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助推特色村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为例

2022-11-19 03:15:28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旅游

赵 威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美好愿望和高度重视。2020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推进三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城有着“中国水上古城”的美名,古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岛上的民居和柚林相映成趣,丹洲古城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旅游资源,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生态古城旅游村、广西休闲农业十大名村、柳州十大美丽乡村、柳州一村一品优秀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古城农庄休闲文化旅游试点村等称号。具有通过“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也可以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丹洲村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分析

1.1 外部条件

1.1.1 政府政策的重视和支持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正式提出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凸显了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精准扶贫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开始行动。

丹洲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生态立镇,旅游富民”的概念,丹洲村成为丹洲镇重点开发旅游项目的切入点。丹洲村致力于全面发展生态古迹旅游项目,将生态古迹作为主打品牌,力争打造广西区域旅游热点。

三江县2018—2020年建设了柚香丹洲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江县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柚香丹洲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相关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因地制宜编制了建设规划,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前期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和柳州市农业农村局给予示范区建设资金和技术上大力支持。

1.1.2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乡村旅游正成为游客出行选择率极高的旅游行为,农家乐、城市周环游等形式正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因此,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大旅行社也纷纷开辟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乡村度假村等特色产品层出不穷。

1.2 基础条件

1.2.1 自然生态良好 丹洲古城是中国惟一的水上古城,置身于融江之中,融江分流,环岛而过,四面环水,古镇没有路桥可通,必须渡船而入,岛上无工业企业。整个岛的绿色覆盖面积高达80%以上,对岸峰峦叠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岸边开阔的鹅卵石沙滩,芦苇丛生,随风摇曳。村内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游客租一辆自行车,环岛骑行,可以感受青山、秀水、翠林在风中的变幻。

丹洲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有著名的丹洲三宝——沙田柚、糯米酒、老腊肉,而腊味中的丹洲板鸭为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美食,采用当地传统特色的制作手法腌制而成。

1.2.2 农业资源独特 丹洲村的农耕休闲生态景观也尤为出色,是远近闻名的“柚子之乡”,岛上有超过千株的柚子树。阳春三月,柚花争妍;金秋时节,柚果累累。每年11月丹洲柚子丰收,会在岛上开展丹洲柚子节,届时游客们可以尽情摘柚子、品柚宴、玩柚戏、结柚缘,在柚子节活动期间当地还会举行柚王擂台赛、美味百家宴等活动。

1.3 优势条件

1.3.1 文化底蕴深厚 丹洲村是三江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的古县城所在地,现存许多结构组织较为完整的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族建筑,如丹洲书院、闽粤会馆、古城墙、怀远县城石刻地图等作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古迹,在丹州村能看到现存完好的建筑体。

1.3.2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江侗族自治县东连龙胜、融安,西接融水、从江,北靠湖南通道,南邻融安。目前拥有高铁直达三江南站,三江南站设有旅游集散中心,拥有定点定向发往丹州村的大巴,距离三江县城55 km,车程约0.5 h。2条国道经过丹州村,能够较好地吸引家庭亲子周末游、假日游,本县及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及单位团建。

2 乡村振兴中丹洲村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形式更多样化,丹洲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开发了有自己特色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业,当地民族特色风情游农家乐民宿旅游迅速发展,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水果种植业和民间手工艺。在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深、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和水平有限,再加上资金链紧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制约丹洲村发展的问题。

2.1 公共设施硬件不够“硬”

丹洲村建于河心岛,出岛的惟一工具是小船,村内道路基础差,路面狭窄,出行只有大巴,一单遇到游客集中出行,容易造成道路交通拥堵,成为丹州村交通发展一大硬伤。村里有些建筑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存在安全隐患。村上医疗水平低下,只有2个小诊所,也没有专业医生,缺乏应急医疗卫生所,若突发急性疾病则要出岛检查,即使疫情暴发也缺少口罩、消毒液等基本防护物资。据悉发现市政管网工程不完善,也没有大型垃圾处理场,旅游垃圾未合理处置,居民生活废水自然排放。村里几乎家家都打造成民宿,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及资金短缺,与舒适完善的现代民宿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类似于公共厕所、娱乐设施、食品卫生等硬件也与大型旅游综合体有很大的差距,无法保障大规模游客接待的质量水平,受制约程度非常明显。

2.2 服务水平软件不够“软”

目前,在丹洲村旅游区域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如管理层、服务层等均为当地留守农民,大批的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数为妇孺老人,因为接受的教育过少,受到了文化知识水平限制,缺少一些系统化的专业方面培训,在总体水平上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都欠缺,不能与一些有过专业培训的旅游服务点相比较,而服务水平软件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丹州村持续开发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精品品牌意识不够“精”

在乡村旅游业打造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游客们的购物体验、餐饮需求以及游览休憩都与当地农产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旅游商品方面,丹洲特色产品丰富,沙田柚、糯米酒和腊味都是传统手工制作,尚未建立规模化加工厂,因此它们无论从制作到包装都是粗放型的,这导致了产品外型的不够美观,精致度低下。另一方面产品营销策划意识的缺乏,制约着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旅游游览方面,丹洲村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以观光、采摘、赏景为主,与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产品和模式雷同,品牌精品意识不够,即使目前主打的丹洲柚子文化节,也由于季节性比较强,导致客源季节性制约较为明显。

2.4 文化特色不够“特”

丹洲村作为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明清古迹丰富,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明清历史文化的融合地,但由于人为原因,建筑破坏严重。丹洲村2002年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当地民族特色风情游促使农家乐民宿迅速兴起,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丹洲村村民也积极对自己住房进行改造和扩建来发展民宿,现在丹洲村有超过50%的家庭在发展民宿,村民在对房屋进行改建扩建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改建后的房屋高度、样式、颜色、走向等形态各异,与古城内的传统建筑不协调。古村的文化底蕴正在缓缓流失,“古”味慢慢被现代感取而代之。于是丹洲村可能会被同质化,长此以往,游客将会出现审美疲劳。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丹洲村居民的服饰、生活方式都在汉化,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如多耶节、斗牛节、坐妹、花炮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日趋淡化,受不同文化的冲击,一些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退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视野;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被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覆盖,古村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氛围遭到破坏。

2.5 顾客体验不够“佳”

丹洲村农旅项目档次较低,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也未对各地民俗文化进行过深入挖掘,旅游项目和商品缺乏核心吸引力,目前全国旅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 d,而丹洲村则一日游居多,由于丹洲村居民以老年人为主,缺乏年轻活力,一到傍晚便恢复宁静,没有夜晚娱乐活动,加上住宿条件不够完善,游客一般吃完午饭就离开,难留过夜客。民族特色活动不多,水域资源丰富但属于国家二级水源地,无法打造水上娱乐项目,且水深难以控制,项目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单一的游览环节使游客体验感不强,不能亲身参与感受丹洲的独特风韵,与乡村旅游产品和模式普遍雷同,且季节性强,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 丹洲村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整合资源要素,让“硬件”强

3.1.1 依托丹洲资源,丰富游客体验 将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助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挖掘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牌,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只有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让人流连忘返。丹洲村盛产甘蔗和柚子,在每年11月,丹洲村柚子丰收时会举办丹洲柚子节,品柚宴其乐无穷,也可设置种植体验馆,让游客自己采摘、种植,享受丰收的喜悦;再者结合丹洲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可以开展以休闲农业服务为核心的旅游体验团,让游客从浮躁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得到沉淀,享受美感与参与的快乐;同时丹洲村以侗族文化为主,民族活动丰富,邀请游客参与民族活动的同时,可以带领游客体验民族服装、美食制作等,领略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蕴。

3.1.2 优化丹洲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满意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刚性需求。首先就是便利的交通,根据丹洲村旅游路线实地调研,目前修了多条通往丹洲村的公路,各县城汽车站均有直达丹洲镇的大巴路线,到达丹洲镇有专门的游客中心(游客落客点),从丹洲游客中心到丹洲村景区需要乘坐摆渡船,游客可以在游客中心购买门票(包含船费)。到了丹洲村,有观光自行车可出租,观光车大多比较陈旧,但丹洲村道路坑坑坎坎,骑行容易侧翻,事故隐患较大。完善丹洲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可对景区内的道路进行填补修缮,选购安全性更高的电动观光便捷小车。完善基础设施还包括修建医疗救助站(应急类),增加公共厕所和娱乐康体等设施。

3.2 筑牢人才基础,让“软件”优

3.2.1 加大人才吸引,提高旅游开发服务水平 丹洲环境封闭,对于年轻人来说,赚钱机会较少、市场竞争大,当地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镇里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没有新生力量,没有能干熟悉业务的团队,要做好旅游业较为困难。应加强专业旅游人才的培训,请旅游管理专家入岛授课,培养镇上导游人才;对居民普及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旅游规范;政府还应建立官方旅行社,详细介绍丹洲村特色,提供最佳旅游攻略[1]。入岛惟一的方式就是渡船,游客渡船服务过于随意、游船服务条件较差,旅游安全还需加强。因此,务必认真分析现状,从制度入手,按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及柳州市旅游管理制度规范丹洲村旅游管理行为,建立规范的票务制度,完善旅游服务条约,充实旅游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3.2.2 创造多元参与渠道,保障村民增收能致富 资金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丹洲村古建筑资源保护、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丹洲村旅游业要蓬勃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此足见,必须加大引资力度,吸引强势资金。依托国家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建设为契机,申请建设资金;打造新型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投资;拓宽招商渠道,依靠新闻、网络等新媒体营销,运用亲情、乡情招商的手段,向目标客商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建立友谊,勾起乡愁,激发客商建设家乡的热情,反复宣传投资该旅游项目的意义、稳定回报和优惠政策,最终促成项目招商引资的成功,如多地实施的“乡贤回归”工程,就是以成功的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为主要的招商引资对象。

3.3 紧扣农文旅融合,让品牌“精”

3.3.1 促进全域农文旅融合,提升品牌质量 乡村旅游循环持续地发展,要紧跟乡村振兴的大目标,以乡村舞台、文化传承复兴为核心,以高质量景区建设为起点,真正实现农业、旅游、文化三大产业的融合。要求开发者、运营者主体发掘乡村特色优势,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可以根据丹洲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出特色品牌名片。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深化产业融合、医养结合。丹洲村植被覆盖面广阔,环境优美,污染较小,适合康养产业发展,打造医疗、休闲娱乐基础设施完备的养老场所,吸引更多老年游客前来居住疗养。打造休闲农业品牌,推进精品线路建设,整合旅游资源。推动以民俗创意为主导的城市农业休闲景观场、生态带和休闲园林。鼓励休闲农场、景观农场、主题公园、采摘基地建设,整合湖泊生态等,创新地方旅游休闲农业品牌[2]。

文化创意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特点,致力于突出丹洲村的特色文化韵味,提供有别于其他乡村旅游的差异化旅游产品(服务)[3]。从包装设计、实物设计、营销方案上创新丹洲村特产,延长带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如将丹洲村沙田柚制作成果汁、果干、冰淇淋果酱等,将柚子肉挖出来,将其他特色美食用柚子壳进行包装,对柚子皮进行手工艺加工,将柚子皮与手工艺品结合起来等。

3.3.2 加大战略宣传力度,吸引外来企业提高丹洲村知名度 丹洲村知名度低,属于广西省“冷门”旅游景区,应该通过网络平台加以宣传,提升产品制作标准促进与电商企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当地居民可以将民俗风情、优美环境、优质水果等制作成短视频,利用“互联网+”在多渠道进行推广,再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吸引外来企业来丹洲村享用美食、体验乡村耕作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延长丹洲村农业发展产业链条,全面发展农文旅融合模式。

3.4 重视古镇规划,让景色“特”

3.4.1 修复古建筑物原始风貌,增强文化软实力 丹洲村现有丹洲书院、古城墙、闽粤会馆等多处文化古迹,为了加强村落的原始韵味,应该保护其历史文化遗址。在发挥古镇自然资源、历史建筑及其文化遗存、民族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合理修复古县邑和历史建筑空间。同时树立“科学规划”理念,遵照古建筑的保护原则,注重重点保护和原址保护,要着重保护古城核心区,修复破坏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利用现代墙体仿古装修技术和现代墙体仿古装修技术等恢复明清时期特色建筑,彰显丹洲独特文化[4]。

3.4.2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丹洲 根据丹洲村的发展定位,其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依赖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在策划发展旅游经济计划的同时,要将重视生态保护列入其中。政府要起带领作用,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实行奖惩制度,规范居民和游客的行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制度;完善污水排放制度,禁止污水自然排放;控制丹田柚种植面积,保持原有植被覆盖率[5]。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丹洲生态保护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6]。

3.5 焦聚乡风文明,让游客“留”

3.5.1 强化政府管控,打造特色民宿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古镇的收费系统等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对村民自建房屋和自建客栈进行监管,要求其在保留古镇原始韵味的前提下进行建设。结合丹洲侗族特色,打造“现代化+民俗化”民宿环境,外观与古建筑群保持统一融合,完善内部基础设施,达到现代化住宿标准,以增强旅客留岛率。

3.5.2 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游客信任 丹洲景区的个体经营户较多,当地有关负责部门要进行严格把关,严密审批经营环节,坚决杜绝无证经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严格执行乡村旅游个体户营业规范,基本统一消费;针对丹洲村的个体经营户进行从业培训,并对优质商户给予表彰或奖励。个体经营户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律己,不为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7];利用自然古城镇优势,创新经营思路,丰富游客体验,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少儿科技(2022年4期)2022-04-14 23:48:10
旅游惊魂
童话世界(2020年25期)2020-10-27 02:01:10
一起去旅游
童话世界(2019年29期)2019-11-23 09:05:26
自己去旅游
小A去旅游
好孩子画报(2018年7期)2018-10-11 11:28:06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54
旅游
以茶为媒 促旅游开发
湖南农业(2015年5期)2015-02-26 07:32:24
旅游的最后一天
从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