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街小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导致小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常偏离文本内容,导致小学生无法对文章语言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推敲,不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立足教学目标将文本细读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细节,真切体味文章内涵,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思考与方法,真正构建一个轻松、愉悦、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爱上阅读,提升阅读素质。下面,本文就简要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运用策略。
经教学经验得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1 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占课堂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与学习的主人。加之教师教学常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们的教学兴趣。如先引领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然后再让学生对全面段落进行划分,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后再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法是可以的,但只是长期采用一种阅读教学模式,会带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之感。久而久之,小学生会认为语文阅读无趣,课上走私,做一些与阅读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利于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
1.2 学生阅读量不足,缺乏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阅读也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动力,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极为重要。在以往的文本阅读中,学生阅读量不足,且多粗略地阅读,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章中所包含的阅读乐趣,最终对自身阅读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
1.3 教师的教导缺少灵活性、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因此大家喜欢的文本类别也不同,如有的小学生喜欢阅读探索类书籍,还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寓言类书籍。由于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活跃性与趣味性有所忽视,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将自身认为好的书籍推荐给学生看,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并不高,再加上对学生阅读行为缺乏科学、灵活性的指导,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很是乏味,不利于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严重阻碍着接下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序开展。
2.1 激发阅读兴趣。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种乏味之感。通过将文本细读与小学语文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能重新燃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欲望,让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中,主动思考探究,加深对文本中心思想与重点词句背后所蕴藏的情感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2 加深内容理解。小学生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时常会表现得比较有兴趣,思维也会比较活跃。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导致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本身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理科学应用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对文本字词句进入深入的思考,这样既能避免教师依照个人主观见解去教学,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有一个深入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2.3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语言,巧妙应用语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法,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通过从细节处引领学生思考文本、阅读文本,可帮助学生打开文学大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享受阅读过程,实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4 提高鉴赏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细心编排的,其语言优美,结构工整,逻辑清晰,背后还隐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借助文本细读这一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文章内容,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想要通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由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科学应用文本细读这一教学模式有重要意义。
3.1 抓住根基,咀嚼文本语言。
3.1.1 细读文字,感受文字韵味。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完整的句子串联而成的,而一个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字与句是文本细读中最小的单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先引领学生细读字句,才能为更深入阅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字句着手,引领学生品味其中的韵味,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与把握。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季”教学为例,这是以诗歌为载体的小短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与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对于短文中字句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领,那具体可从每个段落出发,引导学生感知重点字词的韵味。第一段主要写了春天的景色,“草芽尖尖”可以向学生解释为“绿草和鲜花来报道”,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春天的到来。第二段主要写了夏天的景色,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图片来描述“荷叶圆圆”,如圆圆的荷叶上有一个可爱的小青蛙,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谈谈你认为夏天“美”在哪里。第三段主要写了秋天的景色,“谷穗弯弯”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了秋天收麦子的情境,回想麦子是不是已经“低下了头”。第四段主要写了冬天的景色,“雪人大肚子一挺”也采用的是拟人手法,可以让学生描述自身堆雪人的经历,雪人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字句,不仅让学生对春、夏、秋、冬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还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字词选用的恰当对情绪表达的作用,继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判断文本情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咀嚼文字韵味,让学生将阅读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
3.1.2 填补空白,激发想象能力。“空白”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这种空白艺术丰富了文学作品内容,在也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读者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过程中,应摆脱习惯的束缚,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空白,思考空白存在的必要性,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以及带给自身的愉悦感。以小学语文《动物王国开大会》教学为例,在本节课之中就存有一处空白“你没告诉大家,大会在哪一天开,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小学语文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对空白处进行想象,如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后天呢?”或者“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明天下午呢?”通过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家对文本空白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通知发布一件事要把时间地点等各要素讲清楚教学做好了铺垫。
3.2 立足整体,把握文本语境。
3.2.1 细读结构,品味整体情感。“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每个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解读、欣赏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确实,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大家因受到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家庭氛围熏陶不同、后天学习努力程度不同,导致每个小学生在同一部作品阅读中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引领学生从固定的文本结构中去挖掘不同的情感内容,旨在让学生以个人视角去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简言之,通过从情节着手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文章构思清晰地呈现出来,继而有助于学生对全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待学生学会从文本情节着手解析文章后,学生在日后阅读过程中便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文本内容及中心主旨有更深切的理解,提升学生文本赏析能力。
以小学语文低段部编版《大象的耳朵》教学来说,这是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小短文,文章整体结构清晰,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将细读的重点放在文本结构上,让学生从整体着手深切品味文本的情感变化。首先让学生初步文章,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分段总结,如第1自然段写了“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第2-7自然段写了“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有问题”,第8-11自然段写了“耳朵支起来给自身带来烦恼”,第12-13自然段写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最后让学生们思考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或者你有怎样的体会。如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会珍惜自己的东西,不要盲目学习别人。”还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喜欢,自己舒服,与众不同也很好。”通过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结构,不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了文章大意,还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也会帮助学生养成抓重点阅读的良好习惯。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不能拔苗助长,应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教学价值就会流于形式。
3.2.2 创设活动,探究文章语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文章的演讲或者角色扮演等,这样既能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缺乏互动”的缺陷,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展现自我魅力,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更用心的去感受文章语境,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以小学语文低段部编版《棉花姑娘》教学来说,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通过采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燕子、啄木鸟以及青蛙等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知识。在引领学生学完这篇文章后,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青蛙以及七星瓢虫。可以依照文章中的语句进行扮演,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感受进行创意化扮演。如有的小组会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啄木鸟医生“轻轻抚摸(棉花姑娘)头”、棉花故乡疼痛难忍在地上打滚等,为整体表演增添了很多的趣味性、艺术性,赢来同学们的掌声。通过对学生们的一番观察,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是极高的,分工明确,也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加入自身的一些感想。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重点词句的涵义,包括棉花姑娘生病时“难受的心情”、急需医生给自身(棉花姑娘)治病的愿望以及各类益鸟、益虫想要帮助棉花姑娘的心情。
3.3 同类比较,拓展思维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结构明确、语言优美的文章比比皆是,且每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同一类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文本细读中,可以将同一类型的文本放到一起引领学生细读、比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中心的深层次了解,还能在无形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原本的基础上获得一个更好的提升。
以小学语文低段部编版《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来说,这两篇文章就是同一类型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形象性。通过引领学生对比两篇文章中“狐狸”的特点——狡猾,学生能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感知生活中“狐假虎威”的现象,并及时远离这种人。或者,组织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能从中进一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狐狸养鸡(一)》也是这一单元同一类型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前两节课学习的方式去分析文章结构、体会语言意境,通过字句、结构、情感的细读,让学生初步掌握读懂童话人物和道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寓言故事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3.4 激活体验,感受文本情感。
3.4.1 文本诵读,理解作者情感。汉语是由音、行、意三者组成,作者在创作时是“情动而辞发”,那读者在阅读时就要“披文而入情”。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多忽视诵读对学生文本理解的重要性,简单略过或直接舍弃,导致学生并不能通过诵读真正感知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实际上,诵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文本声情并茂的吟咏,既能体察出作者创作时的喜怒哀乐,又能感受到文本的优美意境,继而把文本的精髓加以内化,提升学生文字赏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对诵读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掌握速度的基础上倾注情感,真正与作者心灵互通。以小学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且富有韵律感的诗歌,语言朗朗上口,教师就因引导学生以欢快的节奏诵读,并且要读出欢快自豪的心情。再以小学语文《棉花姑娘》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以童话故事为体裁,内容浅显,易于学生理解。由于文本情感色彩比较浓厚,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每句话的语气,让学生听过诵读感悟棉花姑娘盼望医生医治的心情。
3.4.2 引发共鸣,拉近情感距离。所谓共鸣指的是读者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继而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与情感回应。在实践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深入分析,让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拉近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间的情感距离,提升学生审美意趣。以《端午粽》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渗透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在讲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家包粽子的过程以及样式,学生们对于这一话题十分感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发言,天真烂漫的童心被激发起来,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3.4.3 读写结合,赏析写作手法。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依存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有助于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日后更深层次文本阅读与写作夯实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在引领学生细读、探究文章内容与思想感情等基础上,鼓励学生沉浸式赏析修辞手法,也就是立足文本优美语句展开仿写、续写,或者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深化所学知识等,让学生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以《四季》教学为例,以诗歌为体裁,以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描绘了春夏秋天不同的景象。小学语文教师便可鼓励学生以文本为范本展开仿写,或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扩写等,感受文本语言之美的同时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如有的学生这样写:“我爱春天,春天大地复苏,小花换上了漂亮的衣服,小草换上了新的枝叶;我爱夏天,夏天烈日炎炎,鱼儿沐浴阳光,孩子们欢乐的在水中玩耍。”通过采用读写结合方式让学生深化文本写作艺术,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阅读教学得以延伸,实现良好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式阅读教学模式与现代化语文阅读课堂格格不入。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阅读教学理念,善于将文本细读这一教学策略合理科学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全面感知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以上所述仅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整理所得,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要一线教师在日后多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研究,予以规范和完善,真正激活语文阅读课堂,为阅读教学拓展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