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龙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既是农业大县,也是教育大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2 所,其中农村中小学校286 所,占比94.7%;各级各类幼儿园160 所,其中农村幼儿园124 所,占比77.5%。乡村教育体量大且较为分散,呈现点多、面广的典型特征。近年来,农安县确立以“1 个核心”“4 类品牌”“6 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教育振兴“146”计划,进一步丰富完善乡村教育振兴推进机制,构建县域乡村教育新样态,不断开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就是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包括政策引领、机制协同和“温馨村小”(温馨村级小学)创建3 个基本要素。从发挥作用上看:关键在政策扶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中枢在协同机制建设,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重点在“小而优”的“温馨村小”的创建,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从内涵层次上看:三者从县、乡、村三个层面充分挖掘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动力,其中政策引领是“县级驱动”,机制协同是“乡级带动”,“温馨村小”的创建是“村级联动”。在深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安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构建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这个核心,政策扶持、乡村协同、“温馨村小”创建三线持续发力,进一步把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锤敲在全县“温馨村小”创建上,着力推动乡村底部攻坚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乡村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
农安县把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先手,列入政府重要议程和民生重点工程。先后出台了“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农安教育发展规划》《城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以及《农安县关于加快城乡教育资源整合的工作意见》《农安县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农安县创建“温馨村小”指导意见》《农安县基础教育集优化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立足“温馨村小”特色优势,科学确立了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坚持乡村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1 所农村中心学校为龙头,以外围8—10 所村小为支撑,着力打造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发展联合体。统筹实施资金投入、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师研培、村小评价“五个一体化”管理,并将其纳入城镇(县城)大学区对口支援乡镇学校工作范畴,打造各类教育联盟体。在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攻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化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的办学理念、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充实乡村教育力量。
农安县创新推行“温馨村小‘8+42’”运行模式,以8 个温馨要素、42 个评价点位为基础,建成县、乡、村三级“温馨村小”167 所,其中县级“温馨村小”67所。“温馨村小”创建成果先后获评“吉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党史学习教育 ‘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围绕资源集优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确立8 个升级点,陆续添加农安黑土地文化、思政课程、体育艺术、劳动实践等教育元素,初步形成“温馨村小”升级版“2+8”驱动模式,持续彰显农安乡村教育的独有特色。
为落实好乡村教育振兴核心任务,农安县立足县域实际,着力创建集优化、信息化、温馨校园和家校共育4 类品牌,谋大势,抓实事,推范式,抓牢乡村教育振兴的支撑点。
农安县持续扩大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重点打造集优化发展联盟。一是组建高校与中小学教育联盟。先后与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和协议,采取深度战略合作、专项合作、实践基地共建、优质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高校教学与人才资源进驻黑土地。二是组建区、县名校联盟。长春市第一〇三中学、新城学校、树勋小学、东四小学、文庙小学5 所名校对接农安县16 所城乡学校,开展同步互动课堂、校本研修培训、名师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跟岗实践等精准研修活动,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组建城乡学校联盟。通过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方式,推动城乡强校与弱校联盟式发展,联合开展教学视导和走进课堂行动,纵向衔接各个学段,横向覆盖各个学科,不断提升乡村教育的整体质量。
为打造乡村智慧教育样本,农安县全面整合“建设与应用”“培训与研究”两个体系,积极开展国家和省、市、县、校5 级培训,以省级重点规划课题《依托教育信息化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研究》为依托,助推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使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实现大跨越。坚持国家级实验区、省级试点区融合推进,技术应用与教学模式融合发展,利用“三个课堂”深化小学“问题—研学”、初中“学思课堂”等主题教研活动,为乡村师生开设乡土化智慧课堂。
农安县移植“温馨村小”成功经验,拓展温馨校园内涵要素,坚持校园、校舍等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双线并进”。出台《农安县推进温馨校园暨温馨村级小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重点打造、全面升温、一校一品”原则,深入推进学校布局、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和谐关系、校园管理等重点工作。温馨校园创建比例达全县中心学校总数的40%以上。同时,推进“温馨村小”向农村幼儿园、农村中心学校两端延伸,实施农村温馨幼儿园和温馨校园创建工程,推动农村幼儿园、农村中心学校外部建设与内涵发展“双提升”。
注重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一是加强“规范校”建设,提升家庭教育的标准化。出台《农安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牵头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县建成家长学校72所,全年开展大型线下讲座3 次、线上讲座6 次,累计参培人员达1.4 万人次,评出家庭教育示范校18 所、示范家庭360 个。二是强化“讲师团”建设,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制定家长学校讲师专业标准,成立县、乡两级讲师团,全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座182 场,参与的家长达20 多万人次。三是强化“实验区”建设,推动家庭教育的优质化发展。2021年12 月,农安县入选“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后,制定了《农安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构建“家长工作坊”家校协作新模式,建立家庭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优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课堂建设,组织开展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
高质量发展教育,需要做到正确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之目的,坚守教育的初心和底线。[2]农安县坚持扎根乡村大地办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安全稳定为根本前提,深入实施6 项重点工程。
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摆在首位。聚焦基层支部标准化建设,探索“智慧党建”、党政工群融合发展、大思政课模式创新,抓实中小学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乡村学校中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专题调研、“大手牵小手”关爱教育和控辍保学帮扶工作,以高质量党建领航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政策向乡村学校倾斜、资源向乡村学校集聚、服务向乡村学校延伸,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乡村学校,让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牢牢扎根黑色沃土。
“高质量”是乡村学校振兴发展的生命线。农安县有针对性地开展5 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推进“双减”及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管理专项视导、教研、走进课堂行动、教学指导能力拉练、骨干学科教师研修培训等活动,向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要质量;统筹开发“四史”、县域历史、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类课程,构建丰富多彩的具有乡土特色的县本课程体系,向课程管理改革要质量;组建教科研改革专班,建立教科研课题库和网络平台,向教科研管理改革要质量;探索全面育人新型教学方式,挖掘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中的“五育”元素,建构“红色基因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人格养成教育+社会实践和行为规范”的德育培养模式、“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培养模式、“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培养模式、“生产技能+家务劳动+科学实验+工艺制作+社会服务+研学探究”的综合劳动实践培养模式,向“五育融合”要质量;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约谈、整改办学理念滞后、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校长,向教育督导评价改革要质量,持续夯实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
聚焦“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品牌培育,支持和鼓励乡村学校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打造“人无我有”特色校,根据学校地域、自然、历史、文化优势,推出万金塔乡苇子沟小学的“馨爱教育”、合隆镇国家屯小学的“幸福教育”、青山口乡南台子小学的“馨和教育”、大榆树镇中心小学的“诚信教育”等一批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打造“人有我强”优质校,指导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深度挖掘特色内涵,形成新农乡中心小学的“礼智教育”、高家店镇中心小学的“率性教育”、农安县第三中学的“双成教育”等一批优质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人强我精”品牌校,以特色活动立品牌,创设华家镇中心小学的球操、开安镇中心小学的千人书法、青山乡中心小学的轮滑运动等学校特色品牌。这些特色校、优质校、品牌校培育了一批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乡村学子。
校长与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是办好乡村群众满意教育的主力军。农安县建立健全优秀人才选拔储备、培养、使用机制,搭建校长研修与教师成长平台,以国培省培、高级研修、校长论坛、名师讲堂、青师赛等为载体,深入实施县级以上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初中新教师专项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学习、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培训等项目,培育一批专家型校长,省、市名师,骨干教师。先后成立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33 个,成员达到318 人。建设教学基地校44 个,提拔17 名优秀业务校长晋升农村中小学校长职位,遴选市级乡村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60 名,并先后到湖南、湖北等地介绍国培经验。几年来,全县乡土专家作用有效发挥,乡村教育人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实施学校民主管理是提升乡村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农安县聚焦乡村学校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校园家长开放周等民主管理制度。学校各项重大决策,以及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中层干部竞聘、人员交流调动、设备物资采购、困难教职工补助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均通过教师代表大会、校报和公示栏等向全校公开,多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广泛推介魏书生班级自主管理成功经验及县内外成功做法,探索学生自主管理发展路径,形成了以“小组合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自主式班级管理”等自主管理模式,营造出充满活力、心齐劲足的班级小集体、学校大家庭。民主与自主成为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助力。
乡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未来乡村发展的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农安县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以信息化为主导,统筹传统基建与教育新基建,持续推动教育教学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路径,构建“25364”信息化运行模式,加强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教学资源、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数字化能力。其中,“2”是打造双核运行体系,统筹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吉林省“‘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试点区建设;“5”是推进智慧课堂、城域专网、装备采购、英语听说考系统、“三通三平台三中心”5 个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建成全县大数据教研中心、教育系统会议中心、教学质量监测中心各1 个,建设“专递课堂”主听讲教室145 间、智慧教室11 间;“3”是统筹开展理论性培训、融合性培训、全员性培训3 个项目,创新应用能力提升模式;“6”是深化政策主导、研训一体、片区联动、校企联合、专递课堂、智能管理6 项举措,打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4”是落实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运行保障、人才保障4 项机制,助力教育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强大的上下贯通功能,为乡村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加快了乡村教育提质增效的步伐。
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底部工程。农安县将大力实施“146”计划,以优质均衡为起点,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以现代化乡村学校管理为手段,努力构建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力争尽早实现根植乡村办教育、服务乡村助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