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园
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推广,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学科而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对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体态律动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加快小学音乐教学的良好发展。
体态律动从国外兴起,主要是将身体和音乐结合起来,在规律性旋律作用下用肢体表达音乐。这种方式将肢体语言和音乐音符结合起来,在肢体语言作用下,给予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内涵一定的帮助,使其感受到轻松、愉悦。体态律动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仍处于待开发时期。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进行深入性探究,将体态律动教学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富有趣味的课程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兴趣是极为关键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体态律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例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讲授歌曲知识,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逐渐消减。要想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体态律动,将音乐与形体结合起来,确保音乐课堂具备趣味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调动音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使其真正认知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呈现出和谐的氛围。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基于抽象概念,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音乐音调,仅仅依靠听觉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将体态律动运用起来,确保教学更加生动易懂[2]。在教学中,教师针对Dour、Rui 音调设计肢体动作,让学生进行上台演示。这样的肢体表现,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理解。
体态律动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音乐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引导,使其跟随音乐进行身体动作,学生通过肢体活动,能够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将音乐和肢体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具备足够的理解,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歌曲而言,由多个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会有多个角色参与。因此,学生不能利用一己之力完成歌曲表演,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学习,进而生成“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解彼此,培养合作意识,理解合作精神的内涵。
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注重身体对音乐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表露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2]。例如,欣赏欢快的音乐时,部分学生挥动手臂,部分学生选择跺脚。利用动作表达情感,是一种真实的反应,体态律动教学关注的就是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也有一些地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从“度”的角度讲,不管是怎样的问题,教师应恰到好处地进行运用才是最好的,才能体现体态律动方法的价值。第二,时间把握要适当。如果体态律动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出现疲劳,不利于后续的学习。此外,学生不能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乐学习上,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得学生仅仅关注动作,而忽略了学习目的。第三,掌握“合适”问题。即利用适合的体态律动顺应歌曲,假如不同的歌曲运用相同体态动作完成韵律合拍,就会忽略音乐的差异之处[2],给学生体会歌曲情感造成困难,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
在当前形势下,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由于教育结构问题,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育容易被忽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音乐教育足够的关注。因此,当前的音乐教育中体态律动运用不是十分理想。
体态律动是一种新的音乐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对此还较为陌生,不能有效理解并运用。在利用体态律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没有全面掌握理念核心,仅仅从形式上进行了体态律动教学,但忽视了一些本质内容。加之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与体态律动培训,进而造成理论知识十分匮乏,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只能依据课程大纲进行教学[3]。教师没有真正掌握体态律动的深层含义,学生就不可能接受有效的教学。体态律动教学,对教师音乐艺术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在掌握体态律动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当前教师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大多时候只是简单模仿教学实例,并没有真正理解内涵,加之教学理念落后,因而对小学音乐教育体态律动运用具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打破以往单向知识传授方式,倡导教师引导启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讲,体态律动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肢体表达音乐情感,确保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嘎嘎小鸭子》这部分内容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小鸭子没有特别了解。此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小鸭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伴随音乐,运用肢体动作对小鸭子进行模仿,在游戏中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体态律动教学运用其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和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比,体态律动教学使得学生伴随音乐舞动身体,通过不断学习音乐,感受鉴赏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体态律动将听觉与肢体语言结合起来,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牧童谣》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先播放这首歌,让学生感受歌中韵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发挥自身想象进行律动,进而深入理解音乐情感,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基于音乐节拍的彰显,将音符组合起来,以“哒哒哒”进行喊拍,这样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动作彰显音乐节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小学生身体处于成长时期,没有完全定型,身体具有较好的协调性,思维也极为灵活。因此,进行体态律动节奏训练十分重要。作为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基本动作进行穿插,保证学生训练中依据节奏做动作,保证节拍具备律动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放松自身身心,体验律动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讲,音乐中热烈意味着快速节奏,而忧伤常用慢的节奏[4]。在学习《摇篮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步行,感受宝宝睡觉时的安稳感觉。在学习《狮王进行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快步行走,感受音乐中的激昂情感。
基于音乐的欣赏,学生利用肢体动作彰显对音乐的感受。利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身体进行伸展,而到中音时,将手放在胸前,在低音时,指导学生将身体向下倾斜,在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感受节奏快慢。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内容时,学生在欣赏音乐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音乐中包含哪些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音调变化而变化身体动作。这样的律动教学,确保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在音乐课堂中,将体态元素融入其中,保证学生有感而发,伴随音乐节奏旋律摆动四肢。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成的动作会加深学生的主观理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音乐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因此,在体态律动时,能够彰显学生内在思想,对教师教学具有帮助性作用[5]。在学习《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随着曲子做相关肢体动作。例如,模仿爷爷打月饼的情境,体会爷爷对自己的独特之爱,有利于音乐旋律的掌握,为接下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情景创设下,学生深刻感知旋律,在体态语言上具有深刻的体会,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基于体态律动为身体有规律的肢体运动,从细划分,体态律动为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例如,早上刷牙吃饭等,或是课间游戏等均有体现。但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没有真正掌握体态律动概念。因此,不会对日常动作感兴趣。例如,牛顿对苹果向下掉的问题提出困惑,别人对其感到十分不理解,因为人们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规律,将其利用在音乐课堂之中。例如,选择生活实践活动,融入教学题材之中,选择和生活动作相吻合的音乐,确保在教学中和动作具有连贯性[5]。要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题材,学生记忆较为深刻的题材,不会加深学生理解难度,也不会由于简单,打消学生兴趣。利用生活题材教学,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向往,在日后的生活中具有发现美的眼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准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以往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给予音准专项教学一定的关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音准教学内容较枯燥,学生不能深入其中。要想打破这样的局面,应打破地点限制,让学生课前在操场上,依据音乐课本熟悉旋律,使其边走边唱。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解决音准教学面临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对于体态律动来讲,将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结合起来,运用在音乐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调动学生情感共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有效运用体态律动,为枯燥的教学课堂注入了一份新鲜的活力,为学生带来独特的感受。此外,基于当前应用现状,作为教育者应依据学生特质,将体态律动运用在教学之中,真正提高音乐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