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 隋红军
2018 年4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中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在2018年9 月10 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对传统意义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新定位,标志着劳动教育开始以蓬勃发展姿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为此,笔者结合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对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如何看待并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综合育人功能加以阐述。
五一小学始建于1954 年5 月1 日,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高级干部子女寄宿制学校,是一所具有部队传统的学校。校名“五一小学”经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批准,也是为纪念“五一”劳动节而命名。学校自建校之日起,血脉里就既有红色印迹,也有劳动基因,这就是学校劳动教育文化传统的起点。
五一小学管理层一致认为,要深挖并梳理学校的劳动教育文化及其内涵,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劳动教育都不会凭空产生,而是自然孕育于育人的全过程中,自然融于其他各育并一点点积淀传承下来的。实质上,在文化层面为学校劳动教育溯源寻脉,就是在为学校劳动教育寻觅支点和方向。而这,也正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劳动教育都会有一些显著差异,而又各具特色的重要原因。那些曾经的劳动教育记忆和曾经弘扬的劳动精神,最终都可能在文化的层面凝结成劳动教育的文化特质,并且成为学校在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魂”之所在。而“魂”之所在,即是学校全体师生观念上的“共识”所在。
在五一小学有一个小园子叫“金苹果乐园”,学生们特别喜欢,因为在这个开放式的小园子里有喷泉、阅读空间,还有1 个标志性的“金苹果”雕塑和4 株苹果树。每到秋天,这几株苹果树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苹果。这个金苹果乐园,就是五一小学劳动教育的文化印迹,它不仅承载着五一小学人对劳动的美好记忆,也表达着对学生平安健康的祝福,以及希望他们能像牛顿一样善于思考的期待。
自20 世纪60 年代起,为不负“五一”之名,五一小学老一辈教师就开始了早期的劳动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教育他们要热爱劳动。当时,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劳动课,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除劳动课之外,还定期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夏收、秋收或植树造林等劳动。在1959—1961 年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更是带领学生在教室、宿舍种植盆栽“再生菜”,让学生在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1962 年,学生还亲手把自己种的花生、红薯送给毛主席,祝贺毛主席的寿辰。就是从那时起,学校有了一个大苹果园。直到现在,五一小学年长的教师和很多老校友对当年管理、采摘,甚至售卖苹果,都还记忆犹新。后来因为改建,苹果园被陆续拆除。直到1997 年,最后一片苹果树也遗憾地在师生们的视野中消失。幸运的是,学校对于苹果园的记忆,以及劳动教育的文化并没有就此湮没。于是,就有了金苹果乐园。不过如今的金苹果乐园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苹果园,它已经成为学校一个文化符号、一张文化名片,寓意收获、分享、智慧。在五一小学人眼里,它既是对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传承,更是学校在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魂”。
事实上,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劳动教育文化传统,也都应当找到实施劳动教育的“魂”。这个“魂”,既是学校育人初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在发展历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坚守并不断深挖的价值追求,更是学校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底气。唯其如此,学校方能得培育时代新人之“始终”。
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层面对于落实“五育融合”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第一句话就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充分说明,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系统思考。
过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点状实践居多,教育内容相对零散。当前要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则要转变观念,要进行自上而下的研究与设计,把过去丰厚的实践经验,提炼为更加系统科学的、具有指导意义和引领性的成果,成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只有这样,学校的劳动教育才能有“形”,才能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才能让他们有更整体的认知和更全面的思考。
五一小学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构建了富有特色的“金苹果”劳动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作为“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学校如何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结构化理解与表达。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施行“三实践”“五融合”“三行动”举措。其中,“三实践”是指开设生活生产、艺术创造和科技创新三类劳动实践课程;“五融合”是指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三行动”是指在低、中、高年级有所侧重地开展“创美”“励耕”“云帆”三大主题体验活动。
近几年,五一小学一直在探讨,如何使“金苹果”劳动教育的文化传统续接新时代的地气这一核心问题。2021 年,学校组织干部、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并最终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三条核心路径:一是倾力建设精品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使学生的劳动教育能真正在劳动课程和实践中得到落实;二是着力探索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元素的规律,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推进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通;三是大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主题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更系统地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真实的劳动生活。
劳动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实际上,如果从育人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劳动几乎无处不在,而这也正是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有自己的顶层设计,既要符合“五育融合”精神和劳动教育要求,也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唯有这样,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才能有“形”可循,确保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可实操、有实效,实现常态化、全程化。
有了顶层设计,是不是劳动教育就能在学校落地了呢?也未必尽然。所谓“树大根深”,顶层设计如果在实践层面没有相应的规范、要求,那么这棵“树”就会因为“根”的缺失而长不好、站不稳。五一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目标维度上,学校要求不管是教学还是活动,不管是非劳动性的还是劳动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或实施方案,都要有明晰、恰当的劳动教育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要可达成、可考量。在劳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无论是学科教学的忽视、模糊,还是在实践课程中单纯侧重技能学习,都是不符合“五育融合”思想、不能真正体现劳动育人目标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再如,针对教学或活动过程,学校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基于真实的劳动或劳动问题来设计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并且切实强化劳动的“现场感”,尽可能让学生能走进真实的劳动场地,置身于真实的劳动场景;二是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劳动经历、经验或情感,使之在深层次上与学习内容、活动内容对接,形成共识、共鸣,乃至共情,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劳动价值认知的深度和达成度,也决定着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成长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三是要有意设计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我为什么要劳动”“劳动能带来什么”,不断强化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关于学生的劳动评价,也是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一直重点研究的内容。这方面,学校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创新,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评价维度从单一的劳动成果、效果,向参与劳动过程的持续性、劳动中的态度、与他人的协作、自我劳动角色的认同、对劳动意义的认知等多重维度延伸。切中关键的评语、精心设计的量表、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讨辩论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学生的内容。对学生劳动方面的评价,也会因时、因事、因人等各种要素,在评价效果上产生差异,但客观上不变的是,最终的指向都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根”之所在。
上述内容,是五一小学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塑造有“魂”、有“形”、有“根”的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践与思考,学校形成了重视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蔚然新风。
进入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艰巨而又宏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推进学校劳动教育亦是任重而道远。如何融通“五育”来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一步丰富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如何不断扩大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都是推进学校劳动教育需要面对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自然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