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教育是国之根本,在实施教学工作过程中,素质教育是我国多年来始终不变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中,也明确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匈牙利有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指出,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品格,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这一观点也证实了音乐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尤其是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游戏具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贴合这一特点,有效的将玩乐与学习结合,以玩乐促进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音乐游戏,在游戏中融入音乐知识,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完成知识学习,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1.1 音乐游戏教学方式的教育功能。音乐游戏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以游戏为形式,以具体的音乐知识为内容,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实施音乐游戏教学法,能够确保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达到获取音乐知识、学习音乐知识的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升后,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学习也能够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转换在极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最后,音乐游戏的开展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1.2 音乐游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想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高效有序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在开展音乐游戏教学前,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主题,在为学生引入音乐游戏时,应当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防止因过度的追求趣味性及活泼的课堂氛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及理解[1]。具体而言,为充分发挥音乐游戏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好以下几项要求:
1.2.1 小学音乐教师在以游戏的形式设置音乐课堂内容时,应当确保课堂教学任务能够有效完成,即确保音乐游戏的应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达成授课目标。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在设计音乐游戏组织方案时,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明确本课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围绕重点和难点选择音乐游戏的应用形式。例如,在进行“音准”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判断音准的方法,因此可以设计“阶梯游戏”:任意选择某一音准作为基础,在其基础上以阶梯的方式进退,推动学生按照音准的变化进行演唱。此外,还可以打破音准规律,随机给出不同的音准,以此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1.2.2 小学音乐教师在编排游戏时,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确保编排的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为此,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兴趣爱好并把握其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于各类游戏形式进行相应的筛选,选出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形式,从而达到增强游戏应用实效性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2.3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肯定,针对学生错误的地方做出纠正,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提高对于学生游戏参与过程的关注程度,注意认真观察其游戏参与情况、合作开展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增强其自信心,达到提高其参与兴趣的目的。
1.2.4 教师还应当确保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应当由易到难,如果从课堂开始就为学生教授较难的知识点,很容易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使学生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学习兴趣。为适应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在应用游戏时,也需要对其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进行控制,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游戏活动,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乐谱是基础,学生在掌握音符和记号之后,才能更好地学习歌曲、演唱等知识,为此,教师首先应重视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乐谱基础,引入“抽卡片奏音符”这一游戏:学生先随机抽出一张卡片,然后用八音琴演奏出该音符,在掌握单个音符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组织其对于段落和篇章进行演奏。
2.1 音乐学科具有感性的学科特点。基于音乐学科的这一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游戏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学科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该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由于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其具有更多的情感因素,通过歌曲、表演等形式都能够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且对于观赏者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感染力[2]。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合理地融入表演等游戏来组织教学,那么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会得到极大的丰富,有助于渗透情感教育,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2 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而在传统课堂组织模式下,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往往习惯于直接将音乐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开展课堂互动,自然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调整,有利于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通过相互配合完成指定的操作,因而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进一步改善课堂氛围。除此之外,在音乐课堂上,适当的运用游戏教学法,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
2.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心智各方面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一个共性——爱玩,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爱玩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音乐学科的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下,教师实际上很难帮助的学生的形成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直观生动的转化,以此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游戏是一种有效的转化载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既而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
2.4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相较于其他文化课课程,音乐学科更具有艺术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基于上述情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的应用游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辨别美、丑,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3.1 合理利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增设游戏情境配合展开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称为音乐游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确保音乐游戏教学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明确的把握,合理的选择音乐以及游戏的类型,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娱乐学习中真正的感知音乐[3]。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性,合理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在组织学生做游戏的同时,还应当融入音乐理论知识以此来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例:小学音乐教师在为学生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教会学生唱这首歌,那么对于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不利,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开展前编排小游戏,在集体中选取十名学生到舞台上组成双排,并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摆动双手慢慢走动,对划桨的动作进行模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增设游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更具有轻松愉悦的特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会有太紧张的学习心理,但是大部分的音乐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转变这种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确保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能够对音乐知识更好的记忆并掌握[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属于一种新型产物,学生对多媒体有一定的新鲜感,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出新颖的教学方案,更加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设计教学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知识。
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为学生教授音符相关的基础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小猫吃鱼的游戏,指导学生扮演小猫的角色,随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简单的音符,当设备屏幕出现1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表演吃,当设备屏幕出现2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将这个音符唱出来,组织学生轮番表演,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音符知识,学生不仅能够在娱乐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也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知识的枯燥乏味,甚至能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
3.3 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玩性较重,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各方面都未发育成熟,其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较弱,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提高对学生想象能力的锻炼重视度[5]。基于上述情况,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玩乐需求,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思维想象能力,促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游戏中的同时发挥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要求就能够展开自主学习的目的[6]。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快乐的孩子爱唱歌”这首歌曲时,可以先指导学生掌握本首歌的基本节奏,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基本教学之后,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学生也可以小组成员轮流做小组代表,随后教师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教师演唱歌曲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需要结合教师演唱歌曲中最后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进行延长,学生通过回顾自身所学习到的音乐歌曲,唱出一首歌,在所演唱的歌曲中,必须要包含这个字,最后哪个小组演唱歌曲的数量最多,就被评为优胜队,通过这种猜歌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3.4 创新游戏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游戏形式主要是演奏游戏、表演游戏和互动合作游戏,通过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的特征选用恰当的游戏组织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但是,为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在现有游戏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展开相应的创新,不断丰富游戏形式,力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例如,“音乐理解力”是构成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为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实现发展,教师可以引入“自制打击乐器”这一手工实践类游戏,以此在传统的演奏、表演和互动合作三种游戏形式之外实现创新:课前,教师推动学生自备矿泉水瓶、易拉罐、啤酒瓶盖、铁丝等易于在生活中获得的材料;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推动其结合自备材料的特点尝试展开创新。在完成制作后,教师再选择教材中适合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歌曲,引导学生尝试结合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尤其应重视指导其在演奏过程中对节奏进行相应的控制;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尝试应用打击乐器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并展开自主练习,之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表演活动。在这一游戏中,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其在制作打击乐器、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以及尝试的自主创作旋律的过程之中,也将获得音乐理解力的提升。
3.5 利用游戏教学,巧妙渗透情感教育。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感性特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而且还需要巧妙地根据课程内容,渗透情感教育,力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推动其走上全面发展之路。许多歌曲中传达着积极的情感,通过围绕歌词内容设计游戏,教师可以取得较好的情感渗透效果,培养学生形成美好的品质。
例如,在进行《小蜜蜂》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这一游戏,推动学生扮演歌曲中的“小蜜蜂”,引导其在扮演的过程中,对于歌词中所传达的美好品质进行体会,培养其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在组织开展这一游戏时,教师需要与学生积极地展开互动,比如启发学生思考“蜜蜂通过辛勤的劳动得到了甘甜的蜂蜜,你认为,劳动对于我们的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问题,以此引导其深入体会歌词的含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小学音乐教师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互动性内容,增设教学游戏,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总的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并掌握,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