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发展与研究

2022-11-20 11:22
现代英语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漆 晨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60)

一、引言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思政教学、专业教学的协同育人格局未能有效完成,“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在高等教育中没有完全树立全过程育人理念,未正确认识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基于此,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实施科学、保障到位、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这为打通思政教育工作的断点和盲点带来了新的思路,要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就不能专门从思政课上着手,还要挖掘出其他课程内容的育人作用,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打造长效育人机制,让学生能够真正契合时代的发展所需[1]。此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成为重要趋势,在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实现思政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二、大学英语实施思政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丰富,囊括爱国主义、世界认同、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倡导要发挥出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各科教师肩负育人职责,以达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之间的同频共振。课程思政是全新的课程观,是具有活跃智慧的教育变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处于不同文化交锋的前沿地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是学生个人发展、社会需要与国家利益的共同决定,也是当前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特征。语言学科是典型的意识形态领域,在英语学习中,大学生会接触到英美国家的各类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会对学生的知识观和信仰造成影响,如果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定,很容易陷入迷茫。其实,学习英语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习西方价值观,可见,大学英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开展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避免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演变,让学生树立坚定的原则立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对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高校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国际与政治问题。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语言工具的目的性,还要让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提高思辨能力,能够认知这个世界。英语教学绝不单一是对词汇、语法、句子的模仿和重复,而是通过各类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来实现文化认同。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提升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主旨所在[2]。

最后,大学英语课程关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在以往的英语课堂中,关注点在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忽视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十分不利。因此,英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道德风范、价值取向和理想信仰,发挥出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不能盲目崇拜英美文化,在吸收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重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思政缺乏了解

当代大学生,他们知晓思修、马原、毛概等思政内容,但是,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却不清晰,不少学生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普通的思政课,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实施必要性,总体来看,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意义和目的都不够清晰。

2.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依然是依附于语言教学,缺乏规范的大纲体系,尤其是对母语文化还没有详细、系统的规定。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来开展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很难达到理想的课程思政效果。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教师对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影响非常深远,也是学生了解文化信息的一个重点源泉,教师的知识结构、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态度,都会关乎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尽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上,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不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3.教材的思政元素缺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材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对英语教材的编制,需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让学生从教材和章节内容中获取到精神食粮。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不少关于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正确的三观、道德品德教育、环保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说明,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在现有的英语课程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却非常少,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部分教材的选择更加注重专业性,旨在为学生展现原汁原味的英语,忽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素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

1.完善机制建设,进行全盘规划

课程思政要求将一切可调动的力量用于思政教育中,形成全员参与、责任明确的大格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工程,要动员各方的合力参与,科学配置学科、专业、教材资源[3]。在这一方面,重点在于院系,院系带头人要深入到一线,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设计,为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学理支持,将其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中,分批次的推进,明确院系、教研室、教职工的主体责任,打造出管理有序、目标明确、评价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使之能够真正成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中,教师是其中的关键,需要全校上下的高度参与,一个授课风格鲜明、幽默风趣的英语老师,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要从自身的能力来着手,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立足学生的思想特点,精准定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形成多方面、多主题的大学思政教育体系,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方法。学校方面应当组织好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打造一支涵盖英语教师、学生辅导员、思政教师、班主任在内的课程思政研究体系,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丰富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

2.钻研教材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课程思政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教育置于首要地位,提升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设置上,要从西方价值观中找到爱国主义的坐标原点,立足于国家民族,面向世界,将对外开放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从时代、历史等多个角度为学生挖掘爱国主义素材,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可通过互联网资源来引入各类爱国主义素材,在守好大学英语教学主阵地的同时,为学生传授爱国主义内容。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目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现象十分严重,文化失语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广度和深度上通过多渠道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让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走出去、引进来,以此来解决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4]。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开放、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吸收有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思想和成果,克服负面文化的侵袭,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让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性。

讲好中国故事:用英语来讲授中国故事,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应有之意,教师需从课程设置上着手,基于课程思政的要求来修订教学计划,丰富课外选修内容。如,可以选择英文版的《四书五经》《中国文化读本》《中庸》《论语》等作品,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价值,在彰显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性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育人功能和人文元素,由表及里地为学生讲授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3.增加德育素材,构建共享平台

大学生的年龄介于18~22岁,他们刚刚成年,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海量信息时,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目前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甚至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将错误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基于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及时性特征,打造出新的学习空间,为课程思政而服务。在这一方面,需要为学生增加德育素材,构建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具体可以结合学生后续所想从事的行业以及现有的专业背景,提炼出行业中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根据类型来看,可划分为三类:①价值观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②传统文化:如书法、中医、太极、传统民俗等;③人物传记:古代史人物、当代英雄。按照模式来看,有配套练习、教学课件、网络视频、微课视频等。比如,对护理专业学生,可以引入医患关系的英语新闻,上传至线上平台,由教师带领学生从英语角度一起来探讨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同时,为学生上传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扁鹊、孙思邈的医德代表故事,结合西方护理界名人,如南丁格尔、白求恩等,通过这种方式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另外,在课后,要根据学生的诉求和教材内容来为学生上传更多的德育素材,增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在课后,也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在吸收西方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中国智慧。通过该种学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得到自然而然的增长,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培育其文化自信,且由于在高校阶段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在后续的跨文化交际中,也可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

4.推行混合教学,提升教育效果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主流发展趋势,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无疑要求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两者结合起来,混合式教学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中通过时事报道、小组讨论、主题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开设线上课堂,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设计者。在课堂上,搭建微信群等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微信群拉近师生和生生的距离。当然,仅仅有线上交流还不够,在课堂上,还要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学生线上预习、线上交流表现的总结来优化线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打破学习上的界限,从而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扩展其知识面[5]。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做好线下教学,还要深入研究线上教学,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化分析,再根据课程思政的元素来选择教学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明晰目标。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英语习题,学生完成习题后,可通过系统平台提交,教师能够随时查看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5.改革评价方式,增设思政内容

考核、评价是检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有效方法,在推广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需要改变大学英语原有的考核方式,推行过程性评价模式,其内容涵盖德、能、情、趣几个方面,着重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中有无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以分数为主的单独考核模式,增加对文化知识的考查,让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再者,还可以采用讨论、情景剧、表演、演讲等方式来考查,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系统的评估。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完善项目的选择标准,打造“课程—学习小组—学校”的三级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师的年度考评与绩效考核,利用互联网来打造多维测评体系,对英语教师的育人成效进行综合考查。从备课、讲课、评课等多个环节来考查教师的整体能力,使教师可实现教书、育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德育元素,真正实现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