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
当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处于“边缘化”地位。[1]一是预防性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较关注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而对如何全面持续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开展预防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课程化不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业性不足、系统化较弱,缺乏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三是融合性不高。实践中,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比较零散、随机,与学习环境支持、一日活动组织及主题探究的衔接不紧密。
学龄前处于幼儿发展的奠基期,是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形成阶段。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的发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品质,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笔者所在的深圳幼儿园创办于1953 年,是深圳第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是广东省一级幼儿园。2004 年,幼儿园开始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历经18 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设计、环境创设和资源配置等形成“全领域育心”特色教育体系,获得家长、同行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赞誉,并于2021 年获得了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深圳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形成“寻找真问题—行动中研究—反复实践验证—优化改进提升”的循环递进探索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遇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时,经常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即便有些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问题干预,但往往收效甚微。为了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应对特殊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幼儿园发挥课题研究引领作用,依托课题探索推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与儿童心理学家合作,就心理行为的识别和干预理论与实践对教师展开大量培训,并在园内建立完善的教研机制,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经过4 年磨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奠定了专业基础。
在第一阶段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过于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而忽视普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内容分散、实施随意等现象。此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一个较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关注个别到面向全体、从行为问题干预到心理问题预防的转型,成为幼儿园要攻克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幼儿园继续发挥课题研究引领作用,依托各级课题,从幼儿社会性发展切入,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骨干培带、现场研讨、专题研训”的教师研修机制,通过心理学知识的迭代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共研共享,持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依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个别指导和预防干预,搭建既面向普通又针对特殊群体的课程研发机制。经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探索,教师团队开始具备了强烈的课程意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从教学活动向课程建设的跨越。
在深化实践中,笔者发现课程、教学与空间环境设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全园尚未形成一种以全纳理念构建的教育体系。因此,如何以全纳理念面向全体幼儿,将课程、活动、空间和环境等进行全域性整合,形成融会贯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幼儿园在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依托各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借助高校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家长等多方力量,建立“以园为本”的多方协作机制,形成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建立“分层审议、积累更新、分享拓展”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断挖掘与优化幼儿园已有的教育资源。经过近6 年的实践,幼儿园真正构建起了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深圳幼儿园以国家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为指南,充分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四维三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强调面向所有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差异化的课程、策略、方法和空间等为不同类型的幼儿提供差异化的目标任务。
“四维”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应该习得四个心理健康素养,即恰当的自我意识、有效的情绪管理、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积极的学习品质。“三阶”指针对每一个心理健康素养提出了三个层级的目标体系,如“恰当的自我意识”是第一阶目标;第二阶目标是第一阶目标下更细化的目标模块,如“恰当的自我意识”的二阶目标为“形成适宜的自我认知”“感受良好的自我体验”与“发展有效的自我调节”;第三阶目标是第二阶模块下更为具体的目标。
深圳幼儿园基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目标要求,构建形成“1+1+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将“育心”理念融会贯通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各领域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实现全领域、全过程、全员育心。“1+1+N”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1”是指面向全体幼儿的“小、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体浸润在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课程内容中,螺旋式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个“1”是指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特殊需求所开发的干预性课程,通过个别化教学满足幼儿的特殊心理需求;“N”是指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一日生活等课程或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切性地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各方面活动育心的独特价值。
一个安全、温暖、接纳度高、有爱的环境,能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愉快的状态。为此,幼儿园基于“四维三阶”目标体系和“1+1+N”课程体系,创设关照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空间环境,将课程(活动)与生活和环境联通起来,使幼儿能够与空间、与人进行积极的心理互动。在班级环境创设上关注色彩、材质及空间三者的育人作用,力求能够营造一个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环境,获得自我实现,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针对色彩、材质、空间三个模块,提出不同的创设原则,使幼儿能够在色彩上感受到舒适感、开放感与归属感,在材质上能感受到温暖感、亲切感与柔软感,在空间上能感受到秩序感、开阔感、私密感、安全感与归属感。
基于全纳教育理念,深圳幼儿园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推进作用,逐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
首先,打造亲和专业的教师队伍。幼儿园立足“儿童为本”“教师需求”和“问题导向”,围绕“培养专业教师、幸福教师”的目标,建立以教育学和心理学双专业为基础的培训体系。通过专家讲座、交流会、研讨活动和团体辅导等多元方式,引领教师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在“双专业”教师培训体系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100%的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证书。同时,幼儿园一直坚持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心理建设和专业发展,有意识地将课题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结合,搭建起一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此外,幼儿园通过积极创设良好和谐的团队工作氛围,如每学年定期开展十余次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团建活动,让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其次,全方位加强多元开放的家园合作。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这就意味着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我们从时间、空间、内容以及权利上将幼儿园全方位向家长开放,尊重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的知情权,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我们鼓励家长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课程活动中,如参与课程建设、为课程提供资源、参加多样课程实践和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等,让家长成为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此外,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家教沙龙和家长工作坊等,为家长搭建互助成长平台,让家长不仅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意义,同时也清楚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经历18 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深圳幼儿园发展性与干预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显著,在对幼儿长期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全体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年提升趋势,幼儿任性、退缩、多动等行为偏差现象明显减少。接下来,深圳幼儿园将逐步推广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幼儿心理健康评价体系,持续思考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