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022-11-20 04:39李希文
读与写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整本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李希文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 山东 利津 257446)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名著阅读的数量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因此,整本书阅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在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真正付诸于语文课堂实践的鲜活的血液!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对短篇文章、单篇文本的阅读与探究,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成长是不利的。整本书阅读,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了阅读的难度,但从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收获。然而,在娱乐业发达的当代,对于初中生来说开展整本书阅读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们没有缺乏内心,缺乏专注,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阅读。此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仍然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尚存在很多问题,这都给成为了整本书阅读路上的重大阻碍。笔者任初中语文教师多年,在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实践,现将所得归纳如下。

1.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就目前来看,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主要是以单位主题为统合,将不同的单篇文章置于同一个单元主题之下。不过,因为每一篇选文在篇幅上都不是很长,并且其中还有很多是文学名著中的节选,或者经过改写的文章。这些文本内容的阅读,很难让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得到提高。这种阅读是有限制、有范围、有局限的。而借助于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窥得内容的全貌,无论是对故事、情节、人物都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广阔的思维和视角开展阅读和思考,,实现整体阅读意识的提升。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阅读归根到底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会给学生详细的解释文本内容,拆解文本架构,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缺少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以教师的讲解作为代替,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提升的很慢。整本书阅读,教师难以在做精细的讲解和拆解,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不断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而且自主性的阅读,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并且更容易实现深度阅读。“碎片化”学习摄入的往往只是信息;要真正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把知识系统化,从语文阅读来说,还需要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1.3 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较强,始终是在被引导着阅读、学习和思考,这样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整本书阅读,没有教师帮助做讲解、做规划。一切的事情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掌控阅读进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批注。我们要知道,任何习惯的养成,还得依靠个体的自觉。在整本书的阅读当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有条不紊的开展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得以养成。

2.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整本书阅读与教材体系难以对接。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想确保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务必要做好和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主要体现在名著导读的模块,这一模块是一个单独的模块,与其他单元主题的内容在关联性上并不是很强,无法实现和单元教学主题的对接。此外,很多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开展不够重视,没有将整本书阅读有机地呈现在同一本教材中,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无法有效地开展。

2.2 师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不足。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教师缺乏足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经验,学生也缺乏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对于阅读目标的设定,对于阅读的规划仍然需要细致的规划。此外,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科所要学习和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时间也很紧张,为了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很多学生都怀着功利化的想法,且由于未能够正确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对于其自身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所以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在整本书阅读上,这就导致整本书阅读在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有效推广与落实。

2.3 整本书阅读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难度。相较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难度上有了明显的增加。首先,学生阅读能力的低下,以及阅读专注度不够,导致学生很难静下心去“啃”一本厚厚的书籍,很难逐字逐句的去品读一本著作。越来越多的新奇有趣的娱乐方式,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挤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整本书的阅读指导需要做更多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加大,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内容深度、思想价值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了一个好的阅读者和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

2.4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有待完善。有效的阅读评价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整本书阅读在内容、阅读方式上与以往的单篇阅读有很大的不同,单篇阅读的评价方式与整本书阅读是不想适应的。我们需要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对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但就目前来看,在评价上我们仍然较多的沿用了以往的评价方式,由此无法足够全面的、足够客观的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进行评价。

2.5 相关方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初中教学基本围绕“中考升学率考核指标”开展,学校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口头强调多,实则未认真落实;教师为了完成升学目标,顾不上将其作为重点来抓,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基本是语文教学中的“副业”;家长害怕影响考分,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基本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并不良好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生态圈,对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造成一定阻力。

2.6 内生动力不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足够的阅读动力就不会产生好的阅读效果。初中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知识积累有限,对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原著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坚持阅读的耐力还不够。这些自身存在的阅读障碍对整本书阅读存在一定的反力。

2.7 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了解精彩故事有比较强烈的冲动,但因课业太重、作业繁多,课内基本听教师讲解,没有时间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还基本沿袭单一的课堂教学,可管控碎片时间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导致课外或节假日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大多用于电子读物的“碎片化”阅读了。

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注重整本书与教材联系。前面已经提到,语文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单独的模块,未能和单元教学建立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办法把整本书阅读和教材教学有机整合到一起。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整本书与教材选文的阅读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那些节选自文学名著的选文进行挖掘和拓展,切中学生的兴趣点,诱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比如,九年级下册《屈原》一文,便是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这是全剧的高潮。教师首先可以就选文的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并由此激发学生对之前的故事,以及最终的结局的兴趣,从而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3.2 注重阅读教学专题整合。为了能够使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加顺利的开展,我们不妨采取专题阅读教学的方式将整本书进行串联阅读。

比如,对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阅读,这种著作篇幅很长,内容情节非常多,故事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也很多。并且,其所用的语言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阻碍,从而导致兴趣低下。为此,我们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一个专题,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像对故事里涉及的各种武器和法宝及其功能作为一个专题,激发学生对于《西游记》不同人物武器和法宝的功能进行探究阅读,从而达到将《西游记》人物、故事、情节串联的目的,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3.3 采取有效阅读教学模式。要想保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我的实践中,对以下教学模式多有应用。第一,比较阅读,拿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为例,两篇散文分别是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虽然同为散文,但在语言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为此,我们可以拓展到《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广泛阅读这两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品析他们的语言特点,并进行比较。第二,导向阅读,以以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为例我们可以拓展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整本书阅读,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知识内容的延伸。第三,回顾阅读,以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以童真童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回顾冰心的著作《繁星》,通过整本书阅读到深刻体会作品中的童趣与欢乐。第四,拓展阅读,以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为例,教师可以拓展到《白求恩大夫传记》,通过阅读白求恩的故事加深对于白求恩的了解。

3.4 创新阅读教学评价方式。在我看来,过程性评价较为适合整本书阅读。因为,整本书阅读过程很长,其阅读的过程和最终阅读的结果是同等重要的。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加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和在整本书阅读中做出的努力,实现的成长。

比如,在对《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进行阅读评价时,教师可以以学生喜欢的情节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其中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阅读收获,对科幻小说的认识等,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说出来即可。此外,我们还可以检查学生的批注和阅读笔记等,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补充。

3.5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脉络。《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神魔小说,是最具有想象力的一部小说。对于《西游记》的故事,学生们都不陌生,通过影视作品,对其中的人物和诸多故事情节都有了解。不过,这部小说体量很大,纵然学生能够读完,但可能也无法将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梳理清楚。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更好的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比如,从主要人物出发,构建人物关系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作为导图的中心词,然后各自延伸出不同的故事线,最终汇合到一起。一遍阅读,一遍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认识,在阅读完之后,重新对思维导图进行审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全局认识,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效果。

3.6 尝试以问带读,推动深入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往往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专注度,提高阅读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可以尝试以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从文本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整本书阅读篇幅都较长,一般分为很多个章节。每一个章节,我们都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章节阅读。每个章节阅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既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成果,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比如,以《儒林外史》为例,,这本书三言两语中便写出了一个人物的风神,是一部高超的写人之作。纪传式的写作方式,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似松散,实则也符合现实。就如我们的社会关系网,通过四五人便可把所有人加以勾连。全书共五十六回,比如,第一回为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第三回为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根据每一回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设计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我们还可以以前一回的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大胆假设下一回可能的故事情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了解,提前对每一回的故事进行阅读,设计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4.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做好阅读计划只是设计阅读任务的第一步,教师还需区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课前导读课、过程指导课和课后交流课。因为,每种课型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任务自然也就不同。

4.1 课前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张祖庆老师在《导读课的重要使命》一文中说:“导读的使命就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陌生的好书,进而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所以课前导读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

名著导读对《朝花夕拾》的推荐标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朝花夕拾》正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它有隔膜,隔膜后面掩藏着趣味,趣味里蕴含着理性。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隔膜,咀嚼经典,是开启阅读的必要条件。导读课,设计了人物“猜一猜”的活动,展示主要人物的精彩描写片段: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

③她生得黄胖而矮,常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直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鲁迅这位语言大师笔下的人物极有个性,寥寥几笔便可传神。这样的文字,让那些即使有点不太喜欢阅读名著的同学,都可能产生翻一翻、看一看的冲动,就好像紧闭的门,开了一道缝,让人窥视到门内的“珍宝”,很多人会挤进门内去一探究竟。激发学生兴趣方式,我们还做了更多的尝试,比如举行知识竞赛、哑剧表演猜故事、看图画概括情节等等。

4.2 过程指导课——推动学生持续阅读,提供必要的阅读帮助。是指教师要及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可以是直接解疑答惑,也可以是举办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

《朝花夕拾》所在的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学习生活”,学习这一单元的单篇,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因此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由篇到本,进行《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衍太太、范爱农等。在设计活动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比如,可以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的长妈妈入手,作为阅读整本书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几篇散文联系起来,串联起鲁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有助于破除我们对经典的隔膜感。

4.3 课后交流课——参与学生阅读展示,点拨学生提升空间。课后交流课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一是展示读书成果,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即借助成果展示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成果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又包括阅读策略使用上的经验积累。

在《朝花夕拾》的交流课上我安排的是“认识鲁迅”的阅读任务。首先,我会向学生出示让我们认识鲁迅的小专题: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生活。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PPT,选择适宜的方式(如讲故事、朗诵、话剧表演等)在全班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构起《朝花夕拾》阅读知识库,可以是思维导图形式、表格形式、摘记形式和文章形式等。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充斥生活,在享受“快餐式阅读”、“浅阅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面对一本书的时候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精细阅读更无法深度阅读,将整本书阅读弃之于课堂之外,又拉远了学生与其课堂主体地位的距离,那么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削弱,新时代所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也将难以实现。整本书阅读重深度学习、重思维与思考,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我们应该重视整本书阅读,并正视当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的策略,不断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整本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论语》整本书阅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