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琴
“双减”政策给新升入初中的学生带来很多变化。如何做好“小初衔接”工作,是学校和家庭面临的新挑战。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我校对施教区范围内的五所小学进行了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在校时间、课程设置、作业布置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小学上午8:20 开始第一节课,初中不得早于8:00,那么初中生大概比小学生要早到校20分钟。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后,小学的放学时间是18:00,初中的放学时间是20:30。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初中生比小学生晚放学2.5 小时。初中生在校总时长达到12 小时30 分钟,比小学生多出2 小时50 分钟。
从时间上看,校园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初中生在校时长比在小学阶段多出2 小时50 分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和文化布置,为学生打造学校“家文化”,营造家的氛围,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校园生活。
学校优良的师资、丰富多彩的课程及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因此,学校开设多种课程与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与小学建立密切联系,经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小初衔接”的顺利进行。
教师还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和托管服务时间,对部分学生开展辅导,帮助后进生答疑解惑,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了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校成立文学社,实施“阅读百千万”工程。学校依托“学科+”课程设置思路,开设海量阅读课程,引导学生会阅读,勤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七年级学生每周的课比六年级时多8 节;升入八年级后,增加物理学科;升入九年级后,增加化学学科。相比于小学,初中增加了中考考试要求。
教师层面。小学教师需培养学生重视预习、复习、自我反思的习惯;七年级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独立作业、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校层面。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组织六年级教师与七年级教师联合教研,开发“小初衔接”校本课程,形成“小初衔接”项目化教科研共同体;组织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优秀作业展示等活动,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
家庭层面。学校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良性的家庭教育。
“双减”政策对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3~6 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 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 分钟。初中生作业时长比小学生多出30 分钟。
初中和小学各门学科的课标能级要求不一样,因此,在作业设置方面,初中和小学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初中教师应加强对作业的研究,减量不减质。自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以来,我校加强作业研究与管理,教研备课组发挥集体备课优势,整合了网络优质资源,形成学科优质校本资源库、学科校本作业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作业,学业负担切实减轻了。
“小初衔接”的关键,在于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最大教育共识,这才能让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因此,学校在围绕素质提升、课堂提质,加强“小初衔接”研究的同时,要联合家长,通过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