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英语泛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以南昌工学院为例

2022-11-19 14:18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外语气候变化词汇

吴 洁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一、引言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因此,应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

二、研究现状

«纲要»的印发引起了外语界学者、教师的广泛关注。通过查找知网上高质量文献发现,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始于理论层面的思考与论述,如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进行的论述,即“为什么”“是什么”“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和“怎样做”[1]以及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的总体原则与策略[8]。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证研究多聚焦«大学英语»这一通识课程,即扎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案[3][4][10]。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探讨涉及某一高校整体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5],或是构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包括语言(«综合英语»课程)、文学、文论和批评实践,实现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建立起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6]。具体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主要涉及商务英语专业课[7]、美国文学[9]等课程。综上所述,外语界学者与教师们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包括理论层面的论述以及实证研究。其中具体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涉及公共课程«大学英语»和主要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如«综合英语»与文学等,而甚少讨论泛读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2]。英语泛读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外语技能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试图从建设原则、构建模式等几方面展开,探究英语泛读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思路,即将课程思政与英语泛读课程有机融合,以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目标。

三、建设原则

该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基于以下建设原则:首先,以学校定位为依托,以学科属性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以学校定位为依托。南昌工学院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要求,学生专业为英语(教师教育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使用英语从事英语教育教学或是学术研究、涉外行业等相关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

其次,以学科属性为导向。由于英语课程本身有较强的思政属性、较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课程思政建设应与学科属性结合[8]。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以及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外语类课程具有人文性,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帮助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

四、建设模式

为了将课程思政与英语泛读课程有机融合,笔者试图构建该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一)目标导向

英语泛读课程使用教材是王守仁、赵文书、康文凯主编的«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泛读教程»,我们以育才与育人为双目标。育才是指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素质培养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任何技能学习的基础与前提。第二,基本的阅读与理解技巧,包括猜测词义、找段落及文章主题句、文章题材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分析、难句理解、推断作者的立场及态度等。阅读与理解技巧是学生高效阅读的技术支持。第三,通过阅读训练,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育人是指将思政与课程有机融合,有利于挖掘英语阅读教学内容中的中国元素,帮助学生在培养素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语泛读课程共开设3个学期,依次包括«英语阅读Ⅰ»«英语阅读Ⅱ»和«英语阅读Ⅲ»。每个单元的学习以特定话题展开,主要包括Section A的课文学习与词汇操练,Section B的快速阅读训练以及Section C的课外阅读。根据教学计划,共计4课时。其中,Section A部分的课文学习是整个单元的关键所在。

根据英语泛读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素质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其中,素质培养目标细分为知识、能力与思维目标。以«英语阅读Ⅱ»Unit 3为例,该单元的教学主题为“Climate”。将知识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与结构,掌握主题相关的重点词汇与表达,如greenhouse,unsustainable,displace,fossil fuel,concentration,momentum等”。相应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夯实阅读技能‘Finding the main idea’,整体把握文章,正确使用重点词汇与表达”。思维目标定为“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准确分析文本;问题探讨时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价值观目标定为“学生能够客观认识气候变化,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的习惯;认识到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提升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践行环保、行动与国家保持一致”。

(二)方法保障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将课程学习细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明确个人或学习小组在课前、课中或课后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旨在形成主动投入英语阅读课程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帮助、彼此督促。

(三)流程梳理

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导向,结合视听与讨论等任务,从“备、实、延”,即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落实、课后的延伸3个版块入手,以课文的结构分析与课文内容为主线,将育人目标与英语泛读有机融合,渗透于各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掌握重点词汇,正确运用;能够做到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及其分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1.备

课前的准备包括主题准备与词汇熟悉两个组成部分,以任务的形式,在上课一周前布置给学生。第一,主题准备。课前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比如,以“Climate”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中,学生应在上课前在网上查找“天气”与“气候”差异的英语表述,朗读并理解;观看TED演讲视频“气候变化的5个问题”,表达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自主阅读课外材料,讨论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第二,词汇熟悉。学生带着读前问题“What are the two disturbing trends of climate negotiations?”,预习课文;预习词汇,完成不同类型的词汇习题。通过课前准备从查找信息、观看视频、自主阅读等环节入手,思考气候变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形成正确环保意识的树立做铺垫;预习词汇与课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单元主题,旨在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2.实

以“Climate”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为例,介绍课中的落实,即导入、分析与练习以及拓展环节。读前的导入是热身环节。首先以问题为导向,比如“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ather and climate?”,进行师生问答互动,并分享习主席寄语,有助于学生熟悉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形成大国意识。然后,采用两三分钟的课外听力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关于气候变化的态度。接着,针对特定问题“What is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upon human?”,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并展示。读前的导入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气候与气候变化的表达;帮助学生通过听力输入,熟悉主题词汇;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能恰当表达。

在读前导入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文本分析与练习,其中宏观任务包括:(1)理解文章标题“More Voices Needed in Climate Debate”中“voices”的含义,学会根据标题进行预测;(2)快速阅读,完成篇章阅读练习;(3)理解文章结构,分组完成相应练习。

宏观把握文章后,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文章。第一,理解文本特点,即文章出现较多的数量变化表达,如“...showing that sea levels could rise as much as 6.6 feet...”。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实例,如“...increased by almost 40 percent,and enrollments...grew by one million.”,引导学生熟悉数量变化的表达。第二,通过问答、观看图片等任务,理解“disturbing trends”,直观感受并讨论气候灾害带来的后果。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阅读技巧练习“Finding the topic,main idea and specific details”。

分析与练习环节从标题、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通过练习进一步夯实阅读技巧;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树立环保意识;进一步了解祖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读后拓展环节设置了如下任务:课堂上观看视频后,学生4~6人为一组,分组完成问题“Can our activities affect climate change?What can we do to mitigate the climate change?”讨论与观点陈述。该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对文中气候变化谈判必要性的认识,思考如何从个人角度出发,预防或改善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

3.延

为了延续课堂的学习,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完成相应课本词汇与阅读练习。第二,就“气候与人类”这一主题,每个小组完成一份手抄报。匿名投票评比后,获胜小组获得物质奖励。英语阅读课程也称为泛读,顾名思义,不同于精读的词、句、篇章结构的聚焦,需要适当地广泛阅读。第三,阅读课外材料“中国实践”,回答问题“What has China been doing on climate change?”。

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加强阅读训练。深入了解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以及所做贡献;提升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践行环保,行动与国家保持一致;引发思考,敦促在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个人努力。

(四)效果评估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以下要求完成。一方面,学生自评与老师课堂评价相结合。学生课后进行自评,老师在线下课堂上根据学生表现做出评价。另一方面,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主观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评分;客观评价是指在“WE Learn”(外教社学习平台)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练习,主要包括“班级任务”与“问答区”讨论,学生在线上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核对参考答案或点评。使用“WE Learn”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使合理利用课堂外时间成为可能,有助于师生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五、结语

在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笔者以育才与育人为双目标,构建了泛读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以«英语阅读Ⅱ»Unit 3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在泛读课程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促进价值观的塑造,从而实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效果。

猜你喜欢
外语气候变化词汇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2007:绿色企业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词汇小达人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大山教你学外语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