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红
新课标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培养作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引导语言积累,注重语感培养,发展语文思维。上述种种语文能力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语文语感培养的强烈教学要求。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特征,讲究语言实践与应用,语文语感在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流中蕴含学习适应与语言直觉。借助语文语感,学生能迅速找到文本阅读关键信息,快速地整合习作相关素材,在交流中采取得体素材进行适情表达等等。[1]总之,将语文语感培养纳入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首要课堂任务与重要教学目标。下面,笔者以部编语文教材为例,就小学阶段语文语感教学培养做初步探究。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与基础。语文语感培养的前提,在于对语言基础的理解与掌握,建立在对大量语言要素积累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材在字、词、句、段等语用要素积累方面的编排,具有层次性与渐进性特点,教学中应认真总结并加以引导。
字词是语言构成的最小单位,但也恰恰是语文语感培养的入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启发语文语感的重要基础。新课标针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认知规律,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任务中设立了相应的学习目标,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如,针对第一学段(1 ~2年级),要求学生达到“认识常用字1600 个,800 字会写”学习目标;针对第二学段(3 ~4年级),要学生达到“累计识字2500 个,1600 字会写”学习目标;针对第三学段(5 ~6年级),要求学生达成“累计识字3000,2500字会写”学习目标,等等。从基础着手,从熟稔字词着手,为语文语感培养奠定最初基础。
除了字词,语用要素的积累也是语文语感基础的重要组成。对此,教材在编排过程中,也予以充分重视。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每个单元教学中,均设立了《语文园地》板块,其中“日积月累”教学环节,涵盖了对古诗、成语、对偶句、格言、童谣、谚语等方面的课堂积累。这些语言素材,既是对单元语文要素教学的补充,也是精挑细选的优质语言元素与知识素材。加强语言素材积累,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对语文语感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鼓励学生熟读熟记,强调课堂积累,以识助用,为语感发展奠定发展基础。
除了字词、短句等之外,语段或成篇类语言素材积累,也是语感培养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材通常采用背诵、阅读等形式,强调语文段篇积累的重要性。如,在第一学段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诗文背诵方面不得低于50 篇,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5 万字;在第二学段学习中,要求学生诗文背诵数量为50 篇,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40万字;在第三学段学习中,要求学生诗文背诵量为60 篇,课外阅读不少于100 万字,等等。借助背诵和阅读,以强化语文段篇等语言素材的积累,不仅是语文基础能力教学的硬性要求,也为语文语感培养铸就坚实基础。
就小学语文课程而言,读写练习就是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阅读练习是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多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语文情感,培养语言感受和理解力,以增强语文赏析能力,丰富品位提高审美。
统计发现:小学不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呈现逐级递增态势。例如,第一学段(1 ~2年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启蒙和引导。要求学生通过浅显文章(童话、寓言、故事等)阅读来培养阅读乐趣,通过初级阅读感受来体验语文语言之美,获得初步阅读情感体验;第二学段(3 ~4年级),阅读教学跳出初始的感受之圈,直指阅读方法与阅读理解,教学要求从初级的常规朗读方式向更高级别默读方式过渡,要求学生在阅读练习中去理解文章关键词句意义,把握文章思想情感,复述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精神内涵等;第三学段(5 ~6年级),除了对阅读方法与阅读理解的要求只增不减外,对阅读速度也有明确了目标,要求学生做到每分钟默读300 字,学会浏览,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义,能够梳理文章顺序,体会课文思想,领悟作品情感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语言应用的出口,也是语感实践培养的重要内容。
除了阅读,写作练习也是语言应用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语文课程重视对学习“写”作能力培养,教材编排上呈现由简入繁、由兴趣启发到主题写作的教学设计。如,自小学第一学段起,语文写作教学由“写话”开启,围绕学生身边事物,组织简单的“写作”练习,用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到了小学第二、三学段,此时的写作教学,被“习作”代替,每个习作训练都要求围绕相关主题展开专题训练,宣告写作教学步入正常轨道。教材这样编排的背后,隐含对学生从字词语用向句段语用的教学转变,体现由书写能力向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迁移。在学习强度上,小学语文在每个学期安排了8 个写作主题教学,每学年共计16 次。加强习作能力培养,提升语言运用,是语文语感培养的重要前提。
上文提到的语言积累、读写训练遍布于语文常规课堂教学之中,构成了语文语感培养的强大基石与重要依托。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可将语文语感培养当成语文课程教学的附庸。其中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跳脱语文语言知识拘囿,从专题专项角度,重构语感培养教学思路,据此发展高效途径与课堂策略。实践表明,逐级分层的训练机制,阅析结合、情感链接、想象架构等多元联合教学模式,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语感培养大有裨益。
语文课程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流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语感是语文人文特征的体现。语感培养,除了基础的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更要建立在对学生在语言词汇、语言素材、语言情感的敏感性提升方面。好词好句累积,无疑是提升语文语感练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可作为小学阶段语文语感教学应用的基础。
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 课课文《白桦》教学为例。现代诗歌《白桦》是俄罗斯田园诗人谢尔盖· 亚历山德罗维奇· 叶赛宁书写的一首抒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与家乡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教材选文中,大量使用了一些意境优美的词句,对文章情感表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诸如,文中的“流苏”“金辉”“花穗”“徜徉”“皑皑”等词汇,用以描绘冬日白桦优美挺拔的姿态,让人读来,印象深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境,将优美词语从文章之中摘选出来,整理汇集,认知品赏,以提升学生对美好词语的语言感悟能力。同时,结合本课课后习题中“把你知道的与植物有关的诗句摘抄下来,和同学们交流”的练习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将“优美词汇积累”向“优美语段积累”过渡,通过对课文诗歌《白桦》的剖析引导,激发学生对植物题材类现代诗歌语素积累,全面提升学生语言积累,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引导,在“植物有关诗句”整理中,发现了舒婷的《致橡树》、苏健聪的《木棉花》、艾青的《树》、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洛夫的《蟹爪花》等一大批优秀现代诗歌作品,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语感素材库。
诵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本进行语言复述与阅读加工,将原本毫无生气的僵硬文字,转变为一种生动的语言体验,赋予了各类文学作品以韵律之美、形象之美、感官之美,进而丰腴语文语感教学需要。由诵读激发语言语感,素来已久。古人向来重视对诗歌美文等诵读教学,将“吟”“诵”等阅读方式作为语文学习行为首选,常以声情并茂、夸张的阅读等方式以刺激语言感悟,强化语感培养。[2]
如,小学语文范文常选文本《诗经》,其中以《风》命名的文本皆出自当时各地民歌,讲究反复咏叹,至今读来还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再如,唐朝诗人贾岛在其五言律诗《题诗后》中有句传世名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对诗歌“吟”咏之态最好诠释。又例如,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 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元日》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这首古诗通过对“爆竹”“屠苏”“新桃”等新春景色描写,讲述了元日节庆期间张灯结彩、热闹祥和、万物更新的动人画卷。古诗《元日》情感积极、情绪饱满,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吟诵过程中,透过语调、语气等细微之处,领悟诗人情感。通过吟诵,与作者同频,感受其中深意,体恤诗歌情怀,促进语感提升。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实践中,要重视文化内涵的领悟及应用规律的把握,强调在教学实践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感受力和理解力。语感培养核心在运用,运用前提则在对语言素材掌握和领悟,凡事种种,均离不开教学中对学生词汇语句赏析能力的培养。
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为例。在本单元《语文园地》板块“语句段运用”学习中,教材专门设置“阅读课文句子,体会人物内心变化”学习主题。此题,可看作是针对人物心理描写而设立的专项语句辨析练习。题目当中有这样一句:“从见到这一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此句出自本单元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本题所列的这句话中,整句没有一个词提及到了“悲痛”,但读者在阅读中,还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种“悲痛”,甚至是“悲痛入骨”。如,文中通过“一整天”这样的时间词语,体现了悲痛持续之久;句中词语“只是”,形象刻画出主席在失去爱子时的孤寂、悲伤与无助;而句中借用“一支接着一支”的动作描写,将这种“悲痛入骨”的情绪,以画面形式直接传递到读者面前,体现作者对主席内心“悲痛”到极点的深刻描述。诸如此类,教学中通过词句辨析,将极大增强学生对语言词句的理解能力,促进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由此提升语文语感。
语感培养核心在于对语文情感的领悟,在于对语文价值的认同。语文语感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语言素材,增添学生对语文课程情感归属,透过语言学习增加语文自信,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促进语文语感教学进步。
以部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本章是自然景物描写单元,通过不同角度、各种体裁、多角度描述各类自然景色,体现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在单元语文要素中,强调要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现想像力培养对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如,在单元课文《古诗三首》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结合诗句,想象画面,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画面”,体现对学生阅读想像力培养;在课文《燕子》中,教材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体现对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等等。还有,在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忆读书》的课后习题中,教材通过引入学习谈论,围绕“你是否赞同作者读书方法”话题,引导学生对语文读书情感与态度探究,体现了教材运用想像力培养、情感培育等手段对学生语文语感的教学渗透。
总之,语感是语言知识获取的基础,也是语言能力应用的前提。拥有优秀语感的学生在面对各类语文任务时,更能呈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在语言材料理解、语言分析、学习体会、知识吸收等方面更具效率。语感培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重要基石。实际教学中,唯有根植语文教材,强化语文基础,重视语文读写实践,利用多种渠道针对性地组织语感专项教学实践,方能真正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语感,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