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从“量”走向“质”
——关于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2022-11-19 03:15徐学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福建省农产品特色

王 丹,徐学荣

(1.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福州 350002;2.西安翻译学院商学院,西安 710100)

2020年是步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开局之年,新阶段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农业科技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1],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历史的交汇点上,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大力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地形多变,地处亚热带,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对福建省农牧业生产布局设想的研究[2]和对闽南三角洲区域农业种植特色的研究[3],从此福建省开启了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历经十一五到十三五的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3个阶段,福建省已培育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竹林、花卉苗木七大特色产业,产业分布格局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初见规模,数量缺口已经弥补。但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并没有使福建省步入特色农业强省之列,连续6年农村人均收入排名位居第六位,与同处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相差较大。经调研,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价值链短、产业融合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仍是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短板,所以质量缺口是当前特色农业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4],重新对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定位,探索发展的新路径,对促进特色农业从量到质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福建省特色农业的建设成效,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新时期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而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特色农业建设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出台对应的政策、安排扶持资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打造了不少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特色农业明显向好,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经营主体增长增收显著提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规模显著增大,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已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5家,农民合作社3.86万家,分别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的1.80、1.83倍;家庭农场发展速度快,已多达2.60万多家,比2015年《福建省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家庭农场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家庭农场数目多6千家左右。农村发展快,一村一品逐步常态化,8个乡镇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农民增收显著,2018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7821元,同比增长9.1%,比江苏省的增长率高0.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39∶1.00缩小为2.36∶1.00。

1.2 生态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福建省大力开展农业基地生产体系、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制度,打造农产品可追溯平台2.0建设,对蔬菜等11类优势产业食品实行“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市场化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福建省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7.5%,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147个,有86个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1.3 闽台特色农业合作规模显著增强

截至2019年初,福建省累计签订台资农业合作项目2681个,涉及台资39.5亿美元,在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对接活动中,签订合作协议闽台特色乡镇、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项目50个,闽台合作规模在大陆省份中处于领先地位。引进的6个台湾农业创业园,在农业农村部委托第三方对大陆28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情况的综合评价中,包揽前五名,成为两岸农业合作项目的典范。

1.4 农业科技含量显著增长

福建省率先实施科技下乡,每年安排1000名优秀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农业一线指导生产,切实推进科技转化率,推动特色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升。2019年,成立的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下设15个子联盟,初步形成解决科技力量条块分割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协同研发,提高科技产出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初见成效,截至2019年10月,已建成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40个,智慧农业技术已经在光泽县等地得到广泛应用,且“生态+”理念正在嵌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2 当前福建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特色农业优势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没能按照产品生命周期转型升级,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因为福建省地形特殊,建宁、南靖等山区,小农户多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生产分散、规模小的零星产业,难以聚集优质资源,不仅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还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不强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实力相对弱,入选2019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的仅有15家,比经济实力排在福建省前一位的江苏省少116家,甚至比2018年入围量还少4家,龙头企业少,发展速度慢,效益偏低,农户增收带动能力不高,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尤其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不佳,截至2019年初,福建省农民合作社仅占全国合作社的1.75%,其中仅有117家省级和47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民合作社级别较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多数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空壳社”现象严重。家庭农场优质率尤其低,142家入选2019年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福建省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家庭农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000家”的目标,示范场仅达14.2%,整体实力不佳。

2.3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福建省特色农业仅处于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缺乏融合深度。一是产业链相对偏短,果蔬、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仍以初加工为主,即使在漳州、莆田等龙头企业相对较密集的产区,也主要是同类型企业简单横向集聚,且主营业务处于相似的价值链低端部分,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产业交叉融合度低,特色产业间以及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交叉融合有待紧密,例如:养殖和种植的一体,种植业与旅游业(休闲、体验、观光)交叉,特色农业产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等。三是缺乏相应的利益共享机制,产业链条上下多以签约订单形式存在,且大部分红利被企业占有,制约从事生产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4 品牌影响力缺乏

福建省农产品品牌区域影响力不高,已建成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中,仅有平和琯溪蜜柚、永春芦柑等6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19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享有国际声誉的国际知名品牌更少。特色农产品品牌多、杂,难以形成优势,且品牌科技含量不高,重建轻管,琯溪蜜柚、永春芦柑、武夷岩茶等多个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存在滥用现象,造成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品牌认可度不高。

2.5 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较低,2018年为61.0%,虽比全国平均水平58.5%高,但比同为沿海省份的江苏省低7.0百分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实力不强,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没有明显突破;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进口品种和种苗的改良升级导致的高成本、高依赖性;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特派员积极性不高,推广站人员能力有待提升,人员稳定性差。

3 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定位

3.1 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提出,特色农业步入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阶段[6],呈现出的特征是发展方式从重规模、重增速的粗放发展方式向重质量、重效率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投入要素从重资源向重技术转变,经营理念从单纯增加农民收入向绿色、循环转变,经营模式从单纯种养殖业向产业链、产业集群转变[7]。这些态势对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福建省大量区域特色农业遗产,是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原动能。重视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特色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才能实现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求突出区域农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对标国际市场,找准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定位,优先发展优势作物、经济高效作物、富有需求作物和特色产品作物,创新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大力挖掘特色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8];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使特色产业优势化。

3)要求深化科技创新。要充分运用国家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举措,在深化特色农业体制改革、创新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强化特色农业特色等方面创造福建经验。为增强福建省农业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发展,探索产业专业联盟科技转换路径,推动福建省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将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福建省农业发展的速度逐年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第一产业占比由2013年的8.6%降低到2018年的6.6%。因此,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的增长极来带动,将福建省特色产业转化成优势产业,形成农业发展的增长极,破除农业发展的瓶颈,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3.2 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定位

鉴于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新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应以以下4个方面为重点和抓手,全面提升福建省农业竞争力,建成特色农业强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践示范区。立足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的福建省安溪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已获批的福建省古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基础上,拓宽特色农业区化发展,助力新农业经营主体,聚集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集群,培育区域品牌,创建更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奠定基础。

2)夯实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立足福建省对台湾独特的地域优势、气候相似性、农产品互补性和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依托在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等,努力构筑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力引进台资农业企业,持续深入探索先行先试政策,打造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典范,促进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农业经济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闽台农业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3)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创新示范区。立足破解农业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低等难题,充分运用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特色农业持续创新发展。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成为增强科技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福建省下设专业创新联盟的发展,不断挖掘并成立新的专业联盟,可以为福建省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国家在更高层次上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4)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立足与海丝沿线国家特色农产品互补性强的优势,借助自贸区平台,打造农产品供给基地。根据市场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认证化的需求,打造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4 福建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为了全面推动福建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价值链提升、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议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齐抓共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4.1 持续优化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保护现有生态又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既要抓大也要整小。一方面调整和优化优势产区,扩大辐射带动作用。遵照三大产业带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位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扩大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效果。另一方面,整合零星产业,形成适度规模经济。在特色产业区的大定位下合理规划各个乡村零星产业,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经营转向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实现对零散产业再整合,形成适度规模经济。

4.2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升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既要聚焦“龙头少数”,也要壮大“绝大多数”。一是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对农户带动力强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尤其加大对果业、蔬菜、畜产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对产业和农户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派科技人员深入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认证培训,提供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更新合作社管理理念,切实提高经营水平和对农户的带动力,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加大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家庭农场的发展。塑造农户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发展理念、品牌建设意识和提高家庭农场的生产技术,搭建产销桥梁,提高政策性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化发展。

4.3 大力推进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融合

1)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等基地建设,在园区内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主体分工协作、特色明显、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集群,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格局。

2)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在深化福清市、古田县、尤溪县产业融合先导区的基础上,加强莆田、宁德、漳州、南平等地的水果、花卉、茶叶产区产业链横向融合,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养老”等,着力打造“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在福州、南平、三明等水产品、蔬菜、林产品主产区纵向延伸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实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物流”,拉动“1+2+3”产业融合。

3)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引导农民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契约+分红”“契约+保底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鼓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打造联合品牌等,通过利益共享,稳定市场主体关系,推进深度融合。

4.4 重视发展农业科技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职能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化,达到组织内部既相互衔接又职责分明,既能优化配置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力量配置又能兼顾特色生态产业,既能不断拓宽现行覆盖产业又能吸引人才和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从外部上,强化与农业产业主体的对接、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区,确保农业科技的顺利转化。

2)加强特色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继续着眼于优良品种培育,重点支持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种苗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着力研发优质产业高效生产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重点解决特色种养技术、专用农资、专用机械、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治理、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关键问题。

3)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推行“首席专家+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联盟+农技站+乡镇”“农技站+农技员+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层次科技推广模式,形成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形成示范推广、科普培训与现场指导一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严把入口,优选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热爱农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优化对接,根据人员技术专长和意愿,结合农村产业布局,对口安排;放活管理,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或技术的方式入股对接的企业、农村及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突破限制,尝试农业科技特派员招录制,从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中择优招录。总之,要做到科技进村入户。

4.5 完善特色农业服务体系

1)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在现有农村普惠金融基础上,大力推广金融创新项目,对有土地经营权的农业经济主体实施“福田贷”;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股权作为质押推行“农股贷”;对养殖户推行“蓝色生态金融服务贷”;对千亿级优势产业,实施“惠闽宝”贷款,在茶叶、畜禽、水果等领域推行“闽茶贷”“闽禽贷”“闽果贷”等,在其他特色产业上探索新的“惠闽宝”贷款模式。完善担保机制,大力支持担保机构的发展,完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政策,宣传农担政策,提高风险容忍度,创新担保模式,切实推进福建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担起农担体系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任。

2)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保险。首先,建立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合作保险等多层次的保险组织体系,在现有16种保险险种基础上,继续扩大保险覆盖面,探索柚子、蔬菜等新的险种;其次,探索多方保费筹措机制,根据农业经营主体融合模式,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关注农业产业结构的各级地方政府和关注收益的签约龙头企业以补贴的形式分摊一定比例的保费,减轻投保者的负担;最后,建立农业重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同业分保,推进福建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发展,确保分散和转移风险,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9]。

3)加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闽农网、福建农产品信息网等资源整合,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覆盖农产品供需、农业科技、土地资源、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闽台合作、气象、农产品市场等信息的综合性特色农业信息体系服务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大数据分析,及时向农产品经营主体传递特色农产品产销情况和价格信息,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营销能力。

4.6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对标国际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福建省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围绕七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台《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对生产主体宣传培训,推进标准化种植、农产品追溯化、物流标准化、包装标准化,开展全链条标准化生产,实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CAC标准、例行检测制度,扩大“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范围。

2)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实施梯度培养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福建省品牌经济。地市级政府推广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增加认证品牌数量,培育地方特色品牌;省政府组织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优选省级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名牌,扶持并鼓励参加各种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8];关注中国品牌价值评选活动,引导助力品牌参评,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提高福建省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3)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杜绝品牌滥用,确保品牌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为品牌发展营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品牌的区域竞争力。

4.7 强化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1)加强闽台特色农业项目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福建省应依托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继续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建设,深度对接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推进种苗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升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层次,发展新业态,促进特色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助推产业结果升级。

2)深化特色农业对外开放。大力开展福建省特色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福建省农业企业参加6·18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引进良种、高科技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吸纳国内外科技成果,带动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推进走出去,发展合作项目,打造生产基地和开发特色产品市场,逐步建成面向“一带一路”的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猜你喜欢
福建省农产品特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特色种植促增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中医的特色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完美的特色党建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