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法,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2-11-19 16:08王永江
读与写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方法过程

王永江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00)

前言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属过渡阶段,将浅显易懂的小学数学与深奥难懂的高中数学进行了有效衔接,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现阶段是夯实数学基础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教师也在新课改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任务,教学活动不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更具数学思维,从而养成乐学善学的良好习惯,在具备良好习惯的基础上,高效的数学课堂也将得以顺利构建。

1.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要想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因素,然后再将这些影响因素的积极、正面作用发挥出来,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实现最优化,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综合多年教学实践结果来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课堂教学气氛。数学知识枯燥、乏味而且抽象、难懂,这让很多初中生存在畏惧、抵触等负面心理。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压抑、紧张,会让学生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加重。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悦、欢快,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是全身心投入,而且乐于学习,自觉性很强,教师教起来十分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十分轻松。相反,那些气氛压抑、紧张、沉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往往不高,甚至战战兢兢,一整节课都在担心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会不会挑中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应迎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法,赋予课堂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始终保持身心放松,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的学习效果。

1.2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虽然在课堂上看似教师是主角,但实际上主角是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所以他们才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同样一节课,同样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有的学生能够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而有的学生却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甚至一个知识点也没有掌握。究其根源,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通俗来说,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听课的时候就会轻松、高效,及时跟上教师的思维并且有效理解、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数学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不断,不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与脚步。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胸有成竹”地听课,这样就能保证他们的听课效率。

1.3 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重要,在传统初中数学课上,教师主要采取“讲解-接受”式教学法,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是教师在台上“念”知识,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投喂”。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方面,由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所以学生即使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也往往不知道,这就给他们思维涣散、开小差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清晰的、全面的了解,不知道他们还存在哪些问题,薄弱地方在哪里等,也就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巩固与加强,所以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去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探究中,让他们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

2.现下初中数学课堂效率难以提升的原因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带给教师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使得数学学科本应具备的教学价值难以有效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出现,对学生的教学也普遍以单方面灌输知识为主,对学生身心特征与认知水平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忽略,也并未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此情况下也难以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产生有效互动。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普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关注,而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养成。在此模式下,教师往往以题海战术为主,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刷题与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则容易沦为“知识的容器”,其数学能力也仅侧重于解题,数学思维则难以形成,使得课堂效率相对不高[1]。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此模式下出现了厌学心理,对学习数学丧失了应有的兴趣。

其次,部分教师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创新教学方法的原则,但其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仍处于盲目追求形式的阶段,使得创新的教学方法往往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形式化更大于实用性。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虽新颖,但对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2]。例如,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号召下,教师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运用信息技术去教学,看似创新了教学方法,但是部分教师的创新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到根本上。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利用PPT上课,而PPT上的内容是教材上的数学概念、公式、例题和自己的一些个性化思考。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PPT内容就是传统教学环境下板书内容,只是以一种更高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创新就是“换汤不换药”,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因为使用了PPT节省了板书时间,所以在课堂上利用腾出来的时间讲解更多的知识,明显增加了知识的密度,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这种形式的创新不仅没有提升教学实效性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从根源上来说,这是教师盲目追求形式创新的后果,而没有真正把握新设备、新技术的精髓,所以适得其反。

最后,学生在自身学习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试教育模式为其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除,在其影响下,学生始终处于更注重考试成绩的状态,对自身数学思维的培养则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对数学学习中涉及的探索内容也缺乏兴趣。在此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易有效提升[3]。与此同时,部分学生也存在学习能力欠缺问题,在面对抽象难懂的知识时,此类学生仅处于等待教师进行解答的状态,而不愿进行探究,使得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与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

3.1 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在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过程中,构建自由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其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特征,以平等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在师生关系更具和谐性的基础上,自由的课堂氛围也将自然而然地得以形成。此后,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具象性,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在理解过程中易存在困难。教师应当对此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融入自身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具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发言,主动探索,为学生增强自信心,提升其主动探索的动力。在课堂氛围更为自由的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将相应有所提升[4]。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中仅向学生灌输反比例函数的知识,为学生叙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学生则不易产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也难以活跃。为解决以类问题,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反比例函数例子融入自身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更具兴趣,从而乐于主动探究。如可将生活中常见的超市购物作为案例,在携带购物钱款金额一定的前提下,可参照同一类商品的不同价格。在购买文化用品时,一支普通的自动铅笔售价5元,带30元钱则可购买6支。但档次更高的自动铅笔售价10元,带30元钱则只能购买3支。这一情况则可看作是反比例函数的具体体现,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即可在教学活动中提出这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类似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对反比例函数具备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活跃了课堂氛围的同时,学生也将更为有效地吸收知识,从而课堂效率也将有所提升。

3.2 设计高效的数学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问题已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设计高效的数学问题也成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所处的不同状况,以其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为依据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能够逐步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逐步树立数学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容易出现交流不畅的问题,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则相对容易,也更具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注重交流环节。囿于数学学科具备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都相对有限,教师应当由浅入深,注重问题设计的循序渐进性。在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小组之间有效沟通,使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形成联动效应。当组内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其他学生也将提升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能够被有效解决。与此同时,设计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学生在思维交汇与融合中分享彼此数学观点,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整体规划有效落实,提升数学课堂效率[5]。

例如在平等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设置难度较低的问题,使学生将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进行衔接,如可提出“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可能具备什么关系呢?”学生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则可调动自身所学知识,答出“平行与相交”的两种关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要想使两条直线保持平行,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学生则可继续投入思考,从而答出“没有交点”等回答。此后,教师则可顺利引入教学内容的重点,提出“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它们形成的内错角、同位角与同旁内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则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用量角器对各个角度进行测量。在讨论与动手操作后,学生不仅对平行线的性质具备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自身数学思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达到有效提升的目标。

3.3 立足实际构建翻转课堂。顾名思义,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课堂的颠倒,包括课内外的颠倒、师生角色的颠倒等。初中数学课上的知识密度较大,每一个知识点没有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咀嚼”和消化,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它的本质就是扭转“教师教完学生再学”的局面为“学生学完教师再教”。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大致了解这节课要讲解哪些知识,明确重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听课,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高效。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知识前,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制作微视频、导学案等,然后通过腾讯会议、钉钉平台等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课前自主观看和学习,再通过导学案上的问题去检测自主学习结果,及时记录下自己没有弄懂的地方以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勾股定理的内涵、公式由来等知识时,学生轻轻松松就能记住,将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自己课前预习所得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3.4 构建良好的竞争机制。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而言,其普遍情况下具备较强的好胜心与竞争意识,对此,教师可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利用,以学生的好胜心理为切入点,构建系统性的竞争机制,在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的过程中培养其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落实竞争机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控良性竞争的原则,使学生的竞争环境保持轻松有趣,以此增强其探索数学的热情[6]。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进入教学前先为学生布置一道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题目,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所学知识,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尝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面对顺利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学生,教师可依照竞争机制给予其适当奖励,以此提升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使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更具成就感,能力暂时不够理想的学生能够有动力进一步自我完善。在带领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后,教师也可适当组织计时赛,对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进行计时,选出正确率高且耗时更短的学生,对其进行奖励,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在构建良性竞争机制后,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成功。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并非仅让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而是让学生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过程入手,对解题方法逐步熟悉后,能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以此解决更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7]。

3.5 优化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也应当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对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自身所学数学内容进行大胆假设,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逐步求证,使设疑与答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共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力保障[8]。

例如在菱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提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这一疑问,面对此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菱形并不属于平行四边形,而也将有部分学生认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情况下,教师则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观点继续接受教师的讲解,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将有效提升。最终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且菱形具备平行四边形的全部性质。而理解了菱形的性质后,学生也将与自身的猜想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都将有所提升。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应当将教学重心放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以此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寻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更为契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数学思维,为其后续人生旅途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方法过程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例说“一元二次方程”在中考中的应用
中考里的“一元二次方程”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