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玲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工作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 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3 月公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中阶段存在高发情况。上述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推进和加强刻不容缓。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地,却一直存在很多难点,需要家校社多方协同来解决。
为什么高中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面对高中阶段的新环境、新任务,学生们如果缺乏合理的调整方式,就会导致心理不适应。有研究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1]。负性生活事件包括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很多因素还是叠加出现的。比如说,有的学生刚升入高中,因不能及时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定位,从而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理状态失衡;有的学生在选择学科时,因对自己的特点、需求了解不足,或者害怕承担后果,简单地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可报志愿多的“好”学科,最终在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中苦苦挣扎,终日情绪低落;有的学生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在学业上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出现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因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总是在意他人的言行,纠结于他人“是不是讨厌我”,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或敏感。
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职院校和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样有着作用。以高职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证实,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明显负相关,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心理适应问题越少,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2]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态与自卑感存在相互影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的有效途径。[3]除了日常心理健康因素之外,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心理应激水平产生影响。在大学生群体里,对专业和学科的喜好程度,对专业的认同度是心理应激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力和心理健康水平。[4]
因而,如何帮助学生应对不同的负性生活事件,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
近年来,陆续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生涯规划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生涯规划水平,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团体动力呈显著的相关,即,当个体有明确的生涯目标和较高的生涯决策能力时,其在学习上的自我组织行为和自主感会较高,在关系上的获得感和人际适应能力也会更好。也就是说,个体良好的生涯规划过程,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明确人生奋斗目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5]
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具有育人的理念,更在于它可以作为推动育人工作的实操抓手。生涯规划教育并不等同于指导学生升学、填报志愿以及就业选择,而是指引导学生向内探索自我的现状与潜能、向外探索环境的助力和阻力,从而在体验与思考中产生生涯智慧,使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环境、实现价值,逐渐趋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理健康状态。
1.形成正确且稳定的自我认知
中学阶段是自我认知建立的重要阶段,学生会通过自我探索和他人反馈来逐步认识和了解自我。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体验,能帮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不是将自我局限在有限的学业比较中、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一时的成绩得失上,这种不稳定且不客观的自我认知极易导致心理不适应。只有正确且稳定的自我认知,才能帮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客观规划未来,从而正确定位,明确高中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2.以更加坚忍的心理品质应对成长的挑战
学习动力的退却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对学业过于重视,会产生更重的学业压力;而过度的学业压力,又会导致学业表现的不足,进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的自主感和掌控感,就会对困难产生更深的恐惧,进而削弱学习的动力。而基于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的生涯目标,就是学生对于未来的自主感,这种自主感会让学生明确他是在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想要的未来而努力,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1.完成从学生到成人的蜕变,建立个人志趣
在“温室”中培育,很难让学生真正成长为能够独立面对人生的成年人。高中阶段的育人工作,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蜕变,让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的人生选择、社会责任以及筑梦过程中的“风雨”做好准备。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决策,学会为自己负责的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建立他们对人生的责任感。生涯规划教育将学生在青少年阶段的体验和探索,从书本知识延伸到整个社会,帮助他们了解和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逐步建立自己的发展路径,将自己的梦想归于现实,真正做到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建立个人志趣,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开发自我潜能,适应环境
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个人发展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往往会产生消极应对的情绪,进而无法适应环境。生涯规划教育则可以通过体验、探索、思考等活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育学生的生涯智慧。生涯智慧对于个体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性时,避免产生自我经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冲突,帮助个体运用辩证、开放的思维将现实生涯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积极的不确定”,并看到不确定性所伴随的自由度的提高和选择空间的扩大,形成积极的应对姿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追求富有创意的、自我实现的生涯。[6]
此外,生涯智慧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制订计划,实施行动,提前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分辨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从而可以合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自己的潜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在学校建立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呢?
个人的生涯智慧不能通过单纯的知识灌输而获得,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不断地探索、体验、觉察、反思、感悟。当然,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不外乎课程、活动和个别指导等形式。在以课程为主、活动为辅,并结合个别指导的情况下,高质量的生涯教育本质上是将这种育人理念通过上述形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为学生所掌握。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有效组织,也需要家校社的协同配合。
在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既包括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也包括实践和体验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被动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主动的课堂参与。
对于自我探索的课程,可以通过测评和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初步意识,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机会。个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对于自我的认知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上的活动就能够确定,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为学生提供方法,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探索和体验中运用。
体验式的课程,则是学生建立自我认知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学会如何去体验,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估信息,是体验式课程中的重要任务。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课程不同于讲座,课程的设计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任务和结构化的思考,利用更小范围的团队协作去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并实践知识。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也需要提供更多灵活自由的选择,以及更真实的体验环境,以真正达到体验的效果。采取项目导向制的课程设计,以及引入校外专业人士共同打磨课程结构,是实现课程效果的有效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决策的方法,是生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阶段大的决策包括了选科、选专业、升学路径的选择等。但是日常生活学习中,仍有很多小决策,如临考复习的时间规划、学习和兴趣发展的时间分配等,它们虽然看似不起眼,却能够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中的身心健康状况。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贴合学生日常所面临的各种选择,真正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从而呵护其身心健康发展。
“走出去”也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课程的重要补充。但是,“走出去”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应做到和课程本身互为补充、有效衔接。
自我认知的建立,不能只来源于自己、身边人和对书本人物的了解,切实地去倾听不同人的故事和成长历程,也是拓展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走出去”的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人,体会不同的故事,感受不同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学生在更全面的认知基础上不断完善对自我的判断。
对真实情境的体验,不同于课堂设计的模拟情景带来的体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会导致间接体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中学生也很难有时间深入体验一个岗位。因此,校外实践和体验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给生涯体验课程的总目标带来帮助。学生的参观和体验应带着明确任务,需要对该环境有着一定的前期认知和了解,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走出去”的学习效果。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体验需求不同,感兴趣的领域也不同,因此,“走出去”的活动不能过于单一,而要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走出校园去体验和学习这一活动,核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意识——我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本上、校园内的知识,整个社会和环境都是我能够获取知识的平台。
通识性的课程和活动,是针对大部分人所设计的,但是总会有一些学生的部分困扰,无法在课程和活动中得到有效解决,这样就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生涯规划指导就成为一种特殊解决方案。
不同于心理咨询本身极强的专业性,生涯规划指导更需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班级环境和日常困扰。这表面上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相似,都是帮助学生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但事实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个别生涯规划指导需要更多地融合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和思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要攻克这一挑战,教师需要坚持一个信念: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育人的理念,更是自我成长的理念,一名具备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教师,能更好地发展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和学生的幸福。
课程为主、活动为辅,结合个别生涯指导,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育人的理念,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有效方法,更是让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路径。从学校层面来说,提升全体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打造一个服务于学生的师资团队,方能帮助全体教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学生的幸福。
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帮助人不断地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实现价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迎接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