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实践

2022-11-20 07:34王贵
中小学校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寄宿生生理个体

□王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规模不大,服务区域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寄宿生占比高达76.8%,寄宿生中留守儿童占11.6%,单亲家庭子女占6.2%。寄宿生数量大,又都正值青春期,学校既要抓好学习,又要管好生活,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几年前就建成了心理咨询室但缺少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每学期一次的健康教育讲座效果欠佳。部分青春期寄宿生由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备等原因,生理、心理问题还时有发生。基于此,学校探索建立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融合开展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一、“理念+制度”形成健康教育融合机制

身体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反作用于身体发育[1]。正确把握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是开展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学校按照“理念+制度”的工作思路,对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安排推进。

树立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开展理念。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在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将二者统筹安排推进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同时,青春期寄宿生作为完整的个体,融合开展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其在体质、道德、知识、技能、社会属性等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落实《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寄宿生管理制度》《心理健康状况筛查报备制度》《心理咨询干预档案管理制度》四种制度。学校通过四种制度的落实,明确了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施教者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量核算、绩效评价标准、考核结果运用等细节。

二、“课程+资源”拓宽健康教育融合途径

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各有其独特的自身规律,但作为青春期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开展寄宿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时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因此,学校坚持“课程+资源”的开发理念,通过开发课程和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效。

开好“班会”“生物学”和“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班会课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明确详细的考核评价标准,极易变成“自习课”。学校在每周结束前确定下一周班会课主题并及时通知班主任,给班主任构思和准备素材留足时间。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设计了青春期相关知识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延伸。学校开发了“青春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自主编写的教材共有四章,分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与保健”“青春期心理问题与预防”“异性交往与自我保护”“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每章按2个课时设计。四年级及其以上年级按每两周1 个课时开设课程,授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发育和发展特征对内容进行删减和优化。

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每学期举办两期家庭教育家长培训会,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性要求,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设立了家庭教育咨询委员会,公布了委员会成员的联系方式,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借助网络平台畅通了家校联系渠道,使家庭与学校能够及时互通信息,尤其对正在进行心理咨询干预的个体能够随时进行回访和关注。

三、“角色+职责”构建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逐步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寄宿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班主任:示范+协调

班主任正向引导并协调教育资源联合施教。寄宿生由于与班主任接触最多,其在心理上对班主任更为依赖,在言行上也更容易模仿班主任。在学校里,班主任通常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客观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正能量渗透到班级中,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协调生物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师、心理咨询员、宿舍管理员、家庭成员和其他资源,为本班学生适时开展青春期健康普及教育,随时关注学生动态。针对发展过程中有亚健康或不健康表现的学生个体,及时协调心理咨询员或其他施教者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进行干预。

(二)生物教师:释疑+解惑

生物教师讲解释疑并传授青春期生活技能。作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关键的一部分,生物教师讲清楚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消除对自身发育的排斥和紧张。针对大家比较避讳的性教育问题,学校管理者和生物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学校生物教师既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与身体发育伴随的性心理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又要从伦理学的角度阐述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正确的婚恋观。同时,传授青春期生活技能。比如,男生遗精后及女生生理期的卫生处置、女生生理期饮食选择及注意事项等都是青春期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三)心理咨询员:沟通+引导

青春期寄宿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既想将面临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沟通,又担心自己的隐私会暴露。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建立了激励机制,促使心理咨询员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主动作为,既要为青春期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对存在需求的个体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还要帮助青春期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努力方向。对个体开展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心理咨询室管理员按照系统化和动态化的原则建立档案,并严格保密。[2]

(四)学科教师:关心+渗透

学校秉持“每一名学科教师都是学生健康教育的责任人和执行者”的理念,要求学科教师切实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加强引领、积极示范,以正气正行感染学生;细心细致、强化关爱,以入微入里贴近学生;创新方式、丰富手段,以乐学乐为激励学生。

(五)宿舍管理员:监管+帮助

宿舍管理员监管规劝并帮助学生处理生理期卫生问题。宿舍管理员承担着学生宿舍生活的监管工作,在监督的同时更要尽到照顾的责任。宿舍管理员要及时细致地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青春期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宿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学校安排女生宿舍管理员利用性别优势指导生理期寄宿生正确处理生理期卫生问题,并为未准备护垫的生理期女生免费发放护垫。

四、“干预+纠偏”完善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坚持“干预+纠偏”,开展个体教育。青春期寄宿生受不同因素的干扰会产生不同的问题。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宿舍管理员要及时察觉陷入青春期困境的学生,配合心理咨询员对个体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程度进行评估:较为严重的,要和监护人沟通并将其转介到校外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治疗;较轻的,安排同性心理咨询员及时进行疏导干预。

实践中我们发现,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认同问题。个体的主要表现是对现实的不满、反抗、逃避和对自己丧失信心。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童年期的期待和青春期的失望之间的落差。心理咨询员可以在适当的情景下提及青少年的生活和行为,同时推荐恰当的人物传记,让其模仿传记中人物青年时期的生活和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第二类是异性交往与性教育问题。个体的主要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精气神差,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早恋”与手淫后伦理上的避讳和担忧。心理咨询员需要明确地告诉个体两个事实:一是个体认为的“早恋”不一定是早恋,青春期的“早恋”也会在青春期结束;二是青春期出现性心理并由此引发手淫是正常的,不必过度担心,但需要注意频次并多参加体育运动。

第三类是厌学和成瘾问题。个体主要表现是对某一事物的极度痴迷和对正常生活的厌倦,较为严重的会出现自闭倾向。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想自我”塑造失败后的价值取向迁移。心理咨询员可以通过时间管理、成功景象引入、个体特长强化、兴趣爱好发掘等策略进行干预,如对具有绘画潜质的网瘾个体进行专业化的美术教育,能明显降低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五、“活动+适应”打造健康教育融合平台

坚持“活动+适应”,开展普及教育。心理适应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核心,主要包括适应个体的生理发育和性别角色,适应与异性和同性的伙伴关系,适应独立于父母的情感生活,适应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需求等。青春期是体能旺盛、充满活力的特殊时期,相比走读生,寄宿生自主支配时间更多。对此,学校坚持举办“一周一主题”的校园文体活动,让青春期寄宿生在频繁的活动中发展技能、体验竞争、感受情绪、学会适应。主题活动的规划安排是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和校历的核心与主线,我们经常在开学前一周召开行政会议,讨论本学期的校历编制和工作计划撰写。行政会议上德育处、教导处、团委等职能办公室会提出活动安排建议,建议汇总后常常会出现活动安排重复、缺失、跑偏等情况,需要学校层面集体决策。学校层面上的决策要带有目的性,突出重点,既要考虑活动实施后可取得的成效,又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实施活动的可行性。

近年来,学校坚持融合开展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使二者彼此渗透、交融互嵌、相互促进,极大地减少了学生生理心理问题的出现,学生精神风貌更加积极向上,学业水平较之以前也出现了大幅提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会逐渐步入正轨,家校联系将更紧密。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价体系,帮助更多的寄宿生平稳度过青春期,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猜你喜欢
寄宿生生理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