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可行性探究

2022-11-19 13:25孙晓艳
小学生 2022年17期
关键词:常态目标课程

☉孙晓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要课程。发挥实践课程的核心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指的是教学计划与目标,以及内容选择与评价等方面,依据课程纲要的要求合理化、规范化地开展。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想要实现教育目标,就要根据常态化的发展以及现实需求,站在多个角度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合理化。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必要性

(一)满足小学生成长需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构成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整体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与社会教育、校园教育有效衔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认知、交往,以及生存、做事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通常会结合校园的个体特色,为学生体验交互、探究以及实践等多种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能力,以及公众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成长与社会交际奠定基础。结合小学综合实践目标来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或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培育需求,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锻炼参与能力,创造一种“玩中学”的学习氛围,从而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贴近实践活动要求

结合小学阶段的实践活动要求来看,活动实践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对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实践的处理,以及学校对综合活动的筹划,还有针对具体课程制定的相关目标。活动实践课程的本质并不在于教学框架,而是要将社会与儿童的本位融合起来,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能力,促进科学、社会、自然、人文等多种内容的融合,扩大学生的眼界、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学生个人素质、品质等多方面的提升。

(三)综合学科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基础同等重要,所以既可以认为综合实践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可以认为是综合所有学科素养的实用性课程。在新课标体系中,处于一种最高程度的综合形态,并应用系统结构以及实践方法等方式来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量和锻炼。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观点与原理

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依据大教育学以及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原理。内容如下:

(一)大教育学原理:依据社会与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认定的一种开放性的大系统。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社会知识内涵的逐渐加深,对于教育也提高了要求,学生应当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与自然等科学来实现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开发教材课后才能时应用引申内容,并融合图书、电视等多种教育链接。

(二)情境教学原理: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这两种,围绕学生所展开的图画、表演等场景,以学生的情感与情绪为主,通过多元化氛围,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等,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思考并获得知识技能。在当下,随着情境教学的演变,逐渐发展为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情境模式,更加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构建有效的教学氛围。

(三)活动教学原理:活动包含了学生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多种元素,对学生的知识框架构成、交互等方面有着良性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制定,包含了以活动来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刺激主动意识增强等原理,激励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丰富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眼界,并扩展学习的课题。一般情况下,实践课堂会向着生活、环境、民族、人口等多种话题延伸,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社会活动,从而推动学生个人文化素养、道德观念、社会经验等综合水平的提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意识的局限

结合实践来看,综合实践课程在各校园中均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主要有活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与教师还未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教学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导致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在实践中,因为过于轻视这门课程,导致在课程中缺乏应当具备的导向性,所以影响了课程效果发挥,失去了教育意义。因为多个因素的影响,在课程开展时,也会遇到来自主观、客观的因素干扰,例如课程活动过于形式化,没有科学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等。而课程落实中存在的多种问题,都充分表现着与思想认识上的关联性。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是因为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影响,让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即使落实也难以扎根,这不仅影响着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结果,还影响着多个学科的教育效果。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家长与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深刻明确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差异性,科学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合理教学目标的各项原则,才能实现综合实践课程进步发展,构建常态化局面[1]。

(二)师资力量的匮乏

结合当前状况来看,实践活动教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匮乏,例如没有专业的教师担任实践活动的主要教育角色,多是教师兼职担任,而大部分教师都需要主攻自己的专业课程,少有教师专注钻研如何上好综合实践,并将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这就导致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教师资源匮乏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本应当在课程中开展的教学评价、阶段教育、制定教学主题等,都出现了缺失的问题。

(三)教学指导的缺失

缺乏教学指导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1.评价机制过于强调结果。2.忽视了评价机制的引导性。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活动的优秀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表现与教师的引导有着极大的关联性[2]。而结合当下现状来看,大部分实践活动都过于注重教育的结果,这与新课改下尊重学生差异化,遵循成长规律的原则是相背离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关注教育效果的过程,而教育过程包含着教学结果与过程两个内容,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态度、感悟与体验,这种抽象的内容是不能单纯依据口头评价来制定标准的,所以教师要注重教育的引导,与正向的评价,从而达到综合实践课程的辅助教育目标。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理,关乎着课程的推动是否稳定,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状态以及培养需求来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并与学习规律吻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想要发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拓宽自身眼界,学习新颖的教育思想、理念,突破思想的局限性,建立教学常态化的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与规划开展实践教学,为课程活动提供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在课堂开展动手实践,借助实践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的条件。

例如,在《光的折射与放射》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为切入点,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习内容以及材料方面,应当以兴趣为原则,以符合学生基础要求为准则,通过构建科学的规划与目标,来达到常态化的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潜望镜”手工实践活动,邀请学生一起根据原理制作潜望镜的模型,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课堂体验。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选择有引导性的内容,并开展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从而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促进成就感提升,强化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朝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二)依据需求制定主题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期间,教师要明确活动主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保证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才能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但是结合目前许多课程实践来看,存在着单一的问题,并且主题的选择大部分不符合需求,不能显著适应学生的发育特点,让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这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讲,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讲,也不利于激发兴趣,明显降低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活动教学的主题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与兴趣为基础,开展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常态化的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在内容选择上,教师应当以探索欲望的激发为主要目标,以挖掘学习潜能为重点主题,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教学的引导。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工匠”活动,在课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手工制作,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首先可以在手工课程前为学生播放小型家具模型、手工编织工艺品,以及自制机器人等手工制作视频与模型图片等,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自己喜爱的工艺品。在制作期间,教师可以不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理清制作的目标与顺序,让兴趣爱好得到有效发挥与培养,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及时利用此机会进行环保意识的培育,为学生展示废旧物品利用所制作的工艺品等,保证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并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落实实践能力,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不仅能够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善、全面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得到思维、行为的整体成长与发展。

(三)结合实践阶段落实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单单凭借学生自己理解并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而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主动去思考来达到教育目标也是过于理想化的。所以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会根据教学的内容与规划分为许多阶段,让学生逐渐受到感染、浸润,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首要的工作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综合实践要求,制定活动主题、划分阶段,进行活动总结,从而完成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例如,在实施阶段开展教学指导时,教师需要全面观察学生,明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监督,邀请学生参与沟通、交流,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参与感,促进实践活动效果提升,收获良好的组织效果。在进行“走进南音”活动中,首要的活动目标是为学生赋予充分的主动权,还要借助微课程来引导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并通过问卷来落实宣传工作,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指导,让学生具有明确的采访主题,根据合理的计划进行采访,并学会采访的基础礼仪,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同时,要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可以客观地了解自己的问题以及优势,强化优势,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如果学生受到了积极引导与客观评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通过语言评价来正确引导,是否能够让学生具备自信心,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续航动力,这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课程与日常教学中都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创新能力,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具备多样性的眼光,站在多个角度为学生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活动档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巩固并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常态目标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
自行车的发明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