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建
(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在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依然是传统知识为主,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处于这样的情景下,大部分学生则对于语文知识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另外一方面,具体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尚未从思想上给予一定重视,从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效果不理想。
1.1 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处于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的则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重点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渗透,让学生们不仅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行有效性理解,还可以了解其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们在传统文化学习中促进自我德育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2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智慧,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陶瓷刺绣等,每一项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在学习环节中,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对于自我民族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有效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信心。
1.3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处于新课程标准下,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引领学生们树立正确三观,则是语文教师最终教育目标,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恰当性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便于强化学生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掌握,并在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
1.4 有利于实现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瑰宝,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性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们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融入到语文探究性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自觉承担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2.1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赋予语文课程全新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体现出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应当如何传承文化,传承怎样的文化,积极引领学生们在文化学习环节中,深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使命感。同时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则采取合适的方式,善于将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现给学生们,引领学生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品质与观念等,并适当性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善于引领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促使文化的传承体现时代性特征,在保留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赋予其全新内涵。
例如《阿Q正传》教学中,整体文章主要围绕讲述了阿Q因为自身的缺点和生活上的不宽裕,因此经常被他人所欺负,但是阿Q在吃了亏之后并没有难过,而是自言自语的安慰自己,经过自我安慰之后,阿Q像赢家一样高兴的走了,继续过自己快乐的生活去了。之后教师将阿Q精神转移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引领学生们共同品读阿Q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无奈的事情,关键在于是否有没有乐观面对无奈和及时安慰自己,不要因为无法改变的无奈而持久与难受,否则就会容易耽误了今后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赋予阿Q精神全新内涵,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2.2 借助语文教材文本的内容,有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教师应当学会借助一定载体,促使学生们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则注重分析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其中的资源,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品质,感悟文化,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全方位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语文教材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经典作品,其经典作品中本身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尝试引领学生们共同进行研读与探究,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同时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尝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充分了解基础上进行有效性解读,促进学生自我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边城》教学过程中,在《边城》文本中蕴含多种不同的美,其中有风景美,带领学生们共同寻找描写风景美的句子“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豆绿色。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还有风俗美,具体包含在端午节中的看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节以及过年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以及放烟花等,从这些习俗中透露出了边城人的祥和、和睦与和谐的生活氛围。还有人情美,在边城这样的诗意祥和社会环境中,有翠翠、爷爷、傩送等,让学生们分别扮演翠翠和傩送,并进行对话,了解两人初次见面的印象,从翠翠与傩送交往中,展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宽厚热情的少年形象,在深入解读中体会到了边城的人情美。学生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了沈从文笔下的淳朴的民风,尚未受到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引领学生们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美德,以诚相待、互相友爱。
2.3 设计任务群组织文化专题,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理解。在具体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其不同文化内容在相应的任务群中都会有所体现,并在具体学习环节中划分为研习以及专题性探讨两种不同的类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善于结合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以及特点等,善于灵活性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们进行深入研讨,了解不同文化主题观点,提升学生们对于现代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善于把握时代精神与文化走向,培养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例如《乡土中国》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交流《乡土中国》在个人品德、处事方式、现今乡村发展等方面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发。之后组织学生们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1:尊重与理解,我们应当学会理解城乡生存环境的差异,而不是简单对乡下人存在歧视,我们到了乡下生活,也会显得愚笨,当城里人对乡村人有了理解与尊重,才会有城乡的和谐共存。
学生2:克己复礼,我们应当注重约束自我,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这样别人才愿意与我们相处,在能够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学生3:突破私人道德,以亲疏远近为标准的道德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因为它包庇了亲人,也害了亲人,却对圈外的人置之不理,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亲疏远近的壁垒,平等对待每个人,让世界上充满爱。
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明确了对于优秀文化的认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传承优秀社会主义文化。
2.4 构建优秀文化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精神文化提升。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基础上,教师则需要充分性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善于站在教材基础上,借助多种不同教育实践形式,引领学生们积极主动体验文化、接触文化以及进一步感悟文化,全方位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并在文化继承中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热情。语文教师注重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性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并在具体性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例如《窦娥冤》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景,很多人在受冤之后,经常会感叹,我真的是比窦娥还冤哪。之后顺利引出《窦娥冤》,引领学生们思考窦娥究竟是什么人,她有什么冤屈呢,并冤到何种程度呢,让学生们在问题引导下进行思考与探究,并组织学生们排演《窦娥冤》,之后为学生们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理解字意,熟悉内容,为学生后续继续了解戏曲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5 构建合理科学评价机制,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应当注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的效果。因此在构建科学评价环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性了解,善于结合激励性、启发性以及反思性等原则,进一步对整体语文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当时发生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也给予了学生激励性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1:因为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毅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思想品质。
老师:你的解析很到位啊,在分析人物的时候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再接再厉。
学生2:“欣然”二字,也能表现刘和珍思想境界之高:明知请愿是危险的,可能会流血牺牲,她却“欣然”前往,可见她是一位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老师:是的,刘和珍君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也应当树立爱国情感,向刘和珍君学习。
2.6 声情并茂,朗诵古诗经典。构建具有文化背景的高中语文课堂,必然少不了古典诗词的朗诵。古典诗词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的见证者,其具有丰富的情感、精炼的语言以及深远的含义,是我国最灿烂的民族文化之一。因此,想要使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做到声情并茂的古典诗词朗诵,如此,才能够使学生触摸到我国古人智慧的灵魂,从而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李白浪漫主义的豪气,也可让学生朗诵杜甫的《登高》,体会现实主义诗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心酸,使学生触摸到杜甫对于国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亦或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体会诗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境遇,在感受诗人饱经离乱之后,发出“这次落第,怎个愁字了得!”的彻骨悲痛。通过引导学生朗诵我国经典古诗词,可激发学生骨子里的爱国情感,并使其对国家文化充满热爱与激情,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此便是对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2.7 探究渊源,析古字今昔。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也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民族文化唤醒时期。而高中语文课堂就是高中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立足于课堂,理应担负起这一责任。一个民族的文字,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教师为学生讲解汉字,就是带领学生去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从甲骨文时期开始至今,汉字淌过了历史长河,但现在的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到汉字的真谛,而教师在高中课堂之中往往不对于汉字做过多的讲解,进而导致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度不高。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文言文讲解时,应着重对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实词开展讲解,并结合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词语理解,拓展文言文知识领域。
以文言文《鸿门宴》为例,当讲到“籍利民,封府库”时候,应重点讲解“籍”字,在现代解释中,“籍”多用于住址、籍贯等,但古时候“籍”却可解释为“等级造册”,因此“籍利民,封府库”,准确翻译为“待将军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另外,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也能使学生更理解古文的内涵,教师可针对造字的渊源开展探究。如:“籍”,篆文,等同于竹子、簿子或是册子。“籍”也是形声字。从竹,耤声。汉隶所从之“竹”或讹为从“艹”,或进而讹为从“艸”作,而与“艸”部之“藉”(义为狼藉)的字形相混。所以,在古文中往往以“藉”代替“籍”。且在古文中“籍”一般特指等级税负,以及户部所掌管的档案、簿书,等同于中国现代登记户口。曾在《说文》中对“籍”有过明确注释,解释为“籍”簿书也。在《周礼秋官小行人》中曾有言:“掌邦国宾客之礼籍”,而此处的“籍”是作为“谦卑之书”,也就是“礼籍”。
再如《陈情表》中所提到的“孝”。文中的李密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尽孝道的故事令人动容,冒着有杀身之祸的危险,也要抗旨照顾亲人,此孝道极为难得。在《陈情表》中,对“孝”的倾注较多,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以“孝”为讲解核心,逐步向外拓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共同构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语文课堂,若想对“孝”开展探究,首先应清楚“孝”的来源。应告知学生“孝”字实质上时“老”的省略,尤为长发长者加上子孙后代,故为:“老人在上,小孩在下”,且具有孩子搀扶老人的寓意。事实上,“孝”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告诫后人,身为子女、儿孙,应取搀扶老人,赡养老人。正所谓“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人也应是这样,从小便要学会侍奉父母以及长辈。在我国“孝”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许慎所创作的《说文解字》之中,在此书中,许慎曾明确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意思可翻译为:“孝”字最早是出于“老”字的,若没有老人,何来“孝”道。也可理解为,若想写“孝”字,就应先写“老”字,意味着,若无长辈,则无小辈,因此,小辈,理应尽孝。若单单只说“老”字,则以象形字的角度分析,“老”的含义就是:老者弓着背,拄着拐杖,故为“老”。“从子”的含义可理解为,老人只有膝下有子,才能享受子女所尽的孝道。通过以上解释,使学生明白“孝”字的含义,同时使学生感受《陈清表》中李密的感人孝心,进而将我国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语文课堂,融入进学生生活之中。使学生意识到“孝”是“爱”的源泉,且所谓的“孝”不仅仅只限于与李密一样感人的孝道,而是应表现在尊重父母、以人为本,以及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此,不仅可以将《陈清表》中所讲述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可有效扩展“孝”的含义,使语文知识全面贯穿学生的课堂以及生活,加深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在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理应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且应带领学生仔细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找到我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堂的巨大联系,从而深层次构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的高中语文课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语文课堂中来,进而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专属于中国人民的审美特点,使高中语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使其爱上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文化内涵丰富,将其融入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则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途径,在重点分析了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强化优秀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性结合,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