影响下的海陆变迁进行对比,则能够细化人类对海陆变迁造成的影响。换而言之,多媒体以更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更丰富的信息量,能够加强德育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有机融合,促进德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的深度渗透。

(四)作业中增加德育元素,在考核评价中融入德育

德育教学是为了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能以道德为标准。因此,课后习题、考试等考核评价中也应该融入德育元素,以此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把德育渗透到了平时的习惯中。不同的习题类型中德育元素的考查方式不同,初期的德育考查可以从选择题开始。比如,在选择题中对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做出考查。在问答题中,对包含道德内容的观点给予有效计分,对不包含道德内容的观点采取正常计分。比如:个人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自愿选择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 。(A.道德品质;B.道德行为;C.道德规范;D.道德信念)选项中的部分观点与很多学生自身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部分观点又违背他人意愿,如果没有经历过德育教育,部分学生就会选错。再比如问答题:人口增长快对世界有哪些影响?这个题目的答案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如果学生道德观念不强,就可能只回答出正面影响;如果学生道德观念较强,则会较容易回答出负面影响。

综上,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将德育和地理教育有机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地理知识与德育内容的融合,实现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也是未来初中地理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将德育渗透到初中地理课堂中,而不只是空谈。现阶段全世界都在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我们国家想要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受过高素质教育、“三观”健康且德行兼备的孩子们,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将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猜你喜欢
德育内容课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国德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