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2-11-20 11:22王道平周鹏
现代英语 2022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外语人才

王道平 周鹏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一体化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扎实推进,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快,需要大批与时代所需相匹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也给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也成为各高校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语人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高校纷纷扩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招生规模,但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不匹配

当今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高校承担着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培养出的外语人才也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更多地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技能的训练以及外语与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1],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若只具备上述基本技能,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现在的部分高校仍在沿用多年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局限,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与语言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出的人才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辨能力较差[2],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外语人才的供给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结构性失衡现象较为严重。

(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性不足

中国的外语专业教育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发布《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尽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人们对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案时,往往趋于追求大规模、高层次、全方位,而忽视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定位不明分工不清;部分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片面地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外语人才培养标准,忽视了外语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专业性和学科性,制约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严重。

(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育人实效不足

第二课堂是传统的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实现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中,通常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环节,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外语专业教育也概莫能外,甚至许多人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置于“二元对立”的境地,认为二者在时间上有矛盾,在内容上有冲突。许多研究生导师为了产出更多研究成果,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挤占了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而部分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受制于传统思维束缚,活动内容陈旧、方式单一、频次有限,部分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存在功利性倾向,活动流于形式。第二课堂活动所需的指导教师队伍和物质保障相对欠缺,仍存在主观性强,盲目性、功利性、随意性、可持续性差等缺点,育人实效性存在不足。

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究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1.科学设置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实质上是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实现方法。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时,应当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立足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结合院校总体的特点和办学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人才培养把好舵。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通过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和各项工作实施细则,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导向。学院结合学校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这一特点,在研究生教育中设置了涉海翻译研究、海洋国家比较研究、海洋文化学研究、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涉海类研究方向,为特色复合型人才向社会的有效输出奠定了基础。

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陷入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的顽瘴痼疾,无法对学生的真实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完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让教育评价体系发挥出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推行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学校出台总体办法,各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专业学习素质、学术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均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面向研究生,设置“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其下又细分“学习奖学金”“文体和社会活动奖学金”“学术(实践)创新奖学金”等,同样旨在引导鼓励在校研究生多方面发展特长,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努力帮助学生将研究成果最低成本地实现产学研转化,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要前提条件。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都在大力选聘高水平外语人才充实到外语专业教师队伍中,新引进的教师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他们的意识观念受到先前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部分教育理念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要求,这便需要外语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培训进修、访学交流等途径,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进行人才引进时,还应当注意学科梯队建设,形成一支层次鲜明、覆盖面广、结构稳定的学科研究团队,兼顾科研工作和日常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相互提高促进的局面,构建起一套完整全面且科学有效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国内外青年才俊,已建成一支水平高、实力强、潜力大的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拥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学院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保障。

3.切实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外延,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发展需求,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高等院校应当围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第二课堂体系,提高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的重视程度,建立保障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切实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工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院校两级联动系统性设计第二课堂体系,重质量而轻数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发挥出第二课堂教育工作在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第二课堂建设,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专业学习、学术交流、实习实践、国际合作、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多点发力,构建全面而富有实效的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新体系。

(二)构建“六位一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结构单一,只具备外语专业知识,运用外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相对欠缺。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当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社会发展进步适时进行调整,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学生达到思想品德素质良好、专业学习素质优秀、学术科研能力扎实、社会实践能力突出等几项要求。在课堂之外,应大力倡导学生开展思想理论修养学习提升活动、学术研究探索活动、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和国际学术思想交流活动等,锻炼学生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勇敢坚毅的人格,涵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宗旨,着力构建起“六位一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以下为主要做法,可供借鉴参考。

1.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石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学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学院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努力完成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学术交流活动启迪思想

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举办的国际、全国会议专家集中来青时机或单独邀请领域顶尖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举办“研究生论坛”“百川讲坛”“人文讲坛”等学术讲座论坛30余场,让研究生最近距离与国内外学科交流。

3.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历练本领

学院大力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建立1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每年选派近200名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实习活动,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提升,且真正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4.国际交流活动开阔视野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国际情怀、人文精神、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推荐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为中外交流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5.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

学院着力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特色研究生德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效。组织开展外国语言文化艺术节、TED英语演讲比赛、研究生专业英语微课大赛、“iEnglish”研究生英语提升计划系列活动等,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专业本领。

6.志愿服务活动应用知识实现价值

学院成立外事志愿服务队,连续多年向多项国际赛会、大型会议输送志愿者、译员。选派学生参与APEC会议、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世界军人运动会、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外事活动的服务工作,疫情期间组建翻译志愿服务队,使外语专业学生得以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建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反馈调节机制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也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院校应当基于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内涵的理解来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用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来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基于此,建立起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反馈调节机制模型如图1。

四、结语

文章在分析国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六位一体”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外语人才
人才云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