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金颖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高级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是一种为了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而诞生的高度结构化的课程实现方式。
那何为群文阅读?“群文”一词最早见于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在此之前,“群文阅读”,“多文本阅读”,江浙的多篇课文的教学、多本书的阅读可做为“群文阅读”的源流。树人教育研究院通过缜密论证,开行业先河,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的建构起“群文阅读”的理论体系。由树人研究员专家论证明确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在传统的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的阅读背景下,群文阅读有了新的形式,阅读者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上获取阅读资源,精确找到阅读的内容,从而打造自己专有的阅读“书架”,建立个性化的阅读方案,这可以归类为广义的群文阅读,表现为阅读形态。而狭义的群文阅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的阅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个话题,选择若干篇符合教学需要的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它的出现意味着语文教学形式的更新换代,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固有的单篇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多篇文章为依托,以某个议题为线索,以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它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打开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为目的,探究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对当前的课堂教学产生些许的启发作用。
1.1 学生方面。学生个人发展不均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个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成效。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到每个个体的学习情况,实现针对性教学,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然而,当前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整个班级学生制定同样的群文阅读计划、设计共同的群文阅读目标和阅读考核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群文阅读计划和目标,导致失去了群文阅读的信心,慢慢地开始对群文阅读反感、厌倦;而对于群文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教师所布置的群文阅读计划和阅读目标过于简单,无法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动力,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锻炼和提高,从而降低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群文阅读能力欠缺,是由于高中生的年纪较小,其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缺乏阅读积累,很多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时候过于吃力,无法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文章,导致群文阅读都只停留在了表面。因此,如何通过群文阅读教学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成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教师方面。教学教研能力受到限制。高中部编版的教材中涉及大量的题材,包括戏剧、小说、文言文等等,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点。但是,课内的内容有限,想要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还需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整合更多课文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仅仅依靠教材内的课文很难让学生真正获得阅读能力锻炼。为此,教师需要依据教材收集更多具有价值的课外阅读素材和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整合到语文课堂中。但是,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存在几点问题:一是过于追求教学进度、过于依赖教材和教辅材料,很少会对课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深入的钻研,这对阅读教学十分不利;二是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会过分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投放到了语文理论知识教学中,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的大量时间,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很难会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对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个新事物,即在一节课里,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四到五篇,甚至七到八篇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由此可见,它不同于平时的精讲课文和自读课文教学,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心思去进行教学设计。
在日常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整合课内外的某些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样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在这里我推荐一种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步骤:(1)内外联动。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后,阅读课外文本,进行联动学习,进而整体把握群文。(2)聚焦议题。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文本议题,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师生要设计一个有意义的议题,让学生能够聚焦到某个议题中,充分进行思辨。那么,有价值的议题设置可以从四个方面提炼:着眼于作品的整体;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矛盾点;文体特征和作者的风格;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情世界。(3)自主分享。群文阅读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有量的积累和质的感知。因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尤其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策略中:
2.1 精选群文内容,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群文阅读的开展需借助多个文本的联结。一般来说,群文阅读的文本主要来源于课内教材与课外读本两条途径,其中教材为基础,课外为补充,二者相得益彰。
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授课资源。从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部编版教材按照“整体设计,自然渗透”的思路,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精心选择课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为例,本册书共选入八个单元,除去媒介素养和整本书阅读单元,其余分别为中华文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良知与悲悯·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探索与创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使命与抱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观察与批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责任与担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师在选择文本时,可以以单元内容为参考,科学选取其中最为适宜的文本,使学生通过阅读多个相关联的文本,引发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在选择教材文本时,无需单纯地局限于某一本或某一年级的教材内容,只要是来自必修课本中的优质课文,就可以将之灵活运用到群文阅读内容中去。
除了精选教材中的优质课文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课外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有效地补充和完善课内文本,力求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得学生逐渐学会发散思维,探寻未知,在阅读教材的同时,不断建立教材与课外阅读内容的关联。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五篇小说,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全部由小说构成的单元。针对这五篇小说,教师可以以“枷锁”为切入点,探寻以“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格里高尔”为代表的“小人物”的悲苦命运,对其所受的“枷锁”进行深入解读,并分析其“枷锁”背后的深刻根源。在分析与理解教材后,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穿越时空,与“小人物”面对面对话》读书沙龙,精选其他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孔乙己》、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契诃夫的《变色龙》和《苦恼》等,以期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力,引领学生从已知信息中建立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广阔性思维方式,进而产生一条完整的、合乎自身特性的思维链。
2.2 拟定中心议题,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选择群文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跳出思维怪圈,摆脱教材中单元主题的束缚,从课内外资源中搜集并挑选群文文本,师生共同商议,拟定中心议题,然后从某一议题出发进行教学,既可以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又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不断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维的状态。本文所说的中心议题就是指将多篇文本组合起来产生某种关联的主题。例如以作者为纽带,连缀群文文本,师生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作家,从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将他各个人生阶段的文章放到一起品读,以此来引导探究作者的生命旅途和人生感悟;以题材为依据,圈定阅读材料。其中古诗词中最为明显,如以山水田园诗为例,选择文本时,师生可以将教材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与谢灵运的《入澎蠡湖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汉江临泛》等文本联结,引导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并体会其独特美感;以时代为主线,串联文本内容,即利用相同时代的相似内容来联结某些社会重大历史事件来开展群文阅读,如借助编年体史书《春秋》或《左传》中的某些内容,使其与已被编写进课内的选文相勾连,来帮助学生梳理和明晰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掌握相应的写作背景,进而深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3 紧扣课标需求,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思辨性和独创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因而课堂教学必须仅仅要围绕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紧扣新课标精神进行设计。
2.3.1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界阅读。“群文阅读是课程统整的理念,强调跨文本、跨语境甚至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考指引语文阅读视线要放到更加宽阔的领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应该吸纳更多不同相关联的学科,加强学生在跨界中的交流与借鉴,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登高》与《登岳阳楼》的群文阅读中,师生可以从语文、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落实三科学习。其中,语文学科可以通过探究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诗人虽年老体弱多病,但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历史学科可以通过探究“安史之乱”及其之后一段时间内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困苦、磨难和颠沛流离,进而深层感知这两首诗词的社会背景;政治学科可以从思想与政治的关系出发,探究该时期政治家和思想家因重大政治问题而导致的政治思想的变迁,从而挖掘其对诗人创作诗风的影响。
2.3.2 鼓励思辨阅读,重视读写共生。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内容和形式的变体,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逐渐被重视,但纵观当前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居多,学生缺少思辨性阅读的过程。这就导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研读一本书时,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个人不加思索,盲目认同作者观点;一种是小组内部互相迁就,缺少论证辩驳、批判求真意识。因而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深度思考,让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学会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譬如,在学完“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多篇文本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大胆猜测,质疑史书,并要求学生将其付诸笔端,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讨论交流,从而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2.3.3 借助各样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3]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对此,在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学习活动时,可以借助于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示学生群文阅读的丰硕成果。例如,借助班级文化和教室走廊文化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展览;借助学校社团和发表校刊的方式,将优秀的阅读成果进行大面积的宣传和推广;借助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进一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胆识和记忆力;借助建立微信公众号(个人账号或者以学校名义创立官方账号),发布新浪微博和抖音短视频等方式,作为学生群文阅读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将学习成果通过自媒体账号向社会发布,加大社会影响力。借助上述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就感,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得学生在展示阅读成果的过程中,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基于语文学科基本特性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目标,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必然会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核心场所,并具有强大的驱动力量。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阅读;要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让学生在多维交织的语境下提升思维水平,逐渐打破现阶段思想僵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