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文原版教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11-19 14:18李敬宜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李敬宜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包含的领域广、课时多、课程持续时间长,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进校之初便开始学习的课程。作为一门语言、人文学科,大学英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将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当今大学生个人素质高,独立自信,但价值观未成型。在自由开放、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而大学英语是学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接触西方语言与文化的课程。作为西方语言与文化的窗口,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阵地,在大学英语课程上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现[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亦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政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而大学课程具有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3]。

二、大学英语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的重担应该由学工政教系统的教师及相关课程来承担,这将错失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机会和窗口。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介绍承载于语言中的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边缘化甚至遗忘中国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刻不容缓。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思政主题教育具有下列优势:第一,学生对在英语课堂引入思政元素以达到思政教育目的的方式不设防。以承载西方文化的原版英语教材为依托,融入思政元素是顺势而为。学生在吸收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亦能同时理解中西方文化相比较所带来的教育意义,使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二,大学英语课程在大学四年中所占课时时间长,学生覆盖面广、学习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较大的开课范围和较长的开课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师生交流,可帮助确保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长期性和连贯性。第三,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进校即会学习的科目,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初便会接触到该课程,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必要与及时的。

三、利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英文原版教材是学生可接触到的第一手外语资料,在知识与信息上原汁原味。如若利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又可以通过外文资料进行思政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到第一手外语资料时即可将其内容与思政、德育信息有机结合。同时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个人素质与思想水平,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能力提升为导向,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突出思政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深度挖掘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思政内涵,将其与英文知识教学有机融合。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不仅介绍英语文化,更需突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大国自信、话语自信”。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综合素质培养的优势,充分挖掘与课文相关的思想政治人文元素,寓思政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作业、训练和教授语言语法知识的过程中,可通过全英文课堂、引导自主思考、进行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以及任务完成等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德育无缝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教师可将思政内容融于日常的英语口语、阅读、写作训练中以及所讲解的英文词句中,深度挖掘课文主题,进行价值引领,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英文原版教材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方法

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开设的法学基础英语课程为例,课程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Mosaic1Reading以及Interactions2Reading。其中的课文有良好的主题和积极的意义,对学生有很好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如Mosaic1书中第一章的课文my Country,即我的祖国。文章为一个加拿大作者所写,在文中他并没有只是单纯地介绍加拿大,而是从各方面将加拿大文化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做了比对。文章的作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加拿大人,剖析了加拿大的许多独特之处,介绍了加拿大人的国民性格,并希望读者们能更好地记住加拿大本身,而不仅仅是北美国家这一简单标签。而东方的中国,更有她独特的文化与魅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文章亦是英文写作教学的优秀范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布置学生模仿文中的优美句式进行写作练习,书写自己的家乡或祖国,在进行英文写作教学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在口语演讲练习部分,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文章的语法及词汇进行口语演讲,介绍祖国或家乡的独特之处,学生必须在每节课堂上做好发言的准备,教师敦促学生实际参与在课堂之中,在提升口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文化自信。

Mosaic1一书中第五章的课文leapfrogging the technology gap讨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经济是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而来的,那么发展中国家是否需要完全复制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文章中也给出了答案,“the hardware,software,and networks are now promising to take the developing world directly from agrarian to post-industrial development.”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曾推动发达经济体走出工业时代迈进信息时代,现在它们同样有望帮助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直接迈向后工业化发展。教师可在讲授文章词语及语法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懂得应有制度自信及理论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路径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国情,正如作家在文章中所说,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完全复制别国已有的发展道路,也并不一定要付出与西方国家同样的发展代价,应如文章标题所讲述的那样,飞跃科技的鸿沟,利用新技术、新科技,走出属于自己的新型特色发展道路[4]。

在Interaction2一书的A City That's Doing Something Right一文中提到“The city of Curitiba,Brazil,proves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even a cit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一些经济富裕的城市生活质量好也许并不让人惊讶,但文章着重介绍了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一座城市库里蒂巴,这座城市不仅是生态城市的模范,还是世界快速公交系统的起源地,其采用了大量精心的规划,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了许多城市病,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教师可在讲授文章时融合思政内容,向学生传达,中国文化自古就有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环保对中国人而言并非是一个完全现代的概念,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朴素传统。中国城市的规划发展与生态治理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经验,既要借鉴西方环境保护的方法,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市规划及生态建设须结合中国特色、中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发展道路。同时教师可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与写作训练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与当地特色用英文表达自己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建议。

在Mosaic1一书的第九章Gestural Ethnocentrism一文中作者提到,马来西亚人的握手传递出一种温柔和尊重,这似乎是典型的欧式握手所没有的。作者认为他们握手的姿态优雅,让人印象深刻,然而由于其动作姿态与西方人所习惯的握手姿态相距甚远,这种美丽的握手姿势常被一些西方人误解为缺乏热情的。而作者认为,如果持着无论自己走到哪里,当地的手势都应与自己所设想的习惯和审美一样,是一种文化上的狭隘与错误[4]。通过文章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信并非一味迎合他国的文化与审美,而是应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推向世界,引领世界潮流。同时亦应引导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与传统。

Interaction2一书的Trendspotting一文中,作家提到如今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非常迅速,这不仅仅是指衣服和发型在上一年流行而下一年就过时了,而是指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文章,教师可向学生讲授人间正道是沧桑,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同时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思想。青年学子应在恪守正道的同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课文介绍了潮流与趋势的区别,潮流持续时间很短并且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但趋势所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甚至有可能被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教师可向学生讲授,应尊重时尚、尊重变化、尊重创新,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潮流、时尚、创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同时面对时尚与潮流的变化,也应坚持中国标准、中国立场。作家在文中提到,潮流一词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它并不会持续太久,有的甚至在被大众听说之前就已经消失了。因此对出现的潮流不能全盘接受,无论世界潮流如何变化,都要有基于中国标准的取舍。另一方面,过度、全盘地接受潮流也有可能造成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世界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走向世界,应坚持用中国的生活方式影响世界,引领世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及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用英文说出或写出中国潮流或趋势走向世界的例子。

在Interaction2一书的Courage Begins With One Voice一文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在不同的领域有突出作为的人们。文中提到,“人们时常会哀叹,世间已无英雄,但这一论断是错的”。作者在文中提到他采访的这些人物在面对巨大困难时的决心、勇气和承诺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肩负起建设社会的重任。教师在讲授该类型的课文时可向学生传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勇敢、担当的传统美德,当代中国同样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与发展。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先进个人,他们用自身的力量帮助、影响了大众。教师可以人物传记为主题,教授学生英语语法、写作、口语,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繁荣昌盛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价值观。

Interaction2一书的The Silk Road:Arts and Archaeology一文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故事。作家在文中提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可进行货物贸易的古商道。同时它也象征着跨文化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这一功能也一直延续到今天。简而言之,丝绸之路是商品与思想在亚欧之间传播的途径。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可以此为基础,向学生讲授脱胎于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文章中亦提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考古遗址以及文化、艺术、建筑的变迁。教师可带领学生从经济、文化、建筑、艺术、考古等多个角度,分组自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口语训练、写作等形式围绕古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练习。

Interaction2一书的Global Travel...and Beyond一文介绍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作者在文中提到游客对环境有非常大的影响,而生态旅游者会关注环境保护,且会学习了解关于当地野生自然环境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可培养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意识,如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思想,将有可能对当地的生态资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教师可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为主题,在语言训练时引导学生自行选择一处感兴趣的旅游点,以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该旅游点进行介绍和改进评议,以此作为英语口语与写作练习的素材。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创建多种多样的课程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快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熟悉的经验并与之相结合,完成教师要求的语言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可更深刻地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人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学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接触西方语言与文化的课程。作为西方语言与文化的窗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阵地,在大学英语课程上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实现思政教育,可采用选自原汁原味外语文章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学生接触第一手西方文化的同时引入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育目的,以承载西方文化的原版英语教材为依托进行思政、德育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效果。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