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福建 南靖 363600)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使学生深刻感悟课文,提高学习能力和品德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系统化的语文学习,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缺乏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正确方式和技巧,并且通过朗读来深刻的感受文章当中体现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和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朗读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出朗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朗读教学,认为朗读教学对于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因此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朗读,使得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朗读学习和锻炼,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很难积极地投入到朗读学习过程当中,导致在朗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学习状态。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当中只是采用单一的朗读教学方式,进而学生对朗读学习产生反感,学习的兴趣下降,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朗读学习水平。同时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注重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性的朗读技巧,并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运用这些技巧,使得学生不能够在朗读当中应用这些朗读技巧。同时教师在朗读教学当中也不注重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情感,学生的朗读就像机械朗读一样没有一点情感,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朗读的内涵[1]。
2.1 通过朗读,发展语言能力。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小学语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和语感读出来,。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反复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流畅性和培养学生的语感。随着朗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朗读。
例如,在人教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描写卖火柴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学生的朗读,他们在自己的朗读声中会自我感悟,学生就会对课文加深理解。学习语言是基于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谈到,诱导情感、丰富语言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给学生朗读,引导他们大声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理解语言之美。小学阶段“有感情地朗读”“熟读”就是积累,没有一定的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语言意识。毕竟,语言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如《雾凇》的教学,通过感情朗读描写雾凇的句子,感受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雾凇的美丽会让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在朗读中学会了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把低年级小学生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3]
2.2 通过朗读,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文章,如《丰碑》《荷花》等,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现象的文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少年闰土》等。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文本带着情感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的脑海里再现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自然之美,理解文本中所描述事物之美。如《荷花》“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保障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大声朗读,学生们的脑海中出现了荷叶,荷花不同的姿态,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学生就会对荷叶、荷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从而感受文章中描绘的荷花之美。因此,教师应在教材中掌握这些美的因素,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些美的因素,最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美,鉴赏美。此外,在小学课本中,还有大量的古典诗歌,这些古典诗歌都是用有节奏的语言来表达的。通过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诗歌,并逐渐学会欣赏诗歌,从而萌发对人文和历史关怀的情怀。
2.3 注重朗读,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学习语文,必须要接受文学作品丰富的滋养,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而“朗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外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为经专家审定研究的优秀作品,适合学生反复背诵。在背诵,学生可以开发一种语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协会根据作品,作者感觉、思考,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内在形象,产生的真实感受,这是一个再创造的工作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放松,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
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非常适合朗读,在抑扬顿挫中收获的美感,感受荡气回肠。上课之前,教师本身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中心思想和艺术形象,把握情感语境的变化。再进行范读,做好教读指导。
此外,当学生大声朗读时,朗读的声音会把学生带入课文中,使学生在一种美妙的心情中欣赏课文。这样,学生也会对语言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最好的老师。所以,加强朗读训练对于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大有裨益。此外,小学生养成了大声朗读的好习惯,他们会自发扩大阅读范围,独立、广泛地阅读一些其他课外读物。学生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2.4 通过朗读,培养思维能力。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朗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旨: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是学生的理解过程,也是思维过程。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当学生思考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判断事物。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机会,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生命的真谛。这样更能体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让小学语文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和积极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而言,教师更加应该注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正确方式和技巧,并且通过朗读来深刻的感受文章当中体现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和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朗读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出朗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1 示范朗读教学方式。示范朗读是开展趣味性朗读教学的基础,通过示范朗读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师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启迪,也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和探讨的重要方式,所以示范朗读受到小学低段学生的喜爱,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增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降低学生的朗读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朗读学习水平。比如在学习《静夜思》这一古诗时,虽然这首古诗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涉及到的语言文字非常简单,不会出现比较复杂或生僻的生字或单词,如果直接引导小学生进行直接朗读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明确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到准确的发音,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并且还要有感情的朗读,使得小学生仔细的聆听老师的示范朗读,来感受《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意境,以及浓浓的乡愁之情,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情感色彩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知识[4]。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其他优秀的朗读视频或者录音,增强课堂朗读教学的效果,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朗读训练。
3.2 分角色朗读教学。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人物,用人物的口吻进行朗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本身天真活泼好动,开展分角色朗读教学时,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自主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很容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的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咕咚》这一文章时,故事中涉及到很多的角色如大象,野牛,兔子,猴子,这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不同动物的头饰,使得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动物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带上动物的头饰,增加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咕咚”一词的深刻含义,因为兔子非常胆小,当有一个木瓜掉到湖里出现了咕咚一声让兔子产生了误解,并告诉其他的动物,其他动物会盲目的相信兔子所说的话,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事件。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中不同角色所体现的性格特征,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这样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5]。
3.3 肢体表演朗读。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对文章进行认真的思考,结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开展肢体表演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神态,通过这种动作表演的方式可以增加朗读的趣味性,深受小学低段学生的喜爱,有效的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表演朗读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肢体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文章时,如果只是单纯的为学生来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黄山奇石形状,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将文章中对黄山奇石的各式形态的描写动词用肢体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让学生感受黄山奇石的不同形态,使得文字变得更加的直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感受朗读的趣味性。
3.4 分组朗读。分组朗读是让小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进行自由的朗读,可以引导全部的学生都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朗读学习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使得朗读教学更为高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地为学生划分朗读小组,通过在小组中进行朗读会降低学生的紧张学习情绪,减少学生的思想顾虑,使得学生大胆的在小组中进行趣味朗读,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划分小组开展分组朗读趣味活动,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对文章更加的熟悉,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当学生在小组中朗读这篇文章时,其他的组员应该认真的聆听,明确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相互提醒,互相帮助,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增加学生的朗读经验,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为了增强小组朗读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朗读评比活动,让每一个小组选出最好的朗读人员开展小组的朗读比赛,由其他的小组成员进行互相的评比打分,选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的奖励,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积极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为了能够增强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思考:“文章中一共说了几个植物妈妈的办法?”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朗读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深入思考,总结归纳文章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能力[6]。
3.5 注重朗读理解教学。通过有效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增加作者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小学低段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朗读能力,而是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绝句》这一首古诗时,诗中写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可以让学生思考:“这句诗是诗人坐在窗前看到窗外千年不化的积雪,但是为什么要用“含”字,不用“看”“望”这些字眼呢?”[7]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使得学生明确诗中用字的巧妙之处,用“含”字就像景色就在窗子里一样,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因此“含”字的应用特别巧妙,并不是诗人不会用字,将此字换成其他的字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当朗读这些诗句,在脑海中也会形成优美的景象,通过教师对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朗读教学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主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加注意朗读教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少语文的基本知识,以及思考和认知能力不足,所以在学习语文课本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8]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创新教学,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朗读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声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独立参与朗读,让学生感觉朗读所带来的乐趣,体验朗读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