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寻找、鉴赏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发现美的引导

2022-11-19 18:53:51危丽英
读与写 2022年2期
关键词:纹理美的学生

危丽英

(福建省邵武市八一希望小学 福建 邵武 354000)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的历史悠久,它作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素之一,不能再局限于传承传统的美育,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作为美育工作将承担起对自然美的不懈追求、感悟、享受、再现和对人文美的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美、欣赏美,让孩子们身处其中,耳融目染于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环境中也就变的尤为重要。

在这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对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美进行了摸索和探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1.美的环境,还原自然——美的直观感受有益于美的发现

所谓美的环境,就是要有适合学生年龄段、充满童真、童趣、积极向上的环境。在儿童的世界里,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外部特征来认知所看见的事物,从而进行联想、创造。因此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就要抓住他们的思维特点,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身临其境,身边处处都有花,有树,有草地有山坡,有流水,颜色丰富多彩,造型各具特色。这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十分的注重营造这样美的环境,还原自然,带给学生美的直观感受,也更有利他们发现美。

在上三年级《美丽的花》这课时,我便注重孩子们在生活中对花的观察。课前让孩子收集花的知识,对花和枝叶的结构特征、生长规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课堂上首先让孩子们说说你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花,是什么颜色的,都有哪些形态?你最喜欢哪种花?接下来让孩子们欣赏课件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五颜六色花的图片,最后引导孩子们继续观察各种小盆景,并根据花的形态猜猜这些花的名称,并说说你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增添了再造想象的素材,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花的特征,同时可以渗透一些环境光线的变化会对花的色彩有所影响,这样的引导会让学生画出的花更加的鲜活和逼真。

2.寻找不同的视角——感受发现中不同的美

每个故事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感受的角度不同。那么一个物体在不同的视角观看,也会感受到它不同的美。在大自然中,物体的形态大多都是不规则的,不同角度的人便能体会到横看成林侧成峰的不同感受,怎样改变视角才能呈现更美的那一面呢?在作品中构图便是作者所呈现的视角,均衡、对称、变化对角线等等这些构图方式能为作品的视觉效果加分。那么在观察物体时,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下面全方位的观察,既平视、仰视、俯视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会发现不同的美。

四年级下册《平凡的美》这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平凡的美。是的,再平凡的东西都有美的一面。美的视角不同就能发现不同的美感,创作者如何表现平凡的生活物品的美呢?课前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的东西,感受一下要用哪种视角去看才能表呈现出它最独特,最具有美感的一面。接下来想一想你从这些平凡的物品中发现的美具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可以从这些简单、平凡的物品的形状、颜色、观察视角的远近、是特写还是全景等等进行分析,逐步的引导孩子用不同的视角去发现者平凡的美。最后用线描或者色彩画一画你眼中的美丽的生活物品。

拍照,是影像时代必不可少是技能,在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场景值得我们拿起相机把美好的一面记录下来,如何用相机的镜头去发现美呢?五年级《校园合影》这一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事物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在构图方面还需要引导。拍照人人都会,快门一按,画面中只要有人和景就行,但是要怎样才能拍出能够传达师生关爱之情、同学间的同窗之情的美感精彩瞬间,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来呢?这就需要学会利用不同的视角来完成,让画面更加生动,构图完整又富有新意。在合影前先谈谈自己平常是如何拍照的,都是以怎样的视角去观察所拍的景物,然后让学生用两个视角去拍摄同一组合影接着互相对比一下,不断的寻找美的视角,接下来就是讨论拍摄的结果,谈谈哪一个视角呈现的画面更新颖,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拍摄的过程就知道如何根据拍摄内容进行调整角度以达到最加完美的视觉效果,呈现你发现的美的画面。

3.发散思维,用不同的形象进行创新——发现独特的美

在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创作素材,它们的颜色、形状、材质等等都不相同。通过观察这些素材丰富了孩子们的表像储备,那么要如何进行创新发现独特的美呢?引导孩子发散思维非常重要,打开孩子的创新思路进行积极的联想,用不同的艺术的形式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美。

三年级《化平凡为神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材料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如何利用素材的特点,将它们粘贴、插接、弯折等制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美的作品?如何化平凡为神奇呢?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巧妙的进行加工,并加以运用于艺术作品中。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再拿出提前收集好的各种废弃的材料如包装盒,布,毛线,树叶,挂历等等。

第二环节:更深层次的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学生交流讨论如何用那些收集的废旧材料表现出来,使其要具有立体感。

第三环节:选择几种物体并适当的分析它们的立体造型,引导学生简单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穿插、拼贴等,还可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的表现方法,如半立体的几何形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

第四环节:创新——变废为宝,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进行组合、创造立体的工艺品。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增强环保意识,学生学会利用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立体的工艺品美化我们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在打破物资的原有形态后如何去创作一些新的形象,如何去完善这个形象,不断的追求美的感受从而发现一个更美的世界。

4.美无处不在,就等你学会用“美”的眼睛来发现美

每个在自然界中的不同种类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一面,色彩、形态、以及它们的纹理等等,这里就说说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纹理的美,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纹理或粗糙或光滑,或稀疏或稠密,或深或浅等。

在上三年级《天然的纹理》这一课,课前先让学生在生活和大自然中了解各种各样纹理,如不同种类的树皮、叶、花及木头的横切面,不同组织结构的石头,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类型的布的纹理,金属与棉花的纹理的区别等等让孩子感受不同纹理的特点。然后再找一找这些不同的纹理中,按照自己的确定的主题来进行分类,比如纹理的深浅、类似某种物体的形状、质感的粗细等等。在课上便拿出自己分好类的纹理,谈谈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接着用发现美的眼睛把收集的纹理仔细观察,观察它的颜色,观察它的形状,观察它的大小,观察它能让你产生联想的细节处?最后选择留在你头脑中最美的那一个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是单个的形象,也可以是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新的形象。在交流中不断深入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充分发挥了想象能力,层层递进从最普通的物质中发现独特的美。深入浅出,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选材利用树叶、石头、纸或者布等材料的不同纹理,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组织起来,用彩色颜料把美的纹理拓印下来,再进行添画,便可创作出一幅美丽的纹理花。

生活中这些熟悉的审美对象会给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创造更为广阔的艺术情境,也更容易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在阐述和制作的过程中,既学会了自主的去发现每个事物中所存在的美。又在操作中学会了如何去组织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素材,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从而发现美的存在。

用“美”的眼睛发现美的存在,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不同,观察到的“美”也就不同。莫奈——《日出》清晨的那一抹日出,在他的眼睛里是日出时绚烂的色彩,有种朦胧美。梵高——《星空》用画笔记录眼里的一切璀璨渴望万物的色彩都是如此的夺目,流动着,燃烧着,给人以震撼的美。达利——《记忆的永恒》在他的眼里有一个荒诞的梦境,有“稀奇古怪”人物,有柔软的钟表,怪异的形象也有一种独特的美。在人物雕塑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旧石器时期的产物,出土于奥地利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肥硕的身材与经典的维纳斯大相径庭,这美吗?美,当你了解了远古人类的审美特点和它的历史背景,了解在那时的形体美体现的是对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意识,对母性的伟大的歌颂。不论绘画,雕塑等等这些艺术品的美,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尊重、礼貌、信任等这都是美的,你发现了吗?

5.在鉴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其目标是通过艺术教育加深大众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学会理解审美不仅是“看得见”的,也是通过大脑感知的,包括对周围所有形式的看得见的生活进行更深的感悟。

从开始教学后发现,学生评价艺术作品过于单一,主观性很强。学生更喜欢使用简单的“像不像”来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学生将作品对象与现实世界的对象进行比较,即“对号入座”,他们认为不能对号入座就不好,比如抽象画,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乱画”,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努力改变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鼓励学生欣赏不同的作品。教师必须明白,审美素养的发展需要一个教育过程,不应该强迫学生分析当代表现性作品的学习。例如,当我们讲授抽象作品时,我们邀请学生伴随音乐去欣赏作品,并把学生带进艺术家绘画的情绪中,学生们开始分析作品的音乐和节奏,并使学生意识到作品强调的是色彩和线条,而非“像不像”。

6.在“玩”的情境中感受美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学会掌握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创造一个鼓励学生“玩耍”、评估和自由发言的环境。在美术课上,教师会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当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哦,那太美了”、“太漂亮了”,并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情,这是学生的第一反应。但他们只能说“漂亮、美丽”此外,找不到什么说法出来。因此,教师的任务是逐步积累学生艺术语言,使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并融入到评价中,同时引导学生逻辑推理。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为了享受课程,能够将自己“拉”进学生中,在边玩边学和边学边玩,我们大胆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各个学习阶段进行游戏,为每个班级开发更科学的教材、方法和技巧,小学手工艺最受小学生欢迎,有许多活动形式和资源。为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手工的制作,教师可以举办有奖的手写比赛,进行口头或物质上奖励,使学生更加积极和认真的完成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奖状、水彩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在工艺课上,老师们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学生一起思考,积极创造兴趣爱好,发现“玩”的美。

7.珍视学生独特的视觉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中的美学规律应该赋予学生感悟艺术的能力,并鼓励他们思考和比较。教师不应草率地用简明的解释代替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讨论进行实验、思考、识别、评价,最终达到增强审美情趣的目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画杨桃》。一些学生将杨桃画为五角星,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起来像不同的形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拍出不同的照片。同时,学生眼中所反映的世界并不与成人世界一样,因为他们所展示的大部分视觉图像都是直觉和想象的结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他们才能逐渐为主动的再创作,只有当它成为一种直觉和理解的表达时,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爱好。艺术学习过程需要情感的发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不应使用过多的标准来评价班级学生,同时也要看画是否真正反映了学生的内在自我,是否有什么新奇的表达方式,多给予积极的赞美,少一些友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信心,提高审美潜能。

有了美的环境,改变了美的视角,学会了美的创作,用“美”的眼睛发现美无处不在,从观察、寻找、最后鉴赏,这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当审美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时又能有新的发现的重要过程。生活中慢慢的学会去鉴赏、去发现世界上处处都有美,美的环境,美的景物,美的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纹理美的学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软件(2020年3期)2020-04-20 01:45:18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使用纹理叠加添加艺术画特效
赶不走的学生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15:23:38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消除凹凸纹理有妙招!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22:15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