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苏
陆丽萍老师的这节课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完全可以用“严谨”和“灵动”两个词来形容。“严谨”体现在:教者对教材的解读很到位,对课型的把握很精准,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很科学。“灵动”体现在:课堂结构的规划很缜密,教学方法的运用很灵活,教学活动的设计很有效。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教者准确把握课型,切切实实地把这篇课文上成了自读课。整节课设计了“我看到……”“我寻到……”“我悟到……”几大板块,此处的“我”就是学生,意味着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去开发,去演绎,去终结。教者的的确确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析、探究。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角,在教者的引导下或感知内容,或赏析美句,或理解意蕴,或体悟情感。如此,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训练,气质得到熏陶。
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作为散文,教学点不外乎三个——结构(或者叫思路)、语言和情感,理解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是重中之重。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感知→品味→体悟”。教者把“品读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悟作者独特的情趣”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着力指导学生品读语段,引导学生理解体味多层次的“美”。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为:圈点勾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法与学法彼此融通,互相勾连,让学生读文知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因文明理。纵观整节课,学生不仅获得了有益的知识、有效的方法、有用的能力,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设计了配套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回应,使得课堂丰富多彩、活泼生动。例如,教者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些物、人、事,以填空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这个活动既锻炼、巩固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捕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又如,在“寻美”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朗读涵泳的方法去赏读文句;学生在教者的巧妙点拨之下,品出了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人文之美、情怀之美。
教者选择与《昆明的雨》风格相近的《端午的鸭蛋》的文字片段引出作者,导入新课,合理自然,奠定了课堂的基调。在讲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时,教者将课文的“神”——情感线索与《背影》中的“神”——“背影”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散文中不同的“神”。在引导学生“寻美”时,教者引用了汪曾祺的话;在过渡到“悟情”时,插入了他人的评价;在启发学生“悟情”时,补充了背景资料。最后,教者布置学生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进一步品味汪文中“凡人小事”的烟火气息。这一环节呼应开场白,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了阅读教学“三位一体”的目标。
这节课也有小小的遗憾。在“语言学用”这个层面上,教者还需要精心谋划,通过设计合理的活动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令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另外,在“悟”这一环节上,还须扎进文本去探骊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