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灿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社会的发展,使得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人才的培养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新课改也指出教育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拥有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主观的按照学校规则,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其有目的,有思想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如何在自治和自我管理中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1.1 概念。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与道德品质。学科核心素养则是特定学科的具体化。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全方面掌握运用生物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是新时期学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和品质;也就是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品质。初中生物学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
1.2 内容
1.2.1 养成主动思维。崇尚且形成科学思维的思维被称为理性思维,学生在学习中要运用这一思维去思考问题,归纳问题,总结问题,运用推理,批判性思维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对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加以论证;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科学理性思维习惯。
1.2.2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习生物科学,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关于生命的基本体征,学生在理解生物学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思考,可促进学生形成关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客观认识,再将其运用到生命观念中,形成对世界科学理性的认知能力。
1.2.3 加强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知。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讨论中,加强对各项事务的理性判断,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中传播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理念,形成对自然地敬畏之情,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3 意义
1.3.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核心素养的构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严重缺少核心素养的培养,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在课堂上全面系统的讲解知识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课程,因此课堂上极度缺乏互动环节。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势必产生厌烦心理,不会主动提问,更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规划课堂结构,让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兴趣,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1.3.2 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实践表明,传统教学模式缺少互动,因此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间的课堂,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让每个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提高生物学科的学习。
初中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因此在自我评价和认知上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无法客观的认识自己。此外,初中生身心并未达到成年人的标准,意志不够坚定,自制力有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掌握每个学生的在校情况,发挥好引导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既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也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来自家庭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的父母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孩子。因此在教育上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孩子树立自我管理信心。
3.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生物学科在开展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为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时间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教师需利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先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在书本中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开展《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观察种子在泡水后的变化及内部结构。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豆类种子或玉米种子,浸泡一下再观察,通过文字描述一下;再切开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进行预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收集资料。结合资料内容和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其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最后归纳总结。教师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还掌握了知识推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此外,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操作中全面掌握各个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依据学生预习情况加快进度,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拓展学生视野。
3.2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物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概念知识讲解及实践考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例如,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课时,教师讲解完知识后,可开展分组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对校园中的植物特点进行观察,分门别类的观察植物的种类,名称,特点等。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活动,例如,为什么大多数的叶子都是绿色的?不同的植物有什么独特之处,不同颜色和结构对植物的生理功能有怎样的影响等等。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植物的演变过程。众所周知,植物的演变过程比较漫长,查找资料掌握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再结合环境,气候等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在欣赏植物,寻找植物历史中感受生命的复杂和神奇,感受自然的精妙,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也可以对蝴蝶,蜜蜂采蜜,蜘蛛结网,蚂蚁搬家等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其内部都有一个健全的生命体,学生可以在自我管理的状态下感受生命系统的完整性。
3.3 创建实验情境。传统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多是由教师对实验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依据教师讲解的要点开展实验。这样会使学生在既定的方式下开展实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物教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实验操作是主要方法,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融入实践过程,教师必须积极研究实验内容,为学生构建更好的试验场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实验活动中,提高学生在实验研究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构建实验场景,创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实验。例如:学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前尝试将馒头切成小块放入口中,咀嚼一块馒头,直接吞咽一块馒头;让学生品尝馒头在口腔中的滋味变化,进而使学生主动思考舌头与咀嚼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3.4 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为学生的学习开展服务。教学中要以学定教,其中的以学就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起点,方法和策略,这其中的学生情况包含:学生的能力,年龄,认识水平,基础知识,对新知识的兴趣等。定教则是确定教学策略及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系列问题获得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例如:每节课要阐述的内容大概是什么?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的困惑是什么?不同的问题反应的实质也不同,第一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课堂内容把握程度,第二问题则能反映出学生的收获,也能体现出教学特点;最后一个问题则能反映出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完成课程学习,更好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学习效果。
3.5 构建开放式课堂。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会使课堂积极枯燥,开放式课堂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多种课堂呈现方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组织辩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辩论是对真伪,事理的探究和辩解,自古以来学术的争论就屡见不鲜,科学家们就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接近真理。教师将辩论作为生物学教学方式展现出来,也无可厚非。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敢于质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运用证据和逻辑加以证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使其形成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在学习神经调节这一课程时,设置辩论题目:手指接近火源,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烫?很多学生认为是先感到疼,后缩手;有的学生则是认为先缩手,后感到疼;此时教师就要鼓励双方学生说出自己所持观点的理由,一来一往之间,辩论的角度就更加理性,学生会多次提到神经调节问题,知识经过多次打磨后,也得到了正确答案。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辩论中能够进一步掌握生物知识的真谛,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理科知识不在难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能力。
3.6 通过教材栏目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初中生物教材中设有诸多的栏目,其主要包含问题的探究,资料分析,社会知识等,这些都是对知识点的扩充,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栏目,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丰富的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学习生态与环境这节课时,在教授完种群增长这个知识点后,可为学生播放人类捕杀藏羚羊等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感受节目要表述的内涵;结合栏目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使其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使命,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或者,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击人类,一瞬间让全球陷入生物免疫危机,初中生更要与时俱进,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学习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对生物体及全球造成严重危害;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物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7 通过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相关教师人员针对生物学科提出了更多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是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鉴于此,要想全面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要狠抓生物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这样也能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速度,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并灵活运用。例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时,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是什么,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以便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其对生物概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介绍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开发自身生物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列举一些具体例子来分析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使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8 优化生物实验。实验操作是培养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技能。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大量的实验,指导学生与实验开展对话,有效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例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结合内容设计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验结束后再对试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树立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将来的科学研究能力奠定了基础。以自我管理和自治为基础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教师要加强理解,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