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教育的结合研究

2022-11-19 03:15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革命红色

吴 亭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作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确保农村经济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带动下,结合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警示与教育作用,在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可以说发展红色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逐渐兴起红色旅游发展浪潮,红色游览社会活动被广大的社会民众所青睐。近年来中国红色游览被推上了新的风口浪尖,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红色游览作为一个绿色生态的朝阳产品,不但能增加游览目标地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对参与游览的游客产生不同凡响的影响,提升游览工作人员的工作专业度,未来发展的趋势向好,是弘扬时代精神的外在表现,有利于促成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整合。中国红色游览依托中国革命历史文化遗留与文化底蕴,通过特色旅游社会活动与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逐渐从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形式转换,因此人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以中国红色游览的传统思想作为载体,兼并中国政治教化功能,并使之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产生良好的带动效应,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一致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分析了红色旅游教育涉及的内容,就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教育的结合策略展开研究。

1 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

1.1 思想政治功能

新时代形势下,要广泛开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讲教学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强固民族脊梁。红色旅游资源承载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历程,弘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具有巨大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意义。通过对这些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的观光、游玩活动,游客能够获得深刻的旅游感受,能够起到“缅怀先人、教导今人、启迪后世”的作用。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世界,并促进自我认识水平的提升,结合政治指导等实际活动开展教学,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红色旅游中的政治教育意义深远,相比其他高等教育方式而言,其具备一定的政治色彩,与其他高等教育内容存在很大的区别。红色旅游有着其他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集爱国、集体主义、艰苦奋斗、革命优良传统等思想精髓为一体,集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全部政治保障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素养的一种基本素质,人们在对红色旅游目的地观光旅游的同时,能够促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国教育对青年学生培养正确的志向、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对其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 经济保障功能

红色旅游资源为老革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非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惟一目的,发展目标是要在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引下,在良好安定的自然环境中实现[1]。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引导,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为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指导理念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经过漫长的革命斗争、改造和建设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蕴涵着红色革命时期丰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其红色思想教育在引导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保证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以先富带动后富”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而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不能大步向前,但正是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正确理解,使部分革命老区人民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资源输出者,为中国区域性的先富发展创造了人才、物质等多方位的保障,先进的社会主义红色思想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红色旅游经济带动下的革命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发扬与巩固仍将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功能。

2 红色旅游教育的内容

2.1 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一直是学校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今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全球各地掀起了多元文化浪潮,年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击,而世界各国文明在相互传承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全世界民众,特别是对年轻人的人生观和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也愈来愈深刻,“哈日”“哈韩”等现象比较普遍,“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新思潮层出不穷,因此实施有效的爱国教育,被提上了重要日程[2]。青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政府部门往往考虑通过举办文化游览活动方式开展爱国教育。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点建设博物院、纪念碑等,渗透人文史学古迹,借此帮助青年一代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对青年们开展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爱护英雄人物的教导。组织开展的爱国教育游览活动,是希望民众能铭记中国革命历史,通过组织缅怀先辈、开展纪念等主题为重点内容的活动,对社会民众开展广泛的爱国教育。

2.2 革命精神教育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财富的蓄积提供了保障,而辛亥革命精髓则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内涵,提供了无价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思想政治教学中思想信仰教学和民族文化精神教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导性内涵[3]。老一辈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打开了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在这场革命战斗的历程中衍生了井冈山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奉献精神等“中国红色奉献精神”,在大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斗力量的感召、激励与支持下,无产阶级革命前辈们为实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胜利[3]。

井冈山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容: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第三,艰苦奋战、乐于献身的敬业精神。党中央领导同志在考察江西省的时候曾指出,井岗山文化精髓,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种总结,后来被称之为“二十四字井冈山文化精髓内容”。与井冈山精髓类似的许多红色精神,尽管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在实质意义上却是一脉相通,涵盖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联系人民群众利益等革命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

2.3 生态观教育

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观念教育,是文化教育的拓展性内涵。中国红色革命时期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制定了具体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行使现今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多聚集于老少边穷地区,但离开都市的村庄、山地大都风景秀丽,生态条件优越,“红、绿并存”成为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4]。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思想,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整个市场经济沿着生产发展、民众生存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线,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抉择[5]。思想道德教学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教育,是学生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调整与规范人社之间关系的生态道德教育,则愈来愈多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6]。旅行是人们脱离“惯常环境”后的体验活动,长期生存在城市中的旅行者,见惯了高楼大厦,繁忙的都市生活促使其在长期的压抑下心态浮躁,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复杂多变,常让人在物质的经济利益影响下产生精神失落,导致其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缺乏实际的理解与认知。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教育的结合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魅力,增强游客的红色旅游需求,在高校文化教育资源中,将红色旅游资源当作宝贵财富,让红色资源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文化、生态功能,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3.1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搭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平台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与人文价值,一是要保护好历史原貌,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加大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力度,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细致地挖掘,遍访健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撰写回忆录,编辑整理成册并公开出版;三是注意挖掘因旅游发展所孕育出来的新的旅游文化,注重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和时代性。可将革命历史与当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参观、游览、体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自觉地保护、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套餐。如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通过“建设一个红色资源馆,编写一本红色资源教材,拍摄一批红色资源微视频,组建一个校内外双师教学团队,开办一个红色讲坛”等举措,不断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搭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成效显著。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载体搭建平台,把红色旅游资源“引进来”,搭建活动载体、环境载体、媒介载体和标识载体等;同时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利用这些载体使校园文化“走出去”,促使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建立了校史馆,既突显了高校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兼顾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得到了不断积淀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例如黄冈师范学院依托110年的办学历史,创办的校史馆和“红馆”,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

3.2 充分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努力构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和提炼红色旅游资源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整合红色文化内容,创建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库,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7]。

一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红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做好红色旅游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丰富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内容,让思政课“接地气、活起来”[8]。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以黄冈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成立了“鄂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校史馆、红色资源馆和珍藏馆,整合了鄂东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学校将红色旅游资源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之中,通过思政课、学生党课、团课、专题讲座以及党建项目等,组织学生参观三馆,利用校庆、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邀请专家、教授、老红军、老战士讲授革命史、办学史,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是改进高校文化建设课程结构。在大学现有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增设红色课程模块,创立红色文化课堂,把红色旅游资源融入相关的课程教育体系中。高校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红色教育进课堂。例如,在大学生的选修课中,开设红色影片欣赏、红色歌曲赏析课,通过观看《红色摇篮》《井冈山》等红色经典影视剧作品,赏析《保卫黄河》《我的祖国》等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歌曲,让大学生们经常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争、革命和建设历程,通过观看、欣赏“红色经典”,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是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创建一批红色旅游资源教学实践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使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当地有关专家担任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对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摩,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素养与理想信念。其次,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革命史实调研、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遍访将军故里等活动,充实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开发互动性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与红色景区联合举办歌颂红色革命精神的各种文艺表演、讲革命故事、唱红色革命歌曲、朗诵红色文艺作品、模拟战争场景等,积极传播红色文化,实践红色精神。

四是加强高校红色文化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宣传的新途径。可在高校广播台开设红色广播栏目,在高校宣传橱窗开设红色宣传栏,在高校网站开设红色网页,在高校图书馆开设红色图书珍藏馆,在高校校园修建红色景观等校园红色物质文化。如黄冈师范学院修建了“红馆”和“黄冈名人石溪”等,通过这些新载体发扬红色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网络应用技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开发设计既有吸引力、感染力,又有时代特征的“红色资源”软件,开设红色精品课程、红色文化论坛,建立网上博物馆,制作多媒体影像等,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