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2022-11-19 14:18:09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外语隐喻学习者

施 晔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国内外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认知语言学最早就是起源于西方国家,而概念隐喻又恰恰是语言和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范畴,因此,有关概念隐喻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后来,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两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性和细致性的概括与阐述,这使得隐喻研究自此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从此开启了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篇章。同时,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正式诞生。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由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域组成,而这两个域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映射关系,即从具体的源域到抽象的目标域。与此同时,Lakoff和Johnson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三个关于概念隐喻的观点,即:(1)人们日常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2)日常语言中的隐喻不是任意的,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3)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1]。简而言之,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们从认知这一全新的视角再一次重新认识了隐喻,认识到了隐喻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新兴的观点和传统的修辞隐喻观和文学隐喻观则是完全不同的。后来,Lakoff和Johnson(1999)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研究,提出了概念隐喻所形成的本源是体验[2]。除了Lakoff,Johnson等学者以外,后来又出现了Gibbs,Zoltán,Kövecses,Carlos Cornejo等在概念隐喻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例如,Carlos Cornejo(2007)在 其 研 究 中 回 顾 了Zoltán和Kövecses在«文化中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一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该学者对隐喻的认知语言学观做出了更为全面和更为系统的评价[5],肯定了Kövecess解决了认知语言学在方法层面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在隐喻的使用中观察到的跨文化和文化内部的差异[4]。后来,Gibbs(2011)又通过提供了有关语言学与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些实质性的证据来肯定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界研究语言、思维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路径和视角[3]。此后,在西方国家便慢慢掀起了一场有关概念隐喻研究的学术潮流,这为日后隐喻研究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有利条件。

(二)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从时间上来看,虽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一些,国内的隐喻研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但是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也不占少数,以束定芳、胡壮麟、李福印等著名学者为代表,在学术界也慢慢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关隐喻研究的优秀成果。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是隐喻研究的引进阶段和起步阶段,这段时间所出现的关于隐喻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但是,自从2000年开始,有关隐喻的研究便开始在国内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股隐喻研究的潮流。例如,束定芳(2008)从隐喻研究的历史讨论这一视角入手,具体讨论了隐喻的本质,指出隐喻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认知现象,同时探讨了隐喻的特点和运作机制,提出了语义冲突、相似性作用和双重影像是隐喻理解的重要基础[12]。后来,赵艳芳(2000)指出传统的语言学仅仅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但是有关语言和认知,语言和心理的研究却表明了隐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即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隐喻还具有认知性与概念性[16]。后来,胡壮麟(2004)也从认知的视角,对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也做出了详细的论述,系统性地探讨了隐喻、语言和认知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张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隐喻研究,并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通过进行中外研究比较,以唤起国内学者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本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的最新研究动向[8]。此外,李福印(2008)全面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同时也指出该理论所存在的一些不足,系统性地介绍了有关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隐喻研究的相关信息资源,并提出了隐喻研究必须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相结合以此来揭开隐喻性语言的本质特征[11]。

二、概念隐喻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隐喻与外语教学的有效结合一直是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钻研方向和研讨课题,该观念主张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外语学习者的隐喻思维和隐喻能力能够为从源头上来提升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起到一定程度的推进和促进作用。

目前有关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就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提升学习者的隐喻能力的重要性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深刻地认识到了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与概念隐喻在其他方面的广泛应用研究相比较,只有少量学者将概念隐喻与外语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国内学者严世清(2001)提出隐喻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虽然本身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14]。后来,王寅、李弘(2004)也提出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隐喻能力和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三架齐驱,共建“三合一”能力,该观点认为一方面外语教师应当强调和重视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语言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教育研究学者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将外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标准中,即不管是在课程标准制定的层面还是在实际的外语课堂教学中,都不能忽视隐喻能力对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认知作用[13]。此外,袁凤识(2014)通过相关研究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定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隐喻知识是必要的,教师应该加强隐喻知识教学的力度,以此来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和隐喻使用能力,但是教师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也需要持有谨慎的态度,即要坚持适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及价值[15]。后来,蒋敏、王荣明(2015)提出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对二语学习至关重要,该文指出为培养二语概念隐喻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概念隐喻的内涵并辅之以数据库和全身反应法,还要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触目的语文化和真实语境。教师只有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用统一测量标准,才能发展学习者的目的语概念隐喻思维,培养其概念隐喻能力[10]。此后,学者陈朗(2016)又指出隐喻能力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隐喻能力好似言语能力和认知能力一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强调,专家学者则应该关注顶层设计,在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中贯穿隐喻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师也应该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将相关理论巧妙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6]。

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有不少学者都意识到了概念隐喻对提升学习者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性。例如,胡涛晖(2008)提出概念隐喻在词汇学习、句式表达多样性、语篇连贯这三方面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但外语教育者必须意识到的是,概念隐喻在这三方面的应用效果更多的是侧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而缺乏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核心素养的训练与培养[9]。此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传统的“三步走”教学策略会使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仍然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外语教师可以尝试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调整写作思维为契机,通过长此以往的训练来帮助学习者从源头上来转变英语写作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英语写作能力。

概念隐喻从思维层面启发英语写作的研究侧重于强调概念隐喻思维应用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从写作本质来看,写作是一种和心理认知同步进行的活动,所以,外语教师应该从思维和心理层面来将概念隐喻与写作教学进行结合,帮助学生调整和优化其写作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还有不少研究是从思维和心理层面来探讨隐喻思维和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的。例如,范振强(2013)提出隐喻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以隐喻为基础的写作创新思维培养方式和写作方式则可以避免词藻泛滥等弊端,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7]。由此可见,隐喻思维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形成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多方面认识,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进而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优化学生的写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概念隐喻思维机制的实际应用策略的研究却不多。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学者Lakoff(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相对性和相似性等特点[14],外语教师可以将概念隐喻理论与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心理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关于系统性和连贯性,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体现在一个概念隐喻能够衍生出一个或多个言语有关的表达式,这为人们从不同方面来认识同一事物提供了契机,外语教师可以尝试将这一特点应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在看图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从不同的切入点来形容某一特定事物。通过长此以往的反复训练,这种派生性质的思维机制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展现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关于体验性和创造性,学生会倾向于接受与自身体验相近或者是自己比较熟悉的表达,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尝试引入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知识,例如生活常识之类。关于相对性和相似性,因为隐喻是历史和文化的体现,所以不同言语系统的隐喻思维就一定会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同种族在认识客观世界时都需要遵循着隐喻性思维,因此,不同种族在语言表达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入隐喻思维的相对性和相似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和汉语在隐喻思维方面存在的异同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母语思维的“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从真正意义上转变学生的外语写作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目前的研究,学者们对概念隐喻研究以及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同时,关于概念隐喻及其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例如,目前的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调查较少;大量研究止步于理论分析层面,缺乏相关的实验予以佐证;隐喻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等。在应用概念隐喻思维可以为英语写作提供启示这一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既然概念隐喻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那么其他应用与写作的具体实施效果与语言水平基础的相关性如何?概念隐喻思维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各自的相关度如何?如何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及对应用策略有效性的实验性验证。

猜你喜欢
外语隐喻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