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远强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龙坑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经实践可知,只有一个人对工作或者学习感兴趣,带能全神贯注地投入,主动完成工作或者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也要以趣味性为主,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在较强的学习兴趣引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当前数学趣味性课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提升学生积极性;第二,创建轻松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快乐的学习;第三,结合小学生“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基于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下述方法创建趣味性数学课堂:
将艺术学科与数学学科融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新的领域。可以借助数学故事,创建戏剧表演课,让学生通过表演表达抽象的意境,从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高效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提升学习主动性。将戏剧扮演与数学故事教学结合,发挥戏剧扮演教学的辅助作用,对于低年级学习数学起帮助作用,利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展过程,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从戏剧表演分析,可以将数学故事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为了突破重难点,创建戏剧表演课堂,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在此,围绕故事,创建“角色认同”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而达到数学的深入学习。例如讲解长度单位知识点的时候,先确定重难点,即可自主进行长度单位换算与进率。教学过程为:首先,师生一同编制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故事情节,如将其取名为“四长论亲疏”,大致内容为四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与毫米共住在一个屋子,他们都想做房间的主人,毫米说“只要我凑足十个自己,就组成了厘米,凑足一百个自己就组成了分米,凑足一千个自己就组成了米,到那时我就可以当家了。”其余几个长度单位也通过这种形式,介绍自己,来分析可以当家的机会。在学生的阐述下,开始理解各个长度之间的关系,基础掌握重难点。然后以四个手指分别做米、分米、厘米、毫米,在手指上套上手指偶套。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实物演出。通过此类戏剧性故事表演形式,让学生可以生动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且这种表演活动操作性强,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
第二种,大型故事表演,此往往不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而是为了呈现一个单元中知识的逻辑关系,或者是一个关键核心知识模块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表演,亲身体会出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可助其打通联结知识点,优化认知结构,进而扩展学生学习视野。例如进位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十进制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可通过故事表演课,让学生经历数与十进制的产生,通过行为参与与情感参与提升学生认知。具体过程为:教师先收集资料,改编《数字的故事》,变为表演脚本,然后准备表演工具,如绳子、石子、音乐等,然后分角色分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排演绎,然后在课中实施表演。对于大型数学故事表演,可从序幕-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尾声着手,先是解决“数是怎么产生的?”问题,然后是“为什么满十进一?”“十进制是怎么产生的?”通过演绎,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字,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绘本教学,促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教师要把握时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此基础上紧扣知识点,突破重难点,最后甄选类别特征,丰富学生体验。
2.1 把握时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趣味性数学课堂就是抓住所有时机进行教学,以此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上课铃声刚刚敲响时,学生还未进入学习状态,此时为其引入数学绘本,就可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是低年级学生,可引入故事型的绘本。一段时间后,课前引入绘本学生已经感觉习以为常,已经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所以可在课中教学中引入绘本,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可在课后使用绘本,助学生更好巩固知识,扩展学习内容。在不同的时机引入绘本,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知识点上[1]。
例如“11-20数的认识”教学中,在课堂开始前,为学生呈现数学绘本《古人计数》,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为什么老大的石头数量比老二少,但是数值却比老二多呢?”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与图画阅读,就知道其中的“奥秘”,即老二的一块大石头表示十块小石头,再加上四块小石头,则表示老二的数值是十四。而老大的三块小石头则表示数值三.借助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抓住课堂开始时机,唤醒学生对数的认知后,顺势引出数学知识点“以十计数”,将绘本背后隐藏的数学道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顺理成章进行新知教学。
2.2 紧扣数学领域,突破重难点。数学不同领域教学重点的不同,如计算教学重视对学生算理、算法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运算能力,因此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趣味性课堂的构建以构建情境为基础,然后引入绘本提升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其主动思考问题,进而掌握数量关系与运算的道理;概念教学则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学习,以理解本质为目标,引入数学绘本设计构建概念教学框架,逐步分解抽象概念,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示或者情境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教学则是借助绘本阅读,引导学生从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经验深化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有针对性的实施绘本教学,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突破重难点。
例如关于乘法认知的计算教学中,融入绘本《有趣的乘法》大公鸡在清早喔喔叫的画面,教师提出问题“大公鸡可真勤劳啊,你知道图画中的大公鸡叫了几声吗?”让学生回忆绘本内容,尝试理解“大公鸡每次叫三次‘喔’,一共叫了四次,就是4个3相加,然后得到结果12。接着追问如果叫了6次‘喔喔喔’,那么一共叫了几声?8次是多少声?学生学会计算后,就可尝试自主计算。慢慢让学生感受到加数越多,算式写的越长,感受到加法的不便捷,在此乘法的意义就自然体现出来。学生开始尝试探索用“几个几”表示乘法,开始学习乘法算式。此案例中的重难点是算理的理解,在此通过数学绘本,创建情境,让学生自己计算、思考、产生矛盾,参与数学问题探究过程。后期教学则围绕学生兴趣进行,助学生更好理解乘法算式中数字与符号的含义,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2.3 结合绘本类型,丰富学生经验。不同类型的数学绘本往往特点有所不同,融入数学教学中也使用不同的策略。例如故事性的绘本融入数学课堂则是以解决主人公的问题为线索,师生、生生一同探讨数学知识,因此在运用故事数学绘本创建趣味性课堂的时候,需要将知识与故事线并联起来,通过助主人公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2]。另外应用型的数学绘本则与学生实际贴近,因此在使用此类绘本的时候,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活动型的数学绘本则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活动性强,将此融入到数学课堂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下,有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不同的绘本在融入数学课堂时,要先甄别其类型,然后科学使用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多元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找规律”课堂教学时,融入绘本内容,在导入环节中,出示《找寻小时的宝石王冠》绘本,介绍故事中的人物信息,讲解绘本故事。讲解到宝石王冠一页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认真观察,为学生提供思考时间,说出发现。然后在发现基础上,找寻规律,如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最后布置任务,事实上展出的宝石王冠是假的,请你帮助博物馆馆长找到真正的宝石王冠?在此学生依据之前总结的“规律”,找寻线索,认识更多类型的规律。在此就是巧用故事型的数学绘本引导学生学习,激发探究兴趣,并在知道“真的宝石不见了”之后,开始跃跃欲试,想要知道真正的宝石究竟到哪去了,产生探究愿望。通过此激发数学思维,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
“读心术”对小学生来说是神秘的,会为了探寻“读心术”的答案而动脑分析思考,激发其主动性、基于此,本文将“读心术”魔术教学运用于“9的倍数特征”课堂教学中,旨在通过此让学生主动动脑[3]。教学过程为:
3.1 表演“读心术”。教师讲解读心术规则,第一,心中想一个任意的两位数,如32;第二,记住这个两位数,先减去十位再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如32-3-2=27,记忆结果。之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百位表,即从0到99,每一个数字后面都对应一个简易的图案,然后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到黑板中选择一个数字,用教师讲解的规则进行加减,得到结果,然后记忆结果,擦掉算式。此过程教师要背对着黑板,不能看黑板。当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开始“做魔术”,即“计算后得到的数字对应图案被我放在这个信封里,请你拆开,并验证计算出的数字图案与信封中的图案是否相同?”。当学生看到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案和自己的计算结果相同后,都惊诧万分。
3.2 解释“读心术”。在教师展示“读心术”后,学生已经对其悬念充分吸引。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个魔术是巧合,教室可以再进行一次魔术表演,去除学生疑虑,并开始展示“读心术”中的数学知识点。第二次的模式表演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并鼓励其多提问,尽量感受“读心术”下的数学知识[4]。当学生完成计算,得到数后,教师再将实现准备好的图案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比是否一样。此时学生经过自己随意列举数字并计算,逐渐发现了“读心术”的秘密,如“与9相乘的数字后面的图案相同”。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活,并迫切知道并开始探索读心术后面的秘密。
3.3 揭秘“读心术”。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达到高潮,教师开始脱去魔术的外衣,揭秘读心术。经过多次探索,学生开始慢慢发现“读心术”的秘密,此时教师就可向学生解释,将“读心术”下关于9的倍数的秘密呈现出来,可以用语言的形式引导其发现秘密,先让学生观察百数表,让其发现只要是9的倍数,后面图案都是相同的,以此呈现9的倍数知识点。接着师生一同在百位表中找寻9的倍数并圈出来,一同讨论9的倍数特征,即“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等于9(除了99之外)”而此就是“读心术”的秘密。教师揭秘后深化探究,即以问题“是不是所有的9的倍数都能用读心术展示呢?”引导学生思考,即在组内、组建交流下,尝试实践并总结。教师举出几个数字,如99、639等,让学生分析是否可使用读心术表演。以此完善数字信息,最终总结出9的倍数数字特征[5]。
3.4 练习“读心术”,进行百数表的变换。多媒体随机展示几个数字,让学生辨别是不是9的倍数,做“读心术”练习。通过此让学生巩固概念知识。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改变百数表的图案,即9的倍数后面的图案换成其他形状,引导同学们再进行表演,看一看这次会是什么图形?基于之前的经验学生还会猜原来的图形,但是最终结果却是其他,之后教师为学生解惑,或者由学生答疑解惑。即虽然数字后面的图形换了,但是“读心术”得到的答案还是9的倍数。当学生知道此“读心术”的本质后,就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读心术。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作文纸,指导学生制作百数表。发挥学生想象力,自己动手制作符合读心术计算方法的百数表。有的学生展示十二生肖百数表、有的学生展示颜色百数表。此过程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而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6]。最后进行专项习题练习,用学生自己制作的读心术百数表,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展示。此过程中灵活运用9的倍数特征运用,提升思维灵活性。教师可选择生活中的关于9倍数的习题,通过回归本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过程通过魔术教学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内化知识。但是学生学习兴趣虽然被调动,但是学生的思考方向怎样指向9的倍数特征这一问题,还需教师深入教研。
小学数学有很多教学方法,以构建趣味性课堂为目的,教师可使用绘本教学法、基于绘本故事的表演教学法、魔术教学法等,迎合学生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不再墨守成规,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快速提升其想象力,磨炼思维,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