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特殊家庭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2022-11-19 10:46王丽丽
小学生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农牧区心理健康家庭

☉王丽丽

我国农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农牧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变故成为特殊家庭,而在特殊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由于缺乏关爱和教育或多或少出现了心理或者行为上的问题[1]。他们在认知上产生偏差,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在性格上有各种不健康的倾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就成了农牧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一、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关系紧张

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由于家庭情况特殊,他们难以在家中感受到足够的关爱与信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懂得如何跟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关心他人,也不接受他人的关心,不能真诚交流,甚至对别人怀有戒备心理,这些性格特点也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难以正常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二)学习积极性较弱

特殊家庭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出现厌学的问题。家庭中的种种不如意会滋生大量的消极情绪,而这些不如意、负面情绪就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对于学习他们基本没有多少兴趣。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态度不端正,而且还经常顶撞教师的教育管理,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差、缺乏学习目标、经常迟到早退、作业不认真完成等。

(三)精神世界空虚

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温暖,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他们会因精神体验乏味,而选择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就是既然在家庭中得不到快乐,那就通过其他方式来填补自己内心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逃课去网吧,将本应用来学习的时间全花在了娱乐上。

(四)有报复生活的倾向

有一部分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学生会对父母的离异、自己的留守等不如意充满怨恨,从而形成报复生活的心理。这种心理倾向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仇视生活、仇视社会,甚至是仇视他人。因此,这部分学生经常会通过极端手段来发泄他们的仇视情绪,将对家庭、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学生对自身的行为不检点,打架骂人,甚至养成了抽烟喝酒的恶习。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教育疏导,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农牧区特殊家庭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与尊重

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学生,他们缺乏父母亲人的关爱,缺少生活的温暖,导致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想要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就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与尊重。

一方面,教师需要走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教师要用最真挚的感情和最充分的尊重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获得特殊家庭学生的信任[2]。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特殊家庭学生的感情交流,要善于与他们沟通,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这些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期盼,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这些特殊家庭学生。例如,一部分特殊家庭学生不仅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而且家境还比较困难。因而,教师可以在生活上给他们以关怀,如记住他们的生日,并且生日来临之际,把生日礼物送到他们手上,并在生日卡片上写一些激励其努力学习的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会更加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也就可以更加顺利地教育这些学生。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加以疏导与帮助,他们的心理就会向着负面的方向发展。因而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由教育经验丰富、具备一定心理辅导能力且对学生充满关爱与热情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人员,要耐心热情地解决特殊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相关教研活动等,提高班主任的心理教育能力,让班主任可以在日常教育中及时发现并解决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教师可以联合起来,定期地开展集体性质的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了解与排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未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实施预防措施,对于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统计,建立档案,并且制定相关辅导计划,帮助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阳光生活,走出困境。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在校园中,学生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师生关系是他们要面对的重要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主动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教师要在班级内营造和谐友爱的班风,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帮助同学,要懂得团结,更要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班级内的特殊家庭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心与温暖。一个充满和谐、友爱的班集体,能够让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并不是只有无助与冷漠,体验到友谊带来的温暖,也可以更加自然地融入班集体中。这样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让特殊家庭的学生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重拾对生活与学习的信心,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校合作

很多特殊家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以小看的,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思想行为的影响太深远了,然而部分孩子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无法对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地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交流,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家长展开积极的分析交流,就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进行信息互换,实现家校一体化教育;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劝导学生家长要用正确的态度以及更多的时间来关爱与教育学生。教育学生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以此帮助学生家长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艺术性与技巧,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五)班主任发挥核心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织者与管理措施的实施者。班主任要发挥核心管理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前文已经分析,很多农牧地区学生,处于一种敏感、自卑、情绪不稳定的状态,班级管理工作要重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重点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尤其是一些住宿制学校,学生的在校时间长,校园成为他们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做出表率,发挥示范作用,尤其是承担班级管理的班主任教师,更应当积极地承担起与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的责任,这里笔者也做以整理。

首先,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作为班主任教师,要在把握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与各学科任课教师沟通,完成属于班级的文化建设;其次,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与学生平等沟通与交流,用真诚与爱心打动学生,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感知学生的敏感,并因材施教,与学生达成交流;最后,学校教师也要将农牧区生活范围以外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农牧区教师是因为西部计划等各类志愿者活动来到农牧区的,他们虽然为了适应农牧区教育工作做了很多调整,也应当将自己看到的世界尽可能地介绍给学生,带学生去关注和观察世界的多彩,激励学生实现更好的自己,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丰富校园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当前的农牧区,应当尝试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多农牧区学生,不仅面对着原生家庭的一系列问题——如父母在外务工成为当代“空巢青年”、隔辈亲人的溺爱却没有任何理解、大量的农牧活动而缺少家庭的爱等诸多问题,也面临着选择的匮乏。在农牧地区,学生的实际成长环境是带有局限性的,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缺少对外部的窥探。在组织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这对于学生不断发挥自身长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每年四月份,学校可以围绕“世界读书日”,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将阅读作为日常的重要活动。一些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的学校,不妨尝试以丰富的“民族运动会”,带动学生一边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一边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运动及其蕴藏的文化特色。事实上,很多事情只要多想一些、多尝试一些,就能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和效果,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建构审美和学习思路,以此完成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突破。作为学校,应充分立足农牧地区特色,挖掘和建设特色的教育资源,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展开教学工作。

(七)充分挖掘网络平台实现沟通交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和走向。作为资源有限的农村学校,也要有所作为,可以集中精力挖掘多媒体教育平台,形成适应于学校实际需求及情况的网络资源平台,并借此建构起家校沟通的平台。例如,许多农牧区的学生家长实际上是离开家庭外出打工的,部分家庭孩子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个情况下,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便捷与家长的交流,如组织线上家长会、在家长群分享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资讯等,及时与家长做以分享。一些学校,还可以尝试建设自己的自媒体,发挥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了解学校动态,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并且常常与家长进行互动,使学校成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纽带。

在农牧地区,尝试建设网络平台,不仅是学校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大力支持教育的结果,但是,农牧区经济实力不强,这里还不包括一些刚刚脱贫地区。当地学校为了推进教育工作深度开展,应当积极与主管教育部门、当地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借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如设置微课、开展远程直播课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直播形式的“家长课堂”。

(八)深度家访推进教育理念更新

对于农村地区学生而言,父母在外打工,学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此时学校的家访工作,不仅是去了解和获取孩子的信息,更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隔代长辈已经有了较为“顽固”的教育理念,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学习成绩至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溺爱”等等诸多相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爱孩子的方式,受资源环境限制,以及当地相对根深蒂固的“乡土思维”的限制,更新相对缓慢,形成不利的教育环境,例如语言学习,学生缺乏普通话语言教育环境,农村的方言俚语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造成影响[3]。这就是一种阻碍。与尝试和孩子父母建构家校合作的交流路径不同,农村地区学校可以尝试推进教师家访工作,普及教育理念,适当推进当地教育整体思路风气的转变。

农村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周围农村,因此,其教育工作辐射于周围地区。作为学校教师,可以时常到孩子家进行家访,并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等传递出来,引导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并以健康的教育观去影响孩子。

综上所述,在农牧区存在着大量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特殊家庭,而学生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健康成长遭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积极地探索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给学生以温暖的关怀,不断推进养成教育,为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农牧区心理健康家庭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新疆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