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特色VR小镇为例

2022-11-19 03:15梁寒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镇城乡数字

梁寒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分别从格局再造、农业转型、产业发展、生态改善、人才支撑、文化繁荣、治理优化、民生保障、城乡融合等多维度作出阶段性的建设谋划,主张以科技创新来激发、引领和支撑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党和国家顺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建设数字中国的同时,也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适时的调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新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向,解放和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来赋能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

2021年3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因此,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向转化,培育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当下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本研究以安徽省F县的特色VR小镇为例,对其政企合作的运营模式、产业集聚的生态平台以及多维发力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探究新兴技术与产业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就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1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行之路

乡村兴则国家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推进态势下,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和832个贫困县均摆脱了贫困的桎梏,实现了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艰巨任务已完成,但脱贫和摘帽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防止已脱贫人口再度返贫、帮助脱贫人口发展致富成为新的时代任务。

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鸿沟正日益成为新的贫困门槛,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应用能力的匮乏使得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现象不断加剧,并且成为阻碍贫困人口享受技术红利、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缘由[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主张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并设立了5年的衔接过渡期。因此,顺应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推进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是传递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政策平稳过渡的必行之路。

1.2 全面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绕过的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在现代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水平落差大、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旧突出。

“十四五”时期,农村地区依然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和庞大的发展潜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难点,打造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潜力点,应对复杂风险挑战的支撑点,都落在“三农”问题这一核心点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乡村地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了机遇。因此,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全面、纵深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

1.3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论述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时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主张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以城带乡到城乡互补,从城乡一体到协调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申和完善切实反映出了党和国家对城乡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和国家开始把城市与乡村看作是互利、存异、共生的功能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因此,面对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利用新兴技术对乡村产业进行赋能,挖掘、串联和驱动乡村地区既有的资源禀赋,发挥技术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和普惠效应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2 VR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例分析

2.1 安徽省F县基本情况概述

为了实现和保障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安徽省将乡镇地区的发展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市场主导、融合发展”的指导原则开展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谋划筹建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F县是长三角地区西向延伸的必经地。作为安徽省的经济重镇和工业重镇,C镇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工商业发展优势,现辖16个社区和2个行政村,辖区内人口数达16万人左右,2006年被中央确定为1000个经济建设重点镇之一。地处合肥市“南拓东进”发展主轴线上的C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区域内汇集了8条高速公路、多条城市主干道及水运航道贯穿全境,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联运格局。基于上述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导向,VR小镇项目花落F县C镇。2017年9月,F县人民政府与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合肥VR小镇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来助力乡村的振兴发展。

2.2 特色VR小镇的乡村振兴模式剖析

2.2.1 政企合作的投资运营方式 该VR小镇是国内首例以“PPP+VR+特色小镇”模式建设的发展项目,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实质上是政府同社会资本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一种项目合作运营模式。具体来说,社会资本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等大部分工作,通过使用者付费和政府付费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而政府部门则负责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价格、质量进行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合作模式对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引进新兴产业资源和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F县人民政府授权政府出资人与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作为VR小镇项目的投资运营平台,形成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作伙伴关系。在VR小镇项目筹建过程中,政企双方各司其职。F县政府主要负责征地拆迁、立项可研、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而企业方则主要负责VR小镇的投资融资、工程建设、产业资源的引进及后续运营等工作。

2.2.2 非镇非区的产业集聚平台 F县的特色VR小镇并非传统行政区划单元中的行政建制镇,也不仅仅是产业园区,而是一个具有“非镇非区”的技术、产业和社区的集聚平台。依照着产业、城乡、人才、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VR小镇以VR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涵盖技术研发、内容制作、硬件制造、消费体验、产权交易、人才培训、融资投资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相应地也带动了供应链的打造和价值链的提升,建构了集投资、创业、研学、居住、休闲、体验、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镇生态体系。

2.2.3 多维发力的产业发展路径 VR小镇以VR产业为主导,从消费、硬件和内容这3个产业环节的端口切入,着力从环境、平台、金融和产业4个维度进行创新发展。在大力发展县域内工农业的基础上,VR产业的新动能也支撑着F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依据“PPP+VR+产业小镇”的创新创业机制,F县的VR小镇形成了“一轴、四区、一带”的功能布局。“一轴”指的是全国首例VR体验大街,作为整个小镇的轴心,VR体验大街将VR技术植入到传统行业中去,形成了VR+购物、VR+餐饮、VR+生活、VR+娱乐等多元组合形态,以新兴技术提升受众体感。“四区”则分别指的是VR创业社区、VR企业社区、VR云计算社区和VR创意产业社区。“一带”指的是滨水观光休闲带,即利用VR小镇内濒临水域的公共绿地边缘地带打造特色观光休闲产业和商业休闲消费产业。

F县的VR小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虚拟现实专业化产业发展平台,依托于VR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诸如科技体验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科技转化中心、孵化解析中心、产业加速中心、硬件智造基地、产业配套服务中心、企业总部基地、小镇商业中心等子项目逐步开展并推进,形成了“1+3+8+N”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具体来说,即以VR技术的智能感知为核心,瞄准虚拟增强现实、虚拟仿真和全息显示这3大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娱乐、数字内容、5G网络通信、跨行业商业化应用、科技教育、智能终端以及核心电子器件8大细分产业,着力引进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近眼显示、感知交互及内容应用等多种类别的项目,以项目体系的构建来推动VR产业体系的健全发展。

2.3 特色VR小镇的乡村振兴作用分析

2.3.1 吸纳多元主体,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特色VR 小镇的建设有别于以往的乡村振兴举措,不再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去推促乡村地区的变革发展,而是在自身发力的同时学会了借力和借势。特色VR小镇的建设和运营将城乡两级政府主体、社会资本、标杆企业、孵化机构、中介机构、衍生项目、高校、新兴技术人才、当地民众、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和要素都吸纳到其生态体系中。

多元主体的入局破解了乡村地区的空心化和结构化发展困境,为F县的乡村振兴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内外部资源的交换与流转、多元化主体的合作与协同都为乡村振兴的深化发展凝聚了合力,带来了契机和助益。

2.3.2 弥合数字鸿沟,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长久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政策导向、区位环境及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均衡,横亘于农村“信息洼地”和城市“创新高地”间的数字鸿沟日益加深,城乡之间的发展也日益区隔化。相较于传统的农业、工业而言,新兴的VR产业在链接城乡融合发展时的接触面和契合度更大,是重构城乡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特色VR小镇所运用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的重点产业之一,VR技术及产业在乡镇地区的落地发展一方面带动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提档升级,为产业集聚平台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将技术、知识、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从城市地区引流至乡镇地区,扭转了过去资源要素单向倾向城市的发展劣势。VR产业、基础设施及资源要素的加持有利于增强F县在发展建设中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建构大有裨益。

2.3.3 构建产业闭环,改善乡村营商环境 发展定位的独特性和产业功能的优越性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要义。从横向维度出发,F县的特色VR小镇凭借其“一轴、四区、一带”的功能布局将投资、创业、教育、医疗、电商、文娱、餐饮、旅游等行业纳入自身的产业结构中。从纵向维度来看,VR小镇“1+3+8+N”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将技术研发、技术衍化、项目孵化、投产商用、分类迭代、技术交互等环节串联起来,不断延长和完善VR技术产业链。

横向协同、纵向拉通的发展模式建构起了一个立体的VR产业闭环,产业闭环的运转和循环也倒逼F县在政务、经济、市场、法治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变革和调整,这对于优化乡村地区营商环境、促进长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4 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VR小镇项目的建设实质上在乡镇地区建构起了一种“内生聚合”的振兴发展模式。所谓“内生聚合模式”指的是地方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基于本地特色优势资源,通过治理优化、制度改革和社会动员,运用市场和社会的整体协同合力,全域化的重塑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并挖掘潜能优势,以实现区域性生态发展的规划与行动[2]。

VR小镇的建设实现了核心VR产业、上下游支撑产业和多维度关联产业在F县的区域性集中。特色小镇中的产业集聚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作为初始供给,以专业化分工作为发展途径以求资源有效配置和规模经济的实现[3]。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多方主体和资源也动态性地趋于集中,技术、产业、资本和利益等多方面的博弈随之而来。多元主体的博弈实质上打破了旧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发展模式,合作、分工、协商、共赢的发展模式在VR小镇项目的推进中得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引入、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新兴技术的加持均有利于调动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可持续的乡村产业振兴动力机制。

3 提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成效的对策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振兴建设短板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前提[4]。基础设施的薄弱使得乡村地区易陷入“资源匮乏-发展滞后-人才流失-愈加滞后”的恶性循环且难以挣脱。落后的网络设施与服务水平、迟缓的产业数字化进程、滞后的数字技能培育体系均限制着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区渗透的广度与深度[5]。

为了更好地承接技术、产业和资源的投入,首先应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宽带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络等的建设普及,补齐乡村在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方面的短板。其次,要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开发和推广适配“三农”发展需要的信息终端、应用软件及技术设备,弥补乡村民众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弱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能力提升“两手抓”的方式来迎接乡村产业的发展转型。

3.2 密切产学研用联动,保障产业长效递进发展

城乡数字鸿沟的实质是城乡主体在接触和应用信息技术上所存在的差异和分化状态[6]。利用技术赋能来缩小城乡两地间享受数字红利的机会与能力的差距,让科技革命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初衷和目标。

然而,“接入鸿沟”只是数字鸿沟的基本形态[7]。在新兴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之后,如何缩小“应用鸿沟”成为关键。因此,必须要打破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壁垒,将产业发展与知识学习、创新研究、实践运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生产企业、产业项目、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系统合作,建立起技术赋能的长效机制,在输送前沿技术的同时切实保障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将科学技术最大化地转化成惠及“三农”的发展成果,实现数字产业与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的递进式发展。

3.3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厘清多元主体角色定位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数字红利”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乡村治理水平的自动提升[8]。“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不仅依靠新兴技术与产业资源的引进,还仰赖乡村地区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服务机制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协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就在于推进机制的建构,即建构起一种政府“修路”、企业“通车”、农民“收货”的发展机制[9]。

政府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第一推动力[10]。因此,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组织应当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服务,立足当地的资源、区域特色和民生需求自上而下地作好乡村建设规划,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来助推乡村发展。企业作为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在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品牌的打造和平台的建设,不断将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引流到乡村地区,以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体系化、集群化和规模化。作为乡村振兴受益者的农民群体也应当转变思想观念,主动传达自身的诉求、建议,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治理和振兴建设实践中去,增强自身与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间的联系。

3.4 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人才振兴是乡村经济、文化、生活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11]。破解农村“空心化”发展困境、拥抱数字化发展趋势、承接技术赋能的时代任务要求,乡村地区必须从内源培养和外源引进的双向渠道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从内源培养的维度出发,首先要对乡村地区适龄劳动力群体的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测评摸排和分类登记。其次,政府应当联合乡贤、社会组织、高校等对乡村群众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从乡村内部聚拢起支撑数字化产业发展的优质人才队伍。

从外源引进的维度出发,要重点引进两类群体。第一,优质技术人才群体。要以丰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健全的公共服务供给等来确保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第二,从城市返回乡村创业发展的“城归”群体。城归群体对乡村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知觉,对乡村建设有积极的参与意愿,还对乡村振兴有一定的领导力和行动力[12]。因此,除了提供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以外,还要积极动员培育优秀城归人才,将其转化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充当“领头雁”的角色,凝聚原住民与外来人才,共建共享乡村振兴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成果。

4 小结

农村地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蓄水池”,新冠疫情的冲击、城乡发展的区隔、经济转型的压力、脱贫攻坚的胜利都驱使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着更深、更广处挺进。乡村兴则国家兴,数字技术的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的重要保证。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兴技术的触角仍需向下延伸,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尚在建构中,需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形态、治理格局和人才梯队等多方面推进。

猜你喜欢
小镇城乡数字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