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敏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实验小学 安徽 寿县 232200)
多媒体技术是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产物,指的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组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能够实现图片、动画和视频展示,融入音乐、音响、文字以及解说等效果,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1.1 有助于突破数学教学难点。小学生在认知事物和新知识点的建构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是直觉思维和感性认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而数学是对数量关系和规律进行高度总结和归纳,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和记忆则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最大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利用多媒体功能上的优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例如:教师在讲解“轴对称”相关概念时,只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图形围绕对称轴折叠的动态过程就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什么是轴对称”,避免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文字表述进行反复揣摩,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难点。
1.2 有助于强化小学生数学记忆。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辅以板书教学。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产生的记忆是不完善的。据有关数据统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板书,所形成的记忆仅为20%,而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的记忆大约为30%,通过视、听能够实现记忆效果叠加,能够记住内容的70%。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实现将多种信息呈现形式相融合,比如:文字呈现、语音讲解、画面展示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多媒体进行有效控制,对教学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播放,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数学记忆的理想效果。
1.3 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将在课堂上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件制作中,让教学过程前移,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件显示的内容进行讲解,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条理性和顺序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理解和掌握。同时,这也无形中会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写板书时间,让学生能够及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做出课堂学习信息反馈,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课件的装饰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许多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吸引学生对课件内容的关注,进而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刻意融入了多种制作效果,力求变得更加美观。比如:教师进行“平移”相关内容教学中常常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体会事物平移的过程,掌握“平移”这一数学概念,动画过程相对简单,只需通过制作出方格的动画背景,展示出图形平移的过程即可。有的教师为了能够突出平移效果,在利用了许多“特效”,比如:移动过程中的阴影等,无形中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动画的表面,而对“平移”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从而影响到多媒体实际教学效果。
2.2 呈现的信息量过大,学生接受困难。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在多媒体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多媒体技术过于依赖,各类数学知识和信息都希望能够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和板书等,从而造成多媒体课件呈现的信息量过多,从而加大了小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难度,让多媒体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反而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3 多媒体课件播放速度控制不合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课件播放速度密切相关。具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8%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课件播放的速度明显较快,这样无形中缩短了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时间,学生常常因此放弃了记课堂笔记的时间。不仅如此,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速度过快,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让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1 加强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让多媒体页面更加简洁,能够突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标,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1.1 实现图片、图形和文本信息的相互配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并非仅仅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替代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压缩课堂板书所占用的时间,而是要利用多媒体的多元化功能,让各种信息实现有效的配合,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和思考。
例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中“认识底和高”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展示出隧道入口的图片。隧道的入口通常为梯形设计,在入口处悬挂限高标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隧道入口加以观察,将隧道入口的实景图转变为数学图形,就会形成一个梯形,而限制的高度就是梯形的“高”,而隧道的顶部和底部就构成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在图形上标注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图片、图形和文本的有效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数学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纯语言讲授,还能够利用“隧道”的实景图,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达到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
3.1.2 合理利用多媒体的色彩。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合理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会对小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虽然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也常常会让学生将关注的目标集中到图形的外在形式上,而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课件设计中注重色彩的合理运用。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通常会将一个图形进行平均分割,用不同的色彩对图形的多个部分进行标记,教师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尽量采用色系中相邻的色彩,比如:在选择红色之后,相邻的颜色尽量选用过渡色,比如橙黄色等,降低色彩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减小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相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比对,掌握数学相关知识或规律时,需要利用色彩提高对比度,利用色彩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尽量采用艳丽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色彩对比,让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图形存在的差异,提高对图形的辨识度,提升学生课堂反应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 注意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呈现效果。
3.2.1 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文字呈现、图形呈现、动画呈现、视频和音频呈现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信息呈现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性质”教学中,所要教学的内容大部分为陈述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对此类信息加以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诸多功能中的图形对数学知识信息加以呈现,再辅以文字说明和教师具体、细致的讲解,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率会更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呈现。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者将梯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通过对分割后的图形进行拼接,形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分别进行计算再求和,从而计算出梯形面积,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2.2 教学信息呈现速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规划教学信息呈现速度。例如:教师在进行概念性知识教学中,通常采用图形和文字呈现方式,信息呈现速度控制中需要考虑学生文字阅读时间、图形观察时间,比如: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法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预留出阅读数学语言的时间,对图形知识识别的实践,还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通常情况下,要在2-3min时间;而对于那些以概念性和记忆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比如: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等,教师可以适当缩短教学信息的呈现时间,加快信息呈现速度。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中的“张弛有度”,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3.3 丰富多媒体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3.3.1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比较灵活,多媒体技术是基于现代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将存储在内部空间中的教学资料完美呈现出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和音频功能能够再现生活中的各类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只有形成“平均分”的概念,才能理解“分数”的含义。如果教师采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的方式,会让“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变得比较抽象,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每个学生过生日时,家长或同学都会送去生日蛋糕,过生日这天,学生需要拿出自己的生日蛋糕和大家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分切生日蛋糕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分切生日蛋糕时的情境,让学生说出分切蛋糕时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需要统计在场的人数,然后根据人数将蛋糕分成若干个等份,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其中的一份。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功能,将学生所讲的“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会在潜意识中对“平均分”的数学概念产生初步的认知,教师可以乘机向学生讲述“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直观的、动态的视频画面,不仅能够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还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僵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使数学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3.3.2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微课教学。微课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它有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其灵活、高效的教学功能得以实现。教师可以借助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到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课前讲解,并制作成“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例如:在进行“分数”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找到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围绕着“平均分”这一关键点,教师在课前阶段制作了“微课”课件。教师在课前通过自身的亲自演示,将15块糖果分成5份,会出现多种分法,其中一种分法是将糖果进行等分,每份分的糖果均为3块。短视频录制完成后,教师是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对视频进行剪辑和制作,添加上文字、色彩等效果,完成“微课”教学课件的制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出教学课件,让学生集中突破“平均分”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教师利用这个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够去掉课堂教学中过多冗杂的环节,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精炼,将课堂知识讲解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从而实现“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十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巩固当堂所讲的数学知识,从而将课后复习环节前移到课堂上,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
3.3.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有效利用,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让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观察物体”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制作数学教育游戏,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游戏开始后,通过多媒体能够呈现出多个正方体堆放的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的一旁会出现从各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对立体图进行判断,找出对应的平面图形。学生每找对一组,游戏就会为学生进行“加分”,对学生进行赞扬“你真棒!”;学生如果出现“匹配”失误,游戏就会鼓励学生“继续加油!”。教师可以在运用此类电子教学游戏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在游戏中获得分数最高的学生将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实现了游戏化教学,强化了小学生的空间感,让数学强化练习的过程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参与数学练习题教学的积极性。
3.4 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事项。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能够展示出炫丽的画面,能够制造出悦耳的音响效果,让数学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是,小学生受到自身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影响,他们在学习中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时,还要能够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进行优化,还需要优化学生的“学”,为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运用技能而服务,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避免多媒体教学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只是将多媒体作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而是要让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能够实现过程教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体现出解题思路。求的梯形面积具有多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对梯形进行分解,将梯形拆分为三角形,对三角形面积分别进行计算在求出两者的和,得出梯形面积;第二种是两个梯形进行翻转、平移,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等与平行四边形的1/2,进而求得梯形面积。教师利用多媒体将静态的讲解变成动态的分析,能够让学生从观看动画中体会数学演绎思想,从而实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教学,体现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其次,教师需要避免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能够加快课堂教学进度,减少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利用多媒体文字显示的功能对板书加以替代,这样不仅造成多媒体的大材小用,还会影响到课堂实际效果。教师在写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对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加以消化和理解,让数学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同时,教师的板书字体的大小,书写力度的轻重,教师在写板书时的动作都能够给小学生提供宝贵的教学信息,让学生能够找到理解和记忆的重点,这些信息的传达是多媒体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决不能为了运用多媒体而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适度性和必要性。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让数学教学化繁为简、变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对多媒体教学优势具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课件制作和信息呈现的技能,丰富多媒体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