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价值

2022-11-20 05:11杨子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7期
关键词:颅脑苏醒重症

杨子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颅脑损伤患者是因颅脑直接或间接遭受暴力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患者因脑组织受损造成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处体系统受到影响[1]。重症患者有较高的死亡、残疾率,大宗病例报告显示,我国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为51.8%[2]。因此临床中对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诊断、护理工作极其重视。重症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卧床时间长,机体营养缺失,机体器官衰退,通过积极的护理方法促进患者苏醒,早期接受康复训练对其病情好转更有利[3-4]。本研究观察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分析其对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的146例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各73例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35例,女38例,年龄22~70岁,平均(53.29±3.75)岁。观察组男36例,女37例,年龄23~73岁,平均(52.75±3.84)岁。入组患者均被诊断为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伤后昏迷至少6 h。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患者,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所有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如加强生命体征监护,注意病情变化,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患者苏醒后予以常规宣教、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内容如下。

1.2.2.1 护理方案 制订综合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病情,GCS评分等从入院后制订针对性的方案,将个体教育计划、表单填写、质量控制、出院计划等多项护理工作衔接,予以整体、一致的护理服务。另外,还需要强化不同阶段的护理工作,比如急性期期间、恢复期等,提升护理针对性。

1.2.2.2 基础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绝对静养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应当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谢绝家属探视,护理、治疗操作集中与同一时间段进行。将病床床头抬高30°左右,保持患者呈半卧位,避免食物反流。加强病房巡房,观察各种导管连接情况、固定情况,引流管引流情况,记录24 h出入量。

1.2.2.3 压疮护理 重症患者活动受限,发生压力性损伤概率较大。制作床头翻身卡,每2 h为患者翻身1次,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拉扯导管或加重脑组织损伤。定期更换床单、被褥、病服,保持床铺整洁无褶皱,床铺、衣物被大小便、汗液污染后应当及时更换。选用合适的气垫床,对身体受压处以及骨隆突处进行保护,每日定时按摩四肢、对压力性损伤高发部位涂抹润肤乳,每日清洁皮肤。

1.2.2.4 呼吸道护理 每日早晚、餐后按时清洁口腔,减少口腔感染风险。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患者难以有效咳痰可进行雾化吸入或利用辅助排痰仪器促使痰液排出。如果患者痰液比较黏稠,可以合理运用雾化吸入方式、排痰设备将痰液松解后再进行处理。定期收集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感染风险。护理人员还需要强化引流管干预护理,可以运用约束带对患者进行合理约束,进而降低意外脱管、拔管情况出现。

1.2.2.5 早期唤醒 重症患者昏迷时间较长,护理人员需保持高频率呼唤,或通过触觉刺激使其苏醒。期间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其对触碰或词语存在反应应当多次重复,加强刺激,促使患者早期苏醒。

1.2.2.6 心理护理 患者昏迷期间,护理人员落实家属的心理疏导,及时将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告知,积极疏导家属情绪,避免过度担忧,做好家属工作,使其在患者苏醒后配合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患者苏醒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将其病情告知,监督其苏醒后的情绪变化,疏导负面情绪。

1.2.2.7 饮食护理 创伤患者机体消耗增多,又因长期卧床存在营养不良状况。动态监护营养指标,予以个体化营养支持。患者昏迷期间予以其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现调现用。苏醒后根据其肠胃耐受能力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早期留置胃管或鼻饲管,随身体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半流食、普食。患者予以高蛋白、高能量饮食,满足身体需要。此外,在鼻饲操作前后,需要将导管进行冲洗,避免导管堵塞。

1.2.2.8 健康教育 患者苏醒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说明重症颅脑损伤对脑组织的损害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详细解释相关知识,说明手术治疗效果,护理方法,使患者对自身实际情况形成正确认识,增强信心。还需要为患者进行环境介绍,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告知患者置管与引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在对患者进行换药、翻身以及吸痰的时候,还需要对进行相应的解释,让患者可以主动配合。此外,可以制作喝水、排便以及饥饿等沟通卡片,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护理需求。

1.2.2.9 康复训练 患者在昏迷期间以及卧床期间予以其被动训练,进行关节的屈曲、外展等,保持关节、肢体的灵活性。患者苏醒后帮助其进行主动训练,早期进行肢体摆放坐位等难度较低的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增加训练难度,逐渐过渡至站立、步行、穿衣、进食、上下楼等。还需要合理引导患者进行语言复述训练,进而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

1.3 评价指标 ①本研究以GCS评分(≤8分重度昏迷;9~12分浅昏迷;13~14分轻度意识障碍;15分意识清醒)、苏醒时间、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病死率、病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疮、感染、应激性溃疡)为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各项指标。②医院自制满意情况调查量表,总分100分,其中,60分以下:不满意;60~85分:满意;86分及以上:十分满意。总满意例数包括十分满意例数与满意例数。③抑郁评分量表与焦虑评分量表,总分42分,得分在1~19分表明抑郁与焦虑程度为重度,20~34分表明抑郁与焦虑程度为中度,35~42分表明焦虑与抑郁程度为轻度,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抑郁与焦虑程度越轻。④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各项总分为5分,0~1分表明状态较差,2~3分表明状态一般,4~5分表明状态较好,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以(n,%)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CS评分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的评分为(6.15±1.54)分,对照组的评分为(6.24±1.48)分,t=0.360,P=0.719。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为(14.06±0.53)分,对照组的评分为(12.71±1.57)分,t=6.961,P=0.001。观察组经护理后GC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苏醒时间、住院时间以及ICU入住时间比较 观察组苏醒时间(5.16±1.26)d,对照组为(8.61±2.15)d,t=11.829,P=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59.33±5.45)d,对照组住院时间(69.72±5.54)d,t=11.423,P=0.001。观察组ICU入住时间(14.38±2.28)d,对照组ICU入住时间(20.72±2.57)d,t=15.767,P=0.001。观察组苏醒时间、住院时间以及ICU入住时间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病死率、病残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病死率为0(0/73),对照组病死率为6.85%(5/73),χ2=7.082,P=0.007。观察组病残率为2.74%(2/73),对照组病残率为10.96%(8/73),χ2=5.301,P=0.021。观察组压疮、感染、应激性溃疡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4%(2/73),对照组压疮、感染、应激性溃疡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33%(9/73),χ2=6.608,P=0.010。观察组病死率、病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疮、感染、应激性溃疡)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十分满意有52例(71.23%)、满意有20例(27.40%)、不满意有1例(1.37%),总护理满意度为98.63%(72/73);对照组十分满意有39例(53.42%)、满意有22例(30.14%)、不满意有12例(16.44%),总护理满意度为83.56%(61/73),χ2=13.998,P=0.001。观察组总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平均焦虑程度评分、平均抑郁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平均焦虑程度评分为(19.93±5.62)分,对照组护理前平均焦虑程度评分为(19.85±5.46)分,t=0.087,P=0.930。观察组护理前平均抑郁程度评分为(20.09±4.50)分,对照组护理前平均抑郁程度评分为(20.12±4.45)分,t=0.040,P=0.967。观察组护理后平均焦虑程度评分为(39.79±8.97)分,对照组护理后平均焦虑程度评分为(32.12±6.63)分,t=5.875,P=0.001。观察组护理后平均抑郁程度评分为(40.46±9.12)分,对照组护理后平均抑郁程度评分为(33.02±7.78)分,t=5.302,P=0.001。护理前两组相关数据信息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平均焦虑程度评分、平均抑郁程度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平均躯体功能评分为(4.12±2.01)分,对照组平均躯体功能评分为(2.56±0.48)分,t=6.449,P=0.001。观察组平均心理状态评分为(4.29±1.97)分,对照组平均心理状态评分为(2.63±0.29)分,t=7.122,P=0.001。观察组平均社会功能评分为(4.56±1.99)分,对照组平均社会功能评分为(2.71±0.19)分,t=7.907,P=0.001。观察组平均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4.74±1.88)分,对照组平均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2.47±0.27)分,t=10.211,P=0.001。观察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4.81±2.03)分,对照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2.50±0.31)分,t=9.611,P=0.001。观察组平均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等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将伤后昏迷6 h以上或者再次昏迷的患者判断为颅脑损伤,颅脑损伤多是由打架斗殴、高处坠落、车祸等导致头部遭受暴力所引起的,重症患者伤情严重。患者颅脑组织损伤部位不同,损伤严重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差异[5]。鉴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死亡、残疾率高,及时通过手术治疗清除血肿,修复受损脑组织是关键[6]。患者由于长时间陷入昏迷,术后十分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比如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增加患者生理与心理痛苦,降低预后,需进入ICU加强监护,术后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及时唤醒患者,满足其生理心理护理需求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加快康复进程[7-8]。

常规护理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9]。但重症患者病情相比普通患者更为严重,其体征波动大,并发症风险高,心理问题严重[10]。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干预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主动性,只是简单地对患者开展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工作、ICU病房护理工作、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以及术后药物指导工作等,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护理效果。随着现代临床护理研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种新型护理模式被逐渐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尤其是综合护理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全面性、科学性,而且综合护理相比常规护理有更多的优势,这一护理方式更加重注护理的整体一致性,同时又强化了责任制,各岗位护理人员能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患者护理,避免疏漏,且确保各环节环环相扣[11-12]。孙慧英[13]表示综合性护理干预范围更全面,从基础护理工作、康复训练工作等多方面着手,又融入人了文关怀,既能够夯实护理基础,处理常见问题,又确保了患者心理健康。在孙慧英研究中患者GCS评分更低,同时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经护理后GC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孙慧英说法。本研究中观察组苏醒时间、住院时间以及ICU入住时间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综合性护理干预下患者苏醒更快,转入普通病房更早,住院时间更短,证实这一护理方式有利于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能够推动康复进程。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病死率、病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观察组平均抑郁程度评分、平均焦虑评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种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工作。

总而言之,对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快速苏醒,早期康复,这一护理模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更理想。

猜你喜欢
颅脑苏醒重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植物人也能苏醒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