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物象教学浅议

2022-11-18 03:01解慧
文理导航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高中语文

解慧

【摘  要】物象是小说的细胞,也是文学层面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当今小说教学对小说物象还不太重视,并且小说物象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选取了两篇经典小说的教学片段,分析了小说物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物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粗疏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物象;教学研究

物象是小说的基本元素,在小说之中无处不在,借助物象,作家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造了无数个引人入胜的精彩情节。小说物象教学是指在小说教学中以小说中的物象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物象的解读来赏析小说内容,建立阅读经验,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式。小说物象教学不仅包括教什么样的物象、怎么去解读物象、怎么去通过物象赏析小说,而且包括怎样使学生建立起对物象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一、小说物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说物象教学有两种课型:一种是教教材选文的小说鉴赏课,另一种是评讲试题的小说复习课。笔者针对这些课型搜集了相关课例、教学设计、教学简案,并结合听课归纳的主要教学内容,认为当前高中语文小说物象教学存在两大问题。

(一)解读过程不当

【教学片段 1】

师:作者写到了学校的哪些环境布置?

生:希腊重甲胄武士石膏复制品、希特勒的画像、身穿军装的老弗里茨像、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师: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投影出小说的故事背景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1)暗示时代特点;(2)营造氛围;(3)塑造人物;(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揭示文章主旨。

生:暗示社会环境特点,当时是战争。

师总结: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所,为下文揭示悬念埋下伏笔,揭示社会环境特点,即统治者对学生进行扭曲人性的军国主义教育。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提问学生学校的环境布置在文中的作用,得出结论的过程是有待商榷的。教师在提问之后随即投影出小说的故事背景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描写中“暗示社会环境”这两点是重合的,这等于是直接把结论告诉了学生。这个教学设计看似有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并没有解读,并且“暗示当时是战争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对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是两码事,从暗示战争到揭示统治者对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需要一系列解读过程。不然,学生还是不能明白在教室里摆几幅人物肖像,放几个雕塑怎么就成了军国主义教育,也不能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战争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层反思。如果我们从物象的特点和功能来解读,就会发现“希腊重甲胄武士石膏复制品”“希特勒的画像”“身穿军装的老弗里茨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尚武。美狄亚是一位用暴力来复仇的女神,人种脸谱像意在展示白人人种的优越性,“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摆放这些物品是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们对武力、暴力的崇拜,这就是所谓的军国主义教育,也是孩子们自愿走上战场成为战争机器的原因之一。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而且反思了人究竟是怎样一步步丧失是非观,做出恶事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是传递物件,而是传递知识与观念。物件的授受可以不变形、不变量、不变质,但知识与观念的传递,则必须经过接受主体的主观建构。”忽略解读过程直接得出结论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只知道某个知识点,如果换了一种语境,换了一篇文章就无从下手,这种教法不利于学生小说阅读方法的构建。这样一种只教结论不教读法的教法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并且在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

(二)物象功能被窄化

【教学片段 2】

师:像格斯拉先生这样不仅技艺出众而且品德高尚的鞋匠,为什么会饿死?

生:因为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付房租了。店里没有多余的资金。

师:也就是说资金周转不灵。

生:当时大公司把一切都垄断了,格斯拉没有生意。

生:因为格斯拉从来不登广告,别人不知道他的鞋做得那么好。

生:因为虽然他的鞋做得很好,但是当时人们好像都不需要结实的靴子了。

师:我们文中所说?

生(齐答):风气坏。

师一一板书原因。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过多地关注格斯拉之死,对小说中的鞋与皮革这两个核心物象却鲜少涉及,而且只是把鞋当成了一个道具,一个连接故事情节的道具,过多分析格斯拉作为一位鞋匠,被时代洪流吞没这个社会学问题。语文课学习的重点是对字词篇句、对文本内容的赏析,兼具社会功能。在课堂上偏重语文的社會价值而忽视文学价值,这是舍本逐末,这正如很多教师在教《祝福》时用很多时间分析祥林嫂之死一样,是一种非语文味的教学。除此以外,小说中还有个比喻,比喻格斯拉本人就像是皮革制成的人固执而不愿变通。皮革是对格斯拉最生动形象的描绘,优质的皮鞋蕴含了对这种品质的赞美,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视为一个道具而不加理会。皮靴与皮革对解读本篇小说的形象与主题有很大的意义,是文章的核心,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看到其在构造环境、构成情节某一方面的作用,把物象当成一个道具、工具,物象的功能和意义被大大窄化了。

二、小说物象教学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解决“解读过程不当”这一问题,需要引进关于物象解读策略的知识。从解读过程的层面来看,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使教师在解读小说物象时有据可依,有内容可操作;从教学内容的层面来看,物象解读策略作为一种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掌握这些知识本身就是课程内容。小说物象在解读时一方面要依据小说自身的风格流派,不同流派的小说其物象创作理念不同,解读物象方法也应做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突破物的道具之限,多层面地解读。

(一)不同风格的小说物象解读策略

1.意境小说

意境小说是从继承古诗词的精华而来,重意境,重天人合一,应把赏析意境、感受物与人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学内容。在解读时一是借助诗歌意象的知识来解读小说物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借助品读诗歌意境的方法体会意境是怎样创造的;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物象被赋予的主观色彩,发掘人的精神气质与物象间的某种关联,感悟其中的相似性。

2.现实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重情节与人物,应把物象在环境、叙事、人物、主题上的功用作为教学内容。在解读时一要抓住物的客观性,挖掘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功用,但仅看到功用是不够的,还要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在解读个体物象时要做到“四问”:它自身是什么、有什么功用、人怎么去用、人为什么要这样用。成功的物象描写细微却又微言大义,品读时也要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二要根据其不同位置判断其在文本上的功用。

以下将以《会明》和《晚饭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会明》接近于现实主义小说,有完整起伏的故事情节。军旗是现实中的军旗,是实象,作者构思的妙处在于用军旗连接前后情节,而军旗能够具备叙事性在于其独特性——在过去的战争中,军旗不仅是为了区分敌我双方部队,而且是其战斗生命力存在的象征。能够把对方的军旗换成自己的军旗,就意味着战斗取得了胜利。在本文中想插军旗— 不能插军旗— 不想插军旗的变化不仅是故事情节的变化,而且是人物内心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围绕军旗设计了3个问题:(1)“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会明对军旗十分珍惜。军旗是用来做什么的?会明为什么会如此珍惜?(2)军旗在文中反复出现,梳理会明对军旗态度的变化。(3)每一次态度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变了?会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晚饭花》属于意境小说,情节简单,主人公王玉英的形象也非常简单——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但是文中有对晚饭花的大量描写,同时也用“使劲”“发疯”“喊叫”这些词语将晚饭花拟人化了,“将自然物象兴象化,以融情入情的方式来写人,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兴象及兴象所带来的抒情方式(景物)与人物的身份是否吻合”。这篇小说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诗境,王玉英与晚饭花合二为一的孤独与美丽。在教学时设计了4个问题:(1)说说你的阅读感受,这样的小说和我们常见的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有什么不同?(2)小说题为“晚饭花”,比较小说中的晚饭花与现实中的晚饭

花有什么不同?(3)比较晚饭花与王玉英的共同点。

(4)比较这篇小说与白居易《行宫》的异同。

(二)突破道具之限,多层面解读

前文提到当今物象教学的一大问题在于物象的功能被窄化,很多教师教学时只把物象当成塑造环境和人物的道具,突破这种道具之限的关键是要对物象进行多层面解读。我们可以从物象的特性与内涵、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层面去解读。

1.物象的特性与内涵

物象的特性指的是物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质。物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物象所具有的特定历史文化、心理暗示等层面。物象能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发挥功能,就是物的特性与内涵所赋予的。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室内陈设的雕像、画像能对学生潜移默化地進行军国主义教育,靠的就是物的文化内涵。“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主体之间由浅到深的同化与调节,而自发的主体图式只能同化文本显性的表层 。”从物象的特性入手,正是一个使阅读主体从同化文本显性层面到文本深层的过程,也是学生建立起对物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的过程。

2016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会明》中的“军旗”物象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读。在插军旗这个细节中,解读军旗的文化内涵是关键,军旗是军队的象征,战争结束后,胜利者就会把自己的军旗插在最高处,让它屹立不倒,同时也宣告了战争的胜利。会明对插军旗的向往正是其对立战功的渴望,对插军旗不再渴望是他内心世界的改变,小鸡是世俗生活和新生命的象征,读懂了军旗与小鸡,学生才能走进会明的世界。

2.物象的艺术手法

解读物象的第三个层面是物象的创作手法,“因为作者在写小说、讲故事时,是通过各种手法把故事和创作意图层层包装起来的,而读小说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这些手法的把握,把层层包装起来的故事或意图层层剥开来的过程”。这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从物象的艺术手法层面来解读物象,能使物象的解读从浮于表层一步步走向文本的肌理。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学生明白优秀小说家细致深切的生命关怀,不仅投注于人,而且寄托于物,体会的要点就在于透过物象的道具性看物象的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熊秉明,罗丹.以大理石凿出哲学[J].党政论坛,2015(8):42.

[2]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78.

[3]柯贵文.中国现代小说物象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30.

[4]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8.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