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娅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第二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凝聚了古代广大人民和文人墨客们的思想和才识,是他们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亮丽瑰宝。很多诗词的具有意境深远,形象鲜明,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奇特等特点,在中国文坛史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辉煌。不仅如此,古典诗词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及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小语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要背诵积累古诗词160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熏陶。”古人曾说:“诗言志”。而很多爱国情怀,思乡之情,离愁别绪,忧民精神,向往美好,追求幸福,毫不言败,逆流而上等思想都在诗词中彰显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只要引导孩子们认真学习、积累,必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教课本中的古诗词呢?
初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如同一张白纸,可以这样说,你在上面写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播下古诗词学习的第一粒种子。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一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切入口,把诗词学习的种子播撒在刚刚入学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悄无声息地沾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沐浴传统文化的阳光。
比如:初入学的孩子,我们每天可以播放一些带有动画视频的诗词朗读,诗词儿歌给他们听,还可以教他们读一些比较简单的古诗词。像《画》、《草》、《咏鹅》、《春晓》、《静夜思》、《三字经》等等,这些诗词语言简短,画面感强,趣味性浓,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孩子们尤其喜欢。可以一个星期朗读一首,在熟悉的基础上,配上动作,摇头晃脑地读,手舞足蹈地演,更显趣味性。像我们市的“龙头”学校航小,区一小等都已经率先开始了这一项诗词启蒙活动。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学前的一个星期,学校是不让他们老师教课本知识的,但每天都会诵读《三字经》、《儿歌》等诗词经典,这样的诵读,不仅给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培养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正如《红楼梦》中所写“未闻其人,先闻其声”。
古语曰:“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感知大意,理解内容,感悟情感及意境”。而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韵律感都极强,朗读学习作用大,是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习古诗词时,应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学懂古诗词的重要前提之一。尤其是古诗词当中出现的多音字,学生尤其难辨读音,我们在教学时要作好指导。如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时,诗中就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曲”,一个是“簸”,要注意引导学生据义定音,“曲”在这里表示弯弯曲曲,读第一声;“簸”有四声和三声两个读音,可根据字典提供的义项,读四声时作名词,如“簸箕”,用作动词时,读三声,如“颠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首古诗词中出现了同一个字,这个字还在同一句话里,但是读音却不同。如《伯牙鼓琴》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其中相同的字是“为”,但它的读音却截然不同,第一个意思是认为、以为的意思,要读二声,第二个意思是表示行为的对象,要读四声。此外,还可以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学习不认识的字,如借助拼音、请教他人、查阅工具书、翻看手机等,只有全部字都认识了,才能做得到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读,就能字正腔圆地读通顺诗句了。
2.2 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古诗词字数短少,句型相似,朗读起来节奏感强,韵律性美,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做到绘声绘色,朗朗上口。不同的古诗词,停顿、重音都不一样,要根据需要停顿、重读,不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在哪些地方停顿,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发挥引领点拨作用,可以范读,让学生听,边听边划分停顿线“/”后再读,也可以用手比划,像音乐老师指挥合唱一样学习朗读停顿。有时学生朗读时,为了做到停顿,读得生硬、干瘪,毫无韵律之美,教师就要教读,师读一句,生读一句,或放视频朗读,让学生跟读,体会怎样才能做到圆润、流畅,达到声断气不断的朗读效果。
如:同是五言绝句的古诗一《草》,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停顿就不一样。前两句是这样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后两句却是这样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在指导朗读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时,可以指导学生读前两句时语速放缓,语调深沉而有力,重读“万里”、“自天涯”,读出黄河九曲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重读“直上”,表现出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第四句再转向平缓悠长,轻读“同到”,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2.3 读中感知,理解内容。三国文人陈寿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反复复地朗读,不仅有助于读通、读顺,更有助于诗词大意的理解。诗词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只要不断诵读,大致意思便能慢慢理解,再加上同学们的互相探讨、交流、汇报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便能了解诗词大意,理解诗词意思。再次诵读,更能加深诗词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而朗读的方法也是很多的,如: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男女对读、比赛读等等。
2.4 深情再读,感悟诗情。古诗词的内容不仅仅是再现当时的民风民情,讲述各种古代故事,展现美好自然风光,还要表达当时人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每作一首诗词,都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怀或志向。这种情怀或志向有憎恨厌恶,有喜爱赞美,有孤独寂寞,有开心乐观,有消极悲观,有积极向上,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把每个字,每个词读出生命,读出活力,读出画面,才能再现当时的情景,更好地揣摩作者内心,体会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要让学生体会李白在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让学生根据图画结合诗句,想到眼前是一个碧波万顷的大海,涛涛江水流向天边,好友的船只离自己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天际,诗人李白站在江边,背着双手,两眼望着好友孟浩然的船只消失的地方,然后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旁白道:“好友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这叫……”,再指引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教师再旁白道:“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这叫……”,再指引学生读:“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这样富有变换的多式朗读,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便已跃然眼前。
3.1 借生平简介,背景资料理解。一诗一作者,一人一背景。每个作者的人生经历,志向爱好,个性情操,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所写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大多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理解内容、意境和体会情感时,借助作者的生平简介,人生经历和相关时代背景及其它资料,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
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叫王成义,她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中执教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词《墨梅》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王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的人生志向时,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积累的东西少,体会起来比较困难,这时,王老师在课中适时巧妙地呈现了王冕的生平简介和一些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让学生齐读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全班讨论、汇报、交流,加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到了王冕在此时是要借助描写梅花的秉性表达自己要做一个高洁的人的人生志向。
3.2 借诗中历史典故理解。古代诗词是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很多古诗词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具,值得细细研究。有的引用了历史典故、人文建筑等表现手法,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历史文化韵味。在教学时,我们要深挖这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吸收其中的文学营养。如在理解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就可以挖掘其中所用的牵牛织女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之意。通过查阅有关的历史资料发现,在《汉书》中,有汉使穷河源之一说,意思是说汉代有一个大使者,名叫张谦,他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后来,又在晋代文人张华的《博物志》中发现另一个传说:说有人曾经乘着一只小木筏在大海和天河之间往来,并与牛郎织女会过面,后来把这两种传说集合起来,说是黄河与天河是相通的,张谦为了寻找到黄河的源头曾经到过银河,甚至见到过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两句诗歌,诗人就有可能引用了这两个典故来表示自己也要逆流而上,到天河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直上银河”,接下来又想象自己到银河上的牛郎、织女家做客的情景。结合上述的两个典故,就可以把“同到”一词的意思理解为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到天上去。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古代诗词不仅画面生动形象,还有着丰富深远的意境,这些画面、形象、意境,不仅要反复诵读才能再现,更要给他插上想象的翅膀,才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都比较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想,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给予培养,并教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文字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再创联想、反向联想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联想时就不会像无头苍蝇那样找不到头。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言.律诗《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石。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时,就可采用文字联想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几句后脑海里出现的画面,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运用再创联想法,让学生跳出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画想象,说说他们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体会红军的勇敢无畏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多雕。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感悟就会更深了。
绘画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小语课标中也特别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发展个性,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提高文化品位,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学完古诗后,让他们为古诗画一幅图画,可以是古诗中的内容再现,也可以是内容的再创造,再把古诗誊抄在画旁,一幅诗画结合作品就诞生了。在这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还感受了传统书画文化的魅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组织全校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绘画古诗,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今年10月份,我校就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诗配画”的实践活动,活动分班级进行评比,每班每个学生都选一首古诗画一幅画,从班上择优录取,选五幅作品参加全年级的比赛,每级评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赛后,学校把获奖的作品收集起来,用相框框好,定在每层教学楼的墙上,让更多的同学观赏,领略传统书画文化内涵。这样既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又能让学生的情操时刻得到陶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运用这个“诗配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传统的语言课堂模式单一,枯燥无味,常常是师讲声听的“满堂灌”,再加上古诗词中那些看不懂的文字,更让学生感到头疼乏味。所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就得使用一些与众不同、新颖奇特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
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杜甫的古诗《绝句》时,我就采用了古诗新唱的方法教学。在最后一个背诵环节的教学中,我并没有采用反复枯燥的领背,对背,赛背,齐背手段,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儿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世上只有妈妈好》、《两只老虎》等的旋律,把古诗内容填进去唱。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教室立刻活跃起来,个个纷纷练唱起来。等练得差不多时,毛遂自荐展示,然后全班用不同的旋律齐唱,表演唱。就这样,学生在欢歌笑语中轻松愉快地记得了古诗内容,学得开心,记得深刻。
总之,古诗词的文学价值极高,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又是一个重难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学方法五彩纷呈,形式多样。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努力研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并加以实践、反思、调整,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吸收诗词精髓,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